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6003)

作品数:3 被引量:36H指数:2
相关作者:鄢全树石学法杜德文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岩浆
  • 2篇岩浆活动
  • 2篇熔岩
  • 2篇盆地
  • 2篇西太平洋
  • 2篇弧后盆地
  • 2篇俯冲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地幔
  • 1篇地幔动力学
  • 1篇岩浆作用
  • 1篇热液
  • 1篇热液活动
  • 1篇硫化物
  • 1篇马里亚纳
  • 1篇马里亚纳海槽
  • 1篇弧后扩张
  • 1篇化学组分
  • 1篇海槽

机构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海洋沉积与环...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2篇鄢全树
  • 1篇石学法
  • 1篇杜德文
  • 1篇张海桃

传媒

  • 2篇中国矿物岩石...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岩石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美洲俯冲带南段上覆板块沉积物化学组分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
2021年
在剥蚀型汇聚板块边缘,俯冲输入板块剥蚀上覆板块并将剥蚀物质带入俯冲隧道,随后,这些剥蚀物质与俯冲板块物质一同参与了俯冲带浅部与深部地幔的地球化学循环。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研究显示中美洲俯冲带南段是典型的俯冲剥蚀型汇聚板块边缘,这为研究上覆板块俯冲剥蚀物质是否参与俯冲带物质循环过程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室。由于目前仍然缺乏对该俯冲剥蚀机制的地球化学制约,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44航次对中美洲俯冲带南部哥斯达黎加西部的俯冲板块和上覆板块开展了钻探工作,并获取了系统的岩芯样品。本文对IODP344航次取自上覆板块中陆坡和上陆坡的U1380和U1413站位中沉积物中的粗碎屑层位样品,开展了系统的主、微量元素与Sr-Nd-Pb-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这些沉积物粗碎屑层位组分与加勒比大火成岩省基底相似,指示它们可能来自加勒比大火成岩省基底在弧前出露的区域,可以代表上覆板块基底被俯冲剥蚀的物质组成。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晚中新世中美洲俯冲带南部大陆弧火山岩的成因,并指出上覆板块底部被剥蚀物质参与了中美洲俯冲带南部大陆弧火山岩岩浆过程,这为中美洲俯冲带南部存在俯冲剥蚀过程提供了直接的地质学证据。
赵仁杰鄢全树张海桃关义立石学法
关键词:沉积物
西太平洋岛弧-弧后盆地热液活动与硫化物特征
2018年
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对西太平洋岛弧-弧后盆地热液活动的分布规律、扩张速率、水深以及热液硫化物的矿物组成与金属品位等特征进行探讨。西太平洋岛弧-弧后盆地热液硫化物区以活动型热液区为主,受扩张速率的影响明显主要分布在20~60mm/a地区;水深分布规律主要受所处构造单元的水深特征控制,而非由热液硫化物区的形成特征所决定;研究区内的热液产物主要为富Zn-Cu、富Ba-Zn以及富Fe-Cu型硫化物;热液硫化物中冲绳海槽具有最高的Ag、Pb含量,劳海盆具有最高的Zn含量,马努斯海盆和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海槽具有较高的Au含量,北斐济海盆具有最高的Cu含量。本研究将进一步为西太平洋岛弧-弧后盆地地区热液硫化物资源的勘探与潜在资源量的估算提供参考。
王国槐李传顺杜德文张海桃
关键词:热液活动硫化物西太平洋
马里亚纳海槽熔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对弧后盆地岩浆活动俯冲组分分布的启示
<正>西太平洋地区发育着全球最大的、最复杂的沟-弧-盆体系,其中的边缘海盆(弧后盆地)呈现幕式扩张的特征,根据其磁异常条带年龄可以粗略分为3个扩张幕:始新世(如西菲律宾海盆、苏拉威西海及珊瑚海等)、渐新世—中新世(如南海...
张平阳鄢全树
关键词:马里亚纳海槽岩浆活动板块俯冲
文献传递
西太平洋典型边缘海盆的岩浆活动被引量:34
2013年
在发育有全球最大、最复杂的弧—沟—盆体系的西太平洋地区,集中了全球75%左右的边缘海盆(弧后盆地)。根据磁异常条带年龄,这些边缘海盆可粗略分为3个扩张幕。主要根据DS-DP,ODP和IODP计划实施以来所获得的成果,结合其他海洋调查航次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分属3个扩张幕的西菲律宾海盆(第一扩张幕)、南海—四国海盆(第二扩张幕)和冲绳海槽(第三扩张幕)—马里亚纳海槽内的岩浆活动特点。西菲律宾海盆(扩张时代为65~35 Ma BP)从原先的赤道位置迁移至现今的位置,其内存在如似正常洋中脊玄武岩(NMORB)、洋岛玄武岩(OIB)及弧火山岩等多种岩石类型,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与弧后扩张、地幔柱及火山弧等背景有关,其复杂的构造演化样式需要进一步研究;四国海盆(扩张时代为27~15 Ma BP)是由古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弧(IBM)裂解形成的,其内除发育正常(N)—富集(E)的洋中脊玄武岩(NMORB-EMORB)外,还在扩张停止的同时出现了板内火山作用,形成了中K-超K碱性玄武岩。四国海盆的扩张模式并没有从岩石学和地质年代学角度进行明确制约,板内火山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也不甚清楚。南海(扩张时代为32~15.5 Ma BP)是由来自华南地块的一些微陆块向东南裂离后的海底扩张所形成,并在海底扩张后2~8 Ma出现板内火山作用,截止目前,并没有获取到洋壳基底样品,主要获取到了南海海山似OIB的玄武岩,未来需要从岩石学和地质年代学角度对南海海底扩张动力学和时代以及扩张期后的板内火山作用动力学背景进行进一步制约。马里亚纳海槽(扩张时代为5 Ma BP至今)为一年青的洋内弧后盆地,其北段处于裂解增进阶段,其内出露有似MORB(中南段)及介于似MORB与似岛弧岩石之间过渡类型的玄武岩(增进端);虽然在扩张时代上与马里亚纳海槽相当,但冲绳海槽(扩张时代为4 Ma BP至今)�
石学法鄢全树
关键词:弧后盆地岩浆活动西太平洋
劳海盆熔岩类型多样性的成因及其对弧后扩张动力学的指示
<正>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劳海盆发育在汤加岛弧之后的、正在活动的洋内弧后盆地(如,Karig,1971;Bryan et al.,1971;鄢全树等,2010),与其他多数正在活动的弧后盆地一样,其内发育的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
张海桃鄢全树石学法
关键词:弧后扩张地幔动力学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