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152803)

作品数:7 被引量:37H指数:4
相关作者:李雯吴寿岭高鑫刘雪梅张艳丽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开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慢性
  • 2篇颈动脉
  • 2篇疾病
  • 1篇蛋白基因
  • 1篇冬凌草
  • 1篇冬凌草甲素
  • 1篇动脉斑块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中膜厚...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心血管
  • 1篇性疾病
  • 1篇血管
  • 1篇血尿酸
  • 1篇血尿酸水平
  • 1篇亚健康
  • 1篇医疗卫生保健
  • 1篇胰岛
  • 1篇胰岛Β细胞

机构

  • 2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空军航空医学...
  • 1篇开滦总医院
  • 1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唐山市传染病...

作者

  • 2篇吴寿岭
  • 2篇李雯
  • 2篇高鑫
  • 1篇李晓牧
  • 1篇颜红梅
  • 1篇黄玮
  • 1篇赵性泉
  • 1篇顾琴龙
  • 1篇顾迁
  • 1篇耿晓妍
  • 1篇过依
  • 1篇姚秀忠
  • 1篇孙静
  • 1篇杨忠印
  • 1篇陈雪华
  • 1篇程挺
  • 1篇张雁歌
  • 1篇朱正纲
  • 1篇王德胜
  • 1篇孙雪蕾

传媒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国际呼吸杂志
  • 1篇中华健康管理...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收缩压和LDL-C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收缩压(SBP)、LDL—C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在参加2006--2009年健康体检的101510名某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按年龄、性别比例分层随机抽取5852名作为观察队列,于2010—2011年对观察队列进行健康体检,同时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最后符合入选标准和资料完整的为5361名,将其分为SBP及LDL—C正常(3524名)、SBP正常但LDL—C升高(356名)、SBP升高但LDL-C正常(1308名)、SBP及LDL-C升高(173名)共4组。计算各组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及加权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BP及LDL—C水平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结果SBP及LDL—C正常、SBP正常但LDL—C升高、SBP升高但LDL—C正常、SBP及LDL—C升高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3.7%(1186/3524)、41.3%(147/356)、64.8%(847/1308)、68.8%(119/173)(X^2=425.75,P〈0.05),加权检出率分别为36.0%、42.0%、64.5%、68.3%;男性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44.2%(877/1985)、51.1%(97/190)、70.6%(657/930)、71.3%(82/115)(X^2=194.02,P〈0.05),加权率分别为31.2%、36.1%、49.8%、50.3%;女性分别为20.1%(309/1539)、30.1%(50/166)、50.3%(190/378)、63.8%(37/58)(X^2=180.17,P〈0.05),加权检出率分别为30.9%、46.3%、70.3%、88.1%,校正其他因素后,与SBP及LDL-C正常组相比,SBP正常LDL-C升高、SBP升高LDL—C正常、SBP及LDL—C升高组的OR(95%CI)值分别为1.37(1.05~1.78),2.05(1.74~2.43),2.12(1.45~3.12)。结论高SBP与高LDL—C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与高LDL—C相比,高SBP引起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更大。
姚涛李雯张晓辉孙静王德胜赵永猛王张锋赵性泉吴寿岭
关键词:脂蛋白类LDL颈动脉流行病学研究
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 研究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上海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住院533例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人体参数、相关生化指标及精氨酸刺激的胰岛β细胞一相胰岛素分泌功能(AIR)和一相C肽分泌功能(ACPR).其中262例患者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并计算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和C肽AUC.以血尿酸>360 μmol/L为高尿酸血症.结果 高尿酸组(86例)与正常尿酸组(447例)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430±8)和(248 ±3) μmol/L.高尿酸组的AIR、ACPR、AUC及C肽AUC均高于正常尿酸组(均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发现血尿酸水平分别与AIR(r=0.194,P<0.01)、ACPR(r=0.146,P<0.01)、胰岛素AUC(r=0.307,P<0.01)及C肽AUC(r=0.420,P<0.01)呈正相关.按AIR三分位分组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60±7)、(264±8)、(302±7)μmoL/L;按ACPR三分位分组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63±8)、(271±7)、(296±7) μmol/L;按胰岛素AUC 三分位分组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41±10)、(279±10)、(301±8)μmol/L;按C肽AUCe三分位分组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29±8)、(265±9)、(326±10) 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多个相关危险因素后,血尿酸水平分别与AIR(β=0.002,95% CI:0.0010 -0.0030,P<0.01)、ACPR(ββ =0.001,95% CI:0.0002—0.0020,P=0.02)、胰岛素AUC( β=0.002,95% CI:0.0004~0.0030,P<0.01)及C肽AUC(β=0.003,95% CI:0.0020~0.0030,P<0.01)独立相关.结论 血尿酸水平可能是预测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凌雁李晓牧顾迁高鑫
关键词:糖尿病血尿酸Β细胞功能
中老年人群理想心血管健康评分变化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理想心血管健康评分变化(△ICHS)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 在参加2006至2007年健康体检的1 01 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 852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符合入选标准(包括年龄≥40岁,既往无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心肌梗死病史)者5 440名.2010至2011年再次健康体检时,增加超声CIMT测量,统计分析其中资料完整的研究对象4 367名.参照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的7项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对人群进行理想心血管健康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ICHS<0为降低组(n=1 355),△ICHS=0为不变组(n=1 451),△ICHS>0为升高组(n=1 561).△ICHS为2010至2011年与2006至2007年健康体检时理想心血管健康评分的差值.采用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HS与CIMT的关系.结果 2006至2007年健康体检时,研究人群的理想心血管健康评分为(3.03±1.27)分,2010至2011年健康体检时理想心血管健康评分为(3.09±1.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多种昆杂因素之后,△ICHS每增加1分,CIMT下降0.009 mm(B=-0.00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多种混杂因素之后,与降低组比较,不变组(OR =0.73,95%CI:0.59 ~0.91)和升高组(OR=0.66,95% CI:0.52 ~0.82)的CIMT增厚风险均下降.结论 △ICHS增加是中老年人群CIMT增厚的独立保护因素.
黄玮聂维齐李雯李晓庆张艳丽耿晓妍吴寿岭刘雪梅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硬化
经脐水平测定腹围与腹内脂肪体积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 比较临床常用的3种腹围测量方法与CT测定的腹内脂肪体积的关系,探讨最能反映腹内脂肪堆积程度的腹围测量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47例18岁以上经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成年人进行身高、体重和臀围测量,分别采用髂嵴上缘水平(WC1)、肋骨下缘和髂嵴上缘连线中点水平(WC2)和脐水平( WC3)测量腹围,与CT测量的腹内脂肪体积进行比较.结果 男性腹内脂肪体积高于女性[(1 236.0±608.4对931.0±665.0)cm3,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WC1 (r=0.634),WC2(r =0.677)和WC3(r=0.712)均与腹内脂肪体积呈正相关(均P<0.01),经性别、体重或体重指数校正后,WC3(r分别为0.488和0.432)与腹内脂肪体积的相关性优于WC1(r分别为0.347和0.293)和WC2(r分别为0.424和0.36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WC2和WC3均与腹内脂肪体积独立相关,其中以WC3相关性最强(β=0.270,R2C=0.504,P<0.01).结论 经髂嵴上缘水平、肋骨下缘与髂嵴上缘连线中点水平以及经脐水平腹围均能反映腹内脂肪含量,其中经脐水平测量腹围是简便易行、更好地反映腹内脂肪体积的方法.
林寰东颜红梅饶圣祥姚秀忠高鑫
关键词:腹围腹内脂肪
亚健康预警指标体系的探讨被引量:4
2011年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已经开始发生转变,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重点已经转为治疗和预防并重的模式,亚健康与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受到医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极大影响着亚健康干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亚健康作为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
张雁歌孙雪蕾武留信
关键词:指标体系医疗卫生保健慢性疾病
冬凌草甲素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及机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冬凌草甲素体外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0~80μmol/L冬凌草甲素分别处理SGC-7901细胞后,CCK8法检测冬凌草甲素体外对SGC-7901细胞抑制生长的作用;用流式细胞仪分别观察冬凌草甲素诱导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Westernblot测定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冬凌草甲素对SGC-7901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10~80μmol/L)而逐渐增强,呈浓度、时间依赖关系。此外,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冬凌草甲素浓度为0、10、40、60、80μmol/L,作用24h后,G2/M期细胞数分别是(9.90±1.17)%、(9.94±0.27)%、(11.76±0.16)%、(15.64±1.48)%和(22.59±1.01)%;而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31.79±1.03)%、(30.90±0.47)%、(29.25±0.80)%、(21.46±1.61)%、(18.81±0.61)%,冬凌草甲素能够使得SGC-7901细胞周期呈剂量依赖性阻滞于G2/M期;冬凌草甲素浓度为80μmol/L,作用12、24h后,凋亡率分别为(12.78±1.54)%、(20.62±2.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92±0.55)%,其能使SGC-7901细胞发生凋亡。随着冬凌草甲素作用时间延长,SGC-7901细胞的bcl-2蛋白表达逐渐减弱,前体Caspase-3被激活。结论冬凌草甲素能够诱导SGC-7901细胞产生凋亡,并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其凋亡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蛋白表达及Caspase-3的激活相关。
刘家云顾琴龙杨忠印李建芳陈雪华刘炳亚朱正纲
关键词:冬凌草甲素胃癌细胞周期脱噬作用CASPASES
人音猬因子相互作用蛋白基因与肺部疾病
2013年
人音猬因子相互作用蛋白基因编码一组跨膜糖蛋白——人音猬因子相互作用蛋白,其主要功能是负反馈调节抑制Hh信号通路活性。该基因与Hh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细胞分化、肿瘤形成等有关,参与了各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其与一些肺部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过依程挺万欢英
关键词:肺部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