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3BZX015)

作品数:22 被引量:508H指数:10
相关作者:袁祖社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哲学宗教
  • 6篇政治法律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7篇哲学
  • 7篇文化
  • 7篇公共性
  • 6篇公民
  • 5篇诉求
  • 5篇民社
  • 5篇公民社会
  • 3篇信念
  • 3篇伦理
  • 3篇价值诉求
  • 3篇公共
  • 3篇公共精神
  • 3篇公共哲学
  • 3篇公正
  • 2篇道德
  • 2篇新全球化时代
  • 2篇秩序
  • 2篇人文
  • 2篇社会
  • 2篇社会秩序

机构

  • 2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21篇袁祖社

传媒

  • 5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唐都学刊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哲学研究
  • 1篇文史哲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思想战线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西北人文科学...

年份

  • 6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7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元共生”理念统合下的“互利共赢”与“价值共享”——现代“公共哲学”的基本人文理念与实践目标诉求被引量:26
2004年
袁祖社
关键词:公共哲学人文理念
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本位”特质与民众“公共精神”的缺失——立足于现代普遍主义的公共性社会信念的反思被引量:32
2007年
中国社会为何缺乏"公共性"文化与价值观念,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公"、"私"观念的真实底蕴究竟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为何未能塑造出如西方近代社会那样的"公民社会",已成为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应立足现代公共哲学之新的理论立场和方法,从现代普遍主义的公共性社会信念历史性生成的角度,对中西社会的某些主导性的公共价值观念进行比较性理论观照,从中透析社会成员公共观念以及行为选择背后的深层的文化理据,并以此为正遭遇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实践的当代中国社会民众公共精神的确立、国民公德心和公共人格的普遍养成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有效思路。
袁祖社
关键词:传统伦理伦理本位公民社会公共精神
文化“公共性”的诠释视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合法性”问题被引量:2
2007年
“合法性”问题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主题、功能、特征及其发展形态等的深度反思和新的理解,是构成现代哲学深刻的文化-实践转向的实质性内容之一,是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性研究中的一个带有总体性的关键问题。将“合法性”叙事范式运用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前处境的分析,意味着必须反思我们究竟应该以何种新的理论范式,在何种意义上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法性”。合法性概念所蕴涵的“反思”式叙事以及对于“认同感”和“尊严感”的价值诉求,从“检讨”和“建构”两重维度上,提供了一个现代性语境下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合法化危机的有效诠释视域。合法性话语的确立,不是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的产物,而是“对话”的结果。立足当下以及未来思想演进的主题,从文化“公共性”视角介入,当是直面并化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合法性困境”的一个重要的学理性资源和正当性、合理性选择。
袁祖社
关键词:合法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性”信念的养成:“和谐社会”的实践哲学基础及其人文价值追求被引量:37
2006年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从制度设计与制度伦理文化的高度,在坚持以当下中国民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本位理念认同的前提下,对传统的组织社会公共生活的价值理念所做的深刻反思,力图使“公共性”的道德理想信念成为一种全社会的自觉。建立“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是市场社会“多元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公正、合理的多元化社会的发育,构成“和谐社会”实践的可能性基础。“和谐社会”内在精神实质,是自由的人与有秩序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的实践哲学基础是现代“合作理性”,而其人文价值目标,则是民众普遍的“公共精神”的达成,以及关于社会公共性信念的自觉确立。
袁祖社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共精神
市场经济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内在价值冲突及其化解路径——“社会资本”理论的合理性视野、效能及其实践启示被引量:17
2004年
现代社会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结构的利益交往格局所塑造的是一种“市民社会”的私人生活空间,这种私人生活空间虽然是自主的,但在文化伦理与价值观上却是不自足的,它无法提供社会“公共价值”的产生空间,也不能培育出现代“公民社会”所需要的合作精神与“公共责任”感;与市场经济着意打破集体行动的制度安排的逻辑相反,公民社会的运作逻辑的精髓恰在于集体行动的达成,它拥有一种实质上是发端于市场活动内在要求的自律、自治、参与、合作、信任、奉献、责任精神等文化价值观念,并构成市场社会的“引致”性文化;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的是与公民的信任、互惠和合作有关的一系列态度和价值观,它提供了有效地化解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内在冲突的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充分尊重公民社会民众个人的基本权利。创造社会资本生成并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系统构建。
袁祖社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民社会社会资本
“公共哲学”与当代中国的公共性社会实践被引量:41
2007年
袁祖社
关键词:社会实践公共性公共哲学新全球化时代公共文化公共价值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价值理性追求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当今人类置身于其中的是一个实践的、历史的、文化的、价值的、道德的、精神的新"自然人类学"时代——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特质的时代。全球社会正通过多方面带有前瞻性的智识设计方案和实践方略,努力创制一个与"自由经济社会"、"技术社会"等截然不同的"生态社会",一个总体性的、秉承着当代人诸多美好期望和理想的"生态系人"正在被设计和期待。处在"现代性文化氛围"和现代化实践历程中的当代中国人,其努力之最富有创见性所在和所是,就在于思维的着力点和实践的用力点,是以先进、优越的制度理性和制度精神勇敢超越"应然性规范"的本有的局限,以对中华民族所应有的"生态人格境界"的培育和养成为归宿,不懈地致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勾画的美好生活远景。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到"和谐社会"的提出,再到明确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文献之中,体现了中国整个社会和民众对于构建新质的生态性(体验性)生存共同体的信念和追求。
蕫辉袁祖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
“公共性”的价值信念及其文化理想被引量:114
2007年
公共性是现代公民社会之公共生活的本质属性,具有开放、平等与社群的特性,通过特定共同体成员理性、自觉的交互主体性行为与结构性活动而得以存在。现代社会的“公共性危机”,集中表现为“文化公共性”理想的迷茫,是文化自身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认同的危机。真正为社会所共有、共享的公共性,是多元利益主体复杂博弈的产物,是确保公众与社会之间关系维系的一种平衡。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日益呈现为市民/公民社会、市场与国家的分化情形,以社会公正为最高追求的社会公共性理念是否能够得以确立,或者已经确立的社会公共性理念究竟合理化与否等,直接影响着制度创新的理念、路径选择。对公共性的领悟与把握的过程,同时也是公共文化氛围营造中民众心智不断健全、成熟的过程。
袁祖社
关键词:公共性公民社会公共空间
公共性社会的实践——生存之境与合理价值体验的发生被引量:4
2010年
价值哲学关注人类特有的文化与心灵秩序的形成、确立及其合理体验方式的有效创制。面对由近代启蒙所造成的市场化社会之强大的资本逻辑,我们需要一种公共性人文情怀的理性自觉和相应的实践—智识性努力,以此造成一种新公共性价值生成的"张力空间",获得一种真切的生存与生活体验,有效地彰显人性之尊贵、幽雅和华美。文化公共性价值体验方式与公共性社会的实践—生存逻辑之间具有内在同构性,它所持守的是一种文化整体性的立场,追求的是社会合作性目标,着力彰显的则是人类的生存合宜性的真实体验,旨在促使现代个体的心性秩序与整全性人格的不断养成。
袁祖社
关键词:价值哲学
自由主义的“文化公共性”观念及其多元价值观的困境——现代“生存”本位之“文化转向”的公共哲学意义被引量:3
2007年
公共性本身首先是一种文化合理性理想,同时更是一种合主体性、合目的性的价值生存信念。公共性所具有的这一内在品格决定了现代社会文化危机的实质是“公共性价值”观念的危机,其根源在于近代以来因理性为世界的解魅所导致的“意义”与“价值”的分裂,以及“个体化社会”生存逻辑的出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和价值观方面的多元主义观念对自由主义的理想模式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文化的人格化是“后现代社会”价值转向的实质。而强调文化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引导意义的关键,是真正确立整体性生活准则及其相应的义务整体性观念。
袁祖社
关键词:自由主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