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102102110165)

作品数:19 被引量:147H指数:9
相关作者:张怀胜陈士林王铁固马娟佘宁安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8篇玉米
  • 8篇多基因
  • 8篇性状
  • 8篇主基因
  • 8篇主基因+多基...
  • 8篇基因
  • 4篇种子
  • 4篇种子活力
  • 4篇相关性状
  • 2篇玉米产量
  • 2篇杂种
  • 2篇杂种优势
  • 2篇农艺
  • 2篇农艺性
  • 2篇农艺性状
  • 2篇配合力
  • 2篇主基因-多基...
  • 2篇主要农艺性状
  • 2篇NC
  • 2篇产量及相关性...

机构

  • 19篇河南科技学院

作者

  • 18篇王铁固
  • 18篇陈士林
  • 18篇张怀胜
  • 15篇马娟
  • 6篇佘宁安
  • 5篇赵新亮
  • 1篇石晓华
  • 1篇李静

传媒

  • 4篇河南农业科学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7篇201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雄穗主轴长度和分枝数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被引量:13
2012年
以PH4CV/昌7-2(组合Ⅰ)和PH6WC/7873(组合Ⅱ)的P1、P2、F1、F2、B1和B2六世代群体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六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研究了春播和夏播环境下雄穗主轴长度和雄穗分枝数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2个组合雄穗主轴长在春播环境下均符合E-1模型。夏播环境下,组合Ⅰ雄穗主轴长符合C-0模型,组合Ⅱ雄穗主轴长符合E-3模型。在2个环境下,组合Ⅰ的雄穗分支数符合D-2模型,组合Ⅱ的雄穗分支数符合D-3模型。春播环境下,组合Ⅰ雄穗分支数表现为主基因遗传或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主基因和多基因对2个组合雄穗主轴长的影响相当,可以采用单交重组或简单回交转育进行改良。夏播环境下,2个组合雄穗主轴长和组合Ⅱ雄穗分支数表现为多基因遗传或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可以采用聚合回交或轮回选择累积增效基因的方法,以提高育种效率。
王铁固马娟张怀胜陈士林
关键词:玉米雄穗主基因+多基因
提高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2012年
分析了种子企业的特殊性,并提出了提高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及相应措施,包括:引进品种、网罗优秀人才、服务客户、维护声誉、重视创新、加强文化建设,以期为种子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参考。
石晓华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分析和遗传参数估算被引量:3
2012年
以7个玉米自交系为母本,5个自交系为父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组配了35个杂交组合,对其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和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产量及相关性状在不同亲本间以及同一亲本不同性状间一般配合力效应存在着显著差异,同一自交系同一性状不同组合间特殊配合力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一般配合力低的自交系也有特殊配合力较高的组合出现。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亲本为P4(济533)、P7(K1516)与P12(PH4CV)。在特殊配合力分析中,产量以P5(浚0566)/P12(PH4CV)特殊配合力最高,P5(浚0566)/P10(986)最低。百粒重、粒长、穗长与穗行数狭义遗传率较高,可在早代选择;穗粗、穗位高、轴粗与虚尖长狭义遗传率也较高,但这些性状对产量是负向效应,应综合考虑这些性状;产量与单穗重的狭义遗传率低,应在晚代选择。
王铁固赵新亮张怀胜马娟佘宁安陈士林
关键词:玉米配合力
玉米穗轴粗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玉米杂交组合济533/PH6WC(组合Ⅰ)、济533/H5818(组合Ⅱ)和2394/PH6WC(组合Ⅲ)的6个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研究了玉米穗轴粗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组合Ⅰ的穗轴粗符合E-5模型,由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影响;组合Ⅱ符合A-4模型,即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模型,在B1世代的选择效率最高;组合Ⅲ符合D-4模型,受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在B2世代没有检测到多基因的存在。组合Ⅰ玉米穗轴粗3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0%、42.5%、75.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1.4%、37.5%、5.0%。组合Ⅱ玉米穗轴粗3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3.0%、54.6%、54.2%。组合Ⅲ的玉米穗轴粗3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0%、40.5%、17.8%,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7.5%、0、50.4%。
李静陈士林张怀胜王铁固
关键词:玉米主基因+多基因
玉米茎粗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以玉米杂交组合PH4CV×昌7-2(组合I)和PH6WC×7873(组合Ⅱ)的6个群体P1、P2、F1、B1、B2、F2为材料,研究了春播和夏播条件下玉米茎粗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结果显示,组合Ⅰ的茎粗在2种环境下均受D-2模型控制。组合Ⅱ的茎粗在春播环境下符合E-1模型,在夏播环境下符合D-2模型。在春播环境下,组合Ⅰ和组合Ⅱ的茎粗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可以采用单交重组或简单回交转育的方法来提高育种的效率。在夏播环境下,组合Ⅰ和组合Ⅱ的茎粗均表现为多基因遗传,可以采用聚合回交或轮回选择来累积微效基因,从而提高育种效率。
王铁固马娟张怀胜陈士林
关键词:玉米茎粗主基因+多基因
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边际效应被引量:18
2012年
以河南科技学院玉米育种课题组选育的10个杂交玉米杂交新组合为试验材料,对玉米单株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边际效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60 000株/hm2密度下的品比试验中,不同性状的边际效应存在着较大差异,穗粗、穗长、行粒数的边际效应存在于端三株;单株产量的边际效应存在于第1端位株及第2端位株;百粒重、茎粗仅第1端位株存在边际效应,而穗行数及虚尖未检测到边际效应。各性状的总边际效应变异量在0~27.92%之间。
王铁固赵新亮张怀胜马娟陈士林
关键词:玉米农艺性状
玉米叶夹角、叶向值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被引量:13
2012年
为探讨玉米叶夹角、叶向值的遗传规律,以7873/PH6WC的六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在春播和夏播环境下,田间分穗上、穗下调查叶夹角和叶向值,对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春播和夏播环境下,穗上叶夹角和穗上叶向值最适模型均为E-1模型,存在2对主基因。穗下叶向值在春播和夏播环境中都符合D-2模型,存在1对主基因。穗下叶夹角在春播环境中符合D-2模型,但在夏播环境中没有检测到主基因,属于多基因遗传模型(即C-0模型)。夏播环境中,穗上叶夹角、叶向值、穗下叶夹角均检测到较高的主基因贡献率。夏播环境中,穗上叶夹角F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5.60%,穗上叶向值主基因遗传率在B2和F2世代分别为88.92%、88.69%,穗下叶向值在B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2.43%。但春播环境中,只有穗上叶向值在F2世代有较高的主基因遗传率(90.27%)。玉米叶夹角和叶向值存在较大的主基因遗传率,可以采用单交重组或简单回交转育的方法进行遗传改良。
马娟王铁固张怀胜陈士林
关键词:玉米叶向值主基因+多基因
玉米株高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被引量:19
2012年
以玉米杂交组合PH4CV/昌7-2(组合I)和PH6WC/7873(组合Ⅱ)的6世代P1、P2、F1、B1、B2、F2为试验材料,在春播和夏播条件下,研究玉米株高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春播条件下,组合Ⅰ的株高符合E-3模型,组合Ⅱ的株高符合E-1模型;夏播条件下,组合I和组合Ⅱ的株高均符合C-0模型。春播条件下,组合Ⅰ和组合Ⅱ株高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夏播条件下,组合Ⅰ和组合Ⅱ株高均表现为多基因遗传。在利用这两个组合对株高进行遗传改良时,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应该采用不同的选育方法。
王铁固马娟张怀胜陈士林
关键词:玉米株高主基因-多基因
玉米穗位高的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模型分析被引量:11
2012年
为了探索玉米穗位高的遗传规律,以玉米杂交组合PH4CV×昌7-2(组合I)和PH6WC×7873(组合Ⅱ)的六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在春播和夏播环境下,研究了玉米穗位高的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春播条件下,组合Ⅰ的穗位高符合E-3模型,组合Ⅱ符合E-1模型;夏播环境下,组合I的穗位高符合D-3模型,组合Ⅱ符合C-0模型。结论:春播环境下,组合Ⅰ和组合Ⅱ的穗位高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可以采用单交重组或简单回交转育方法进行改良;夏播环境下,组合Ⅰ和组合Ⅱ的穗位高均表现为多基因遗传,可以采用聚合回交或轮回选择方法来累积增效基因,提高选择效率。
王铁固马娟张怀胜陈士林
关键词:玉米穗位高主基因-多基因
玉米产量的边际效应及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被引量:31
2012年
研究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边际效应指数的相关性,为选育耐密植玉米品种提供参考。以品比试验中的10个玉米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玉米产量边际效应曲线进行拟合,同时对产量边际效应指数与玉米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的边际效应曲线符合方程Yi=e-ai,t值及Xc2值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玉米产量边际效应指数与穗长、穗粗、行粒数、出籽率等性状的边际效应指数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行数边际效应指数与玉米产量边际效应指数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在选育耐密植玉米品种时,应注重穗长、穗粗、行粒数、出籽率等性状的边际效应,可不考虑玉米穗行数的边际效应。
王铁固赵新亮张怀胜马娟陈士林
关键词:玉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