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714B04)

作品数:12 被引量:128H指数:5
相关作者:马长生龙德勇董建增刘兴鹏方冬平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心房
  • 10篇心房颤动
  • 10篇消融
  • 10篇房颤
  • 8篇静脉
  • 8篇肺静脉
  • 7篇导管消融
  • 6篇导管
  • 4篇消融术
  • 3篇导管消融术
  • 3篇心血管
  • 3篇心血管病
  • 3篇心血管病学
  • 3篇血管
  • 3篇血管病
  • 3篇血管病学
  • 3篇射频
  • 3篇射频消融
  • 3篇线性消融
  • 3篇环肺静脉线性...

机构

  • 11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上海市胸科医...

作者

  • 11篇马长生
  • 10篇刘兴鹏
  • 10篇董建增
  • 10篇龙德勇
  • 7篇方冬平
  • 6篇刘小青
  • 5篇郝蓬
  • 5篇汤日波
  • 4篇喻荣辉
  • 4篇胡福莉
  • 3篇卢春山
  • 3篇刘晓惠
  • 2篇王新华
  • 2篇刘晓慧
  • 2篇刘旭
  • 1篇刘闯
  • 1篇康俊萍
  • 1篇藏敏华
  • 1篇王健
  • 1篇施海峰

传媒

  • 3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年份

  • 3篇2007
  • 3篇2006
  • 5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房颤动的命名及分类被引量:4
2007年
心房颤动(房颤)的命名和分类存在多种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对房颤机制的认识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于房颤的学术交流和临床工作颇为不利,我们在此复习房颤的命名与分类,以期方便大家进行学术、临床沟通。
汤日波马长生
关键词:心房颤动临床沟通
不同肺静脉电隔离策略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对现阶段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肺静脉电隔离治疗最常采用的两种导管消融策略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连续完成的第51~100例肺静脉节段性消融术(SPVA组)和第51~100例肺静脉环形消融术(CPVA组)的相关资料,比较两组的操作相关指标、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所有患者均为发作频繁、症状严重的阵发性房颤.结果两组的基线资料和平均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PVA组的平均X线透视时间较长(P<0.01),平均放电时间较短(P<0.01).术后3个月内CPVA组和SPVA组症状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a)的复发率分别为30%和48%(P=0.10).术后随访6个月时,CPVA组有41例(82%)患者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已经至少连续3个月未再发作症状性ATa,而SPVA组仅有30例(60%)达此标准(P<0.05).两组术中各出现1例无症状性右上肺静脉狭窄,无其他重要并发症.结论肺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房颤的CPVA策略在临床效果方面显著优于SPVA策略,且二者的安全性相当.
刘兴鹏马长生董建增龙德勇刘小青王京方冬平郝蓬刘晓慧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肺静脉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应用丙泊酚深度镇静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4
2006年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中采用丙泊酚深度镇静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对操作过程的影响。方法入选160例房颤患者采用持续静脉注射丙泊酚行深度镇静,同期60例未采用丙泊酚的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深度镇静先给予负荷量丙泊酚1 mg/kg,然后经左锁骨下静脉持续给予维持剂量,起始维持剂量为药典推荐剂量的中位数8 mg·kg-1·h-1术中根据患者的生理指标每10 min调整剂量一次,直至实现理想深度镇静。理想深度镇静的标准:患者意识及疼痛反应消失,但生命体征稳定,无需呼吸及循环支持。分析丙泊酚剂量的影响因素及深度镇静对操作过程的影响。结果160例患者中,除14例(8.8%)外均实现理想深度镇静,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呼吸抑制、剧烈呛咳。实现理想深度镇静的患者,从开始给药至实现理想深度镇静的平均时间为(30±10)min,平均药物维持剂量为(8±3)mg·kg-1·h-1。单变量分析发现年龄>65岁、体重<50 kg及女性患者为给药剂量的影响因素;多变量分析发现仅年龄及体重影响给药剂量。实现理想深度镇静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80±30)min vs(190±37)min,P=0.04]和平均累计放电时间[(59±16)min vs (66±19)min,P=0.007]显著减少且低于对照组,而肺静脉隔离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似。结论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中采用丙泊酚深度镇静安全有效,可提高手术效率,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龙德勇刘兴鹏马长生董建增赵文度方冬平
关键词:丙泊酚心房颤动射频消融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直流电复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行直流电复律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丙泊酚镇静、禁食状态下,单向波同步电复律,电极板置于心尖-胸骨旁右侧,能量依次采用300,360,360J。结果共入选23例患者,年龄58±13岁,房颤病史6.8±5.0年,左房直径41.9±9.8mm,左室射血分数0.58±0.11。复发心律失常中12例为心房扑动,10例为房颤,1例为房性心动过速。共进行27次电复律,19次(70.4%)即刻复律成功,其中15次1次放电复律成功。1例复律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伴交界心律,1例丙泊酚镇静时出现呼吸暂停。随访8.5±3.7个月,52.2%的患者为窦性心律。即刻复律成功组其远期成功率为64.7%,即刻复律失败的远期均不成功,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4)。1次放电即可成功者远期成功率为69.2%,需要多次放电的患者远期成功率为20.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36)。结论直流电复律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患者,即刻电复律成功是远期成功的预测因素,复律时需要多次放电的远期成功率低。
汤日波马长生康俊萍董建增刘兴鹏龙德勇胡福莉喻荣辉卢春山方冬平郝蓬刘晓惠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直流电复律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早期复发
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电学隔离肺静脉治疗100例心房颤动临床评价被引量:41
2005年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和单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电学隔离肺静脉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05年1月共对连续100例症状明显、发作频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进行了在CARTO系统(76例)或EnSite-NavX系统(24例)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消融终点为双侧肺静脉的彻底电学隔离。结果100例患者共完成200个环形消融环,肺静脉电学隔离率为95.0%。操作时间150~365(240±65)min,X线时间为23~61(37±12)min。其中8例(8.0%)复发患者接受了再次导管消融。随访5.5~12(10.2±5.7)个月,累计无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率为85.0%。术后1、2、3、4、5、6个月时无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率分别为66.0%、82.0%、87.0%、85.0%、85.0%、88.6%。并发症包括1例心脏压塞,经保守治疗后康复,1例患者出现无症状性肺静脉狭窄。结论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电学隔离肺静脉治疗房颤安全有效。
董建增马长生刘兴鹏龙德勇刘小青王京刘闯李勇胜藏敏华刘晓慧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肺静脉
对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患者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再次手术治疗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原因及再次手术对房颤的影响。方法入选随访3个月以上自觉症状较术前无好转、心电图证实仍有房颤发作的患者,于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电生理研究及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手术终点为环肺静脉消融线的完整及肺静脉的彻底电学隔离。所有患者再次手术后随访至少4个月,观察再次射频消融治疗对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总计23例复发患者在2005年2月以前入院接受再次手术治疗,占同期复发患者的51.1%(2345)。其中13例首次手术时消融策略为节段性肺静脉消融(SPVA),另外10例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CPVA),慢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占56.5%(1323)。首次手术为节段性肺静脉消融者肺静脉左心房电传导恢复率(以每根肺静脉为单位计算)为92.3%(4852),而首次接受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者肺静脉左心房电传导恢复率(以每根肺静脉计算)为75.0%(3040)。手术中见首次接受节段性肺静脉消融术的患者再次手术的手术时间、X线时间及放电时间均较长,与首次接受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再次手术后平均随访4.2±3.5(4.0~9.0)个月,累计无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率为82.6%(1923)。结论肺静脉左心房电传导恢复是多数房颤患者复发的原因;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用于治疗复发患者同样安全有效。
董建增马长生刘兴鹏龙德勇刘小青
关键词:心房颤动再次手术治疗射频消融术后三维标测肺静脉消融
导管消融治疗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的临床评价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评价经导管消融治疗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临床效果。方法35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器质性心脏病组),合并的器质性心脏病类型包括肥厚型心肌病4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12例;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1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1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心脏瓣膜病5例;冠心病9例。同期7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作为对照(非器质性心脏病组)。消融方法为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消融终点为同侧肺静脉电隔离。结果器质性心脏病组的平均左心房内径大于非器质性心脏病组[(42±5.7)mmvs(36±5.3)mm,P<0.05]。所有患者均成功实现消融终点。器质性心脏病组平均随访(8.7±5.6)个月后,77.1%(27例)的患者为稳定的窦性心律;非器质性心脏病组平均随访(7.2±3.7)个月后,84.6%(66例)的患者为稳定的窦性心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并发症无症状性肺静脉狭窄3例,其中器质性心脏病组出现1例,非器质性心脏病组出现2例;非器质性心脏病组发生1例心脏压塞,经紧急行心包穿刺引流后恢复。结论CARTO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对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董建增刘兴鹏马长生龙德勇刘小青方冬平郝蓬王健
关键词:心房颤动肺静脉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环肺静脉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术(CPVA)后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 109例接受CPVA治疗的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行环绕同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PVI)。通过对10项临床和消融过程指标进行分析,确定单次CPVA术后早期(〈3个月)复发和晚期(≥3个月)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均实现消融终点,其中59例为通过单一CPVA法(简称强化CPVA法)实现PVI,50例为通过CPVA联合肺静脉口节段性消融法(简称改良CPVA法)实现PVI。49例(45.0%)在术后早期复发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a)。单因素分析显示左房增大、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和改良CPVA法是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指标;但经多因素分析后仅有改良CPVA是独立的预测指标(P〈0.001;RR:4.670;95%CI:1.996-10.927)。随访9.1±3.5(4-15)个月,33例(30.3%)在术后晚期复发ATa。单因素分析显示左房增大、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和改良CPVA同时也是晚期复发的预测指标,但亦仅有改良CPVA是经多因素分析确定的独立预测指标(P=0.036;RR:0.391;95%CI:0.613-0.941)。严重并发症包括1例心脏压塞和1例脑卒中。结论 在以PVI作为房颤CPVA治疗的消融终点时,无论是术后早期复发或晚期复发,改良CPVA法均是其独立的预测因素。
刘兴鹏马长生董建增胡福莉龙德勇刘小青方冬平喻荣辉汤日波卢春山郝蓬刘晓惠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肺静脉导管消融射频电流
经导管消融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心房颤动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经导管消融治疗并发于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甲亢)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效果。方法18例甲亢并发房颤患者,均经抗甲亢治疗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3个月以上,仍伴有发作频繁、症状严重,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和肺静脉环状标测联合指导下行环绕两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双侧肺静脉的电学隔离。结果18例患者术中均达到消融终点。随访12.6±6.8(4-27)个月,13例(72%)患者在不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前提下无房颤发作,5例(28%)房颤复发。无任何操作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于发生于甲亢患者的房颤,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是一项可供选择的治疗措施。
胡福莉马长生刘旭董建增王新华刘兴鹏龙德勇方冬平郝蓬喻荣辉汤日波何小魁卢春山刘晓惠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甲状腺机能亢进心房颤动肺静脉射频消融
三维标测系统和单环状标测导管指示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电学隔离肺静脉方法学评价被引量:44
2005年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和单环状标测导管指示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电学隔离肺静脉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4年5月至2004年11月间我院对68例症状明显、发作频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了在Carto(n=56)或EnSite/NavX(n=12)和单环状标测导管指示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收集操作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初始肺静脉电学隔离率、最终肺静脉电学隔离率及并发症资料。结果68例患者共计完成136个环形消融线,操作时间平均为(240±65)min,X线曝光时间平均为(37±12)min。用于左心房重建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的放电时间分别为(20±9)min和(62±24)min。在完成预定环肺静脉消融线后,初始肺静脉电学隔离率为50.7%(69/136),经寻找缝隙补充消融后最终肺静脉电学隔离率为95.6%(130/136)。70.2%(59/84)的缝隙分布于左侧,29.8%(25/84)见于右侧。并发症包括1例心脏压塞和2例锁骨下及左胸部皮下血肿,均经保守治疗康复,无肺静脉狭窄。结论三维标测系统加单环状标测导管指示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电学隔离肺静脉成功率高、并发症率低,操作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可以接受。
董建增马长生刘兴鹏龙德勇王京刘小青
关键词:电学隔离线性消融环状肺静脉消融肺静脉狭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