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8465)
- 作品数:7 被引量:103H指数:5
- 相关作者:戴晓玲于文波董奇方舒田洪波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同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老旧社区微空间活力影响因素探究——以杭州清波街道为例被引量:5
- 2019年
- 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内一块0.7平方公里的老旧社区为例,对其中的公共空间网络与公共生活进行详实描述及系统梳理,发现社区微空间是居民日常公共生活的主要场所。进一步提取社区微空间中影响公共生活活力的主要因素及其在不同层级空间中的影响程度,从而为社区中消极公共空间的诊断及更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 裘一恺戴晓玲何芊荟
- 关键词:影响因素
- 德国吕贝克历史城镇可步行性建构历程
- 2017年
- 以德国吕贝克历史城区一项著名开发项目重启事件为引,指出当地市民对步行出行的生活方式已具有了很高的认可度。这种公众观念的成功扭转,应归功于当地政府持续了二十多年的综合性城市规划设计与相关政策的实施。对吕贝克可步行性认知建构的物质基础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可通过多个案例,阐述了在促进街道网络连通性、与其他交通模式衔接、土地利用模式,以及路径环境品质等4方面富有成效的工作。
- 戴晓玲Achim Laleik
- 关键词:土地利用
- 再谈异用行为——公共空间行为调研的新视角被引量:6
- 2014年
- "异用行为"是学术界鲜有深入分析的一种行为类型。它在公共空间普遍存在,却由于调查方法选用难题以及价值判断难题两方面的原因被普遍忽视。通过杭州市滨水区的实证案例及可供性概念的理论剖析表明,这些困难都是可以被化解的。若能以更开放的心态正视这类行为,它将成为公共空间行为调研的新视角,为设计师带来人性化设计的宝贵灵感。
- 戴晓玲董奇
-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设计灵感城市公共空间可供性
- 低碳理念下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效益研究——以杭州主城区实证调查为例
- 在我国多个城市推广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背景下,以杭州主城区为例剖析该系统能带来社会效益的具体构成。采用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问卷法"与"行为观察法"广泛收集三类群体的行为和意愿方面的数据,按经常使用、偶尔使用以及从未使用公共自...
- 邬轶群戴晓玲孙君艳孙佳楠陈晓娇
- 关键词:公共自行车低碳效益使用意愿
- 文献传递
- 都市型休闲廊道空间的“主题化”营造——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为例被引量:7
- 2014年
- 随着京杭大运河["2011中国(杭州)休闲发展国际高峰论坛17日首次发布了"全球十大休闲范例城市"的名单,杭州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城市。"]"申遗"日渐临近,运河的全方位保护与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在杭州,京杭大运河杭州主城区段成为继西湖之后又一个城市热点,运河沿线休闲设施相继落成,成为城市休闲廊道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从问题出发,以设施"主题化"为视角,结合现场调研,分析不同年龄段市民休闲活动的特征,解析休闲人群对休闲设施的需求,探讨运河休闲空间"主题化"的营造策略,以期对提升运河休闲的吸引力有所启发。
- 于文波田洪波方舒
-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休闲需求主题化
- 设计师视线之外的全民健身路径研究——杭州五处健身点的环境行为学调查报告被引量:14
- 2015年
- 全民健身路径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文献回顾发现,该类项目存在着空间设计缺席的现象,与它的建设规模与影响力极不匹配。研究以杭州5处健身点为例,采用结构式行为观察法收集资料,分析了健身时间的分布特征、健身者年龄构成,对场地器材利用率以及单个器材使用率2种定量指标进行了计算;获得了7项主要发现与2项猜想;并证明在已知的管理、维护、器材配置等因素外,中微观尺度的空间布局特性也是影响健身路径使用率的关键因素。最后提出4个层次的空间设计构思,帮助健身路径工程在今后发挥更强、更综合的社会效益。
- 戴晓玲董奇
-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公共空间全民健身路径
- 空间句法自然出行原则在中国语境下的探索——作为决策模型的空间句法街道网络建模方法被引量:24
- 2015年
- 空间句法理论对空间结构的定量化表达使它逐渐成为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重要工具。其理论基石"自然出行原则"认为,塑造城市使用者运动模式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特定的土地利用,而是街道网络的空间结构关系。以杭州的实证调研为例,测试了该原则在中国的适用性,对其街道网络建模方法的三类难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一方面我们应该通过更多实证案例对该建模方法进行本土化调试;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种模型的包容度,进行更好的设计决策。
- 戴晓玲于文波
- 关键词:步行者空间结构
- 新技术与新数据条件下的空间感知与设计运用可能被引量:48
- 2017年
- 文章对近年来涌现的以机器学习、虚拟现实、生理传感器、眼动追踪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和以多源城市数据所代表的新数据进行了综述、分析与点评。作者认为这些新技术与新数据不仅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了更精确分析和更直观展现的工具,而且提供了对现有研究范式革新的可能,从而让研究者更好地回应建筑、城市设计和景观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人如何感知和使用空间,而物质空间环境又以何种程度、何种方式影响人的感知与行为?以此更好地与设计相衔接,助力人本视角的研究型设计发挥更大作用。
- 叶宇戴晓玲
- 关键词:人本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