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10B050700004) 作品数:7 被引量:9 H指数:2 相关作者: 赵玮 林家成 李文卿 杨婧 邱荣敏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山大学 江门市中心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肝素对大鼠下切牙釉原蛋白水平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2年 目的建立肝素诱导骨质疏松大鼠模型,观察肝素的应用对大鼠下切牙釉原蛋白水平及其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取24只4周龄清洁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每日于腹部皮下注射肝素1U/g,对照组于相同部位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4周后取大鼠右侧股骨测骨密度值。同时取下颌骨,沿正中联合分为两份,一侧颌骨及下切牙脱钙后制作石蜡切片,行釉原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另一侧脱钙后制作石蜡切片,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观察下切牙细胞的凋亡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大鼠股骨的骨密度值为(0.185±0.006)g/cm2,低于对照组的(0.196±0.011)g/cm2;实验组下切牙釉原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强度为(0.0432±0.0043),低于对照组的(0.0570±0.0096);两组骨密度及荧光强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未见细胞凋亡发生,对照组可见个别成牙本质细胞及中间层细胞凋亡阳性着色。结论肝素可诱导大鼠骨质疏松,降低下切牙釉原蛋白表达及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 杨婧 赵玮 林家成 刘丽敏关键词:肝素 釉原蛋白 凋亡 肝素对大鼠下切牙颈环区组织骨保护素水平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4年 目的 观察肝素对SD大鼠下切牙颈环区组织骨保护素(OPG)水平及其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24只4周龄SD大鼠随机分2组,实验组腹部皮下每天注射肝素1 U/g,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4周后测量股骨骨密度值;下颌骨用微波-乙二胺四乙酸(EDTA)法脱钙切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OP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染色,并用Image软件半定量分析OPG含量;透射电镜观察下切牙颈环区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实验组骨密度值为(0.185±0.006) g/cm2,低于对照组的(0.196 ±0.011) g/cm2 (P <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下切牙OPG吸光度值分别为0.235 3±0.0350和0.2673 ±0.0444 (P >0.05).TUNEL染色显示实验组颈环区组织未见细胞凋亡,对照组可见个别成牙本质细胞及中间层细胞呈阳性染色.透射电镜见实验组颈环区组织无细胞凋亡发生,对照组有细胞呈现凋亡特征.结论 肝素在诱导SD大鼠骨质疏松的同时,可抑制下切牙颈环区组织细胞凋亡的发生,但OPG水平未见明显改变. 杨婧 林家成 李文卿 余东升 赵玮关键词:肝素 骨保护素 脱噬作用 白假丝酵母菌对变形链球菌产酸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初步探讨白假丝酵母菌对变形链球菌产酸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分A、B、C、D四组,依次为白假丝酵母菌单独培养、变形链球菌单独培养、两菌混合培养、空白对照组。在不同葡萄糖浓度(0.01~0.15mol/L)或不同初始pH值(7.0~4.0)下,将两菌单独或混合培养48h后,测定上清液pH值,采用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判断两菌的产酸能力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并以变形链球菌单独培养(B组)为参照,评价两菌混合培养(C组)的产酸能力。结果不同葡萄糖浓度下,白假丝酵母菌均可抑制变形链球菌的产酸力(P<0.001)。葡萄糖浓度小于或等于0.10mol/L时,C组产酸量小于B组(P<0.05);葡萄糖浓度达到0.15mol/L时,B、C两组的产酸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为7.0~5.5时,白假丝酵母菌抑制变形链球菌的产酸力(P<0.001);pH≤5时,白假丝酵母菌对变形链球菌的产酸力无影响(P>0.05)。初始pH为7.0时,C组产酸量小于B组(P<0.05);初始pH降至6.5、6.0时,C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pH降至5.5以下时,C组的产酸量大于B组(P<0.05)。本实验条件下,混合培养的总产酸量随培养基的葡萄糖浓度升高呈增多趋势,随初始pH降低呈减少趋势。结论白假丝酵母菌对变形链球菌产酸能力的影响及两菌混合培养的产酸力均与培养基葡萄糖浓度和初始pH有关。 谢远雯 林家成 邱荣敏 李文卿 赵玮关键词:白假丝酵母菌 变形链球菌 产酸能力 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牙菌斑中白色念珠菌的携带情况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牙菌斑中白色念珠菌的携带情况。方法:根据WHO龋齿诊断标准,以115名2~5岁的先心病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龋组86人,无龋组29人,同时选取115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临床检查记录龋失补牙数(dmft)、龋失补牙面数(dmfs)及可视菌斑指数(VPI);采集龈上菌斑及龋坏组织,应用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各组样本中白色念珠菌含量进行检测,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先心病组患龋率为74.8%,dmft、dmfs及VPI分别为5.69±5.69、11.83±15.14、43.8%±24.1%;对照组受检儿童患龋率为67.0%,dmft、dmfs、VPI分别为3.53±4.02、5.51±7.40、36.5%±24.1%。两组dmft,dmfs,VP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牙菌斑中白色念珠菌的含量(Log10 copies/mL),先心病有龋组龋洞和牙颈部分别为6.71±2.92、5.64±3.11,无龋组为5.03±2.74;正常儿童有龋组龋洞和牙颈部分别为4.01±2.35、3.27±2.14,无龋组为3.43±2.56。先心病儿童与正常儿童牙菌斑中白色念珠菌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先心病儿童牙菌斑中白色念珠菌的含量高于正常儿童。口腔中的白色念珠菌,可能成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菌源之一,使先心病儿童成为感染心内膜炎的易感人群。 张琳 黄晓旭 赵玮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婴幼儿龋 白色念珠菌 感染性心内膜炎 牙本质龋中化学成分的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检测牙本质龋中化学成分的空间分布。方法:应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技术对牙本质龋中化学成分的空间分布进行检测。结果:牙本质龋中除含有主要的Ca、P、O元素外,尚含有Mg、Cl、Na、Al等微量元素;定点分析及面扫描分析显示,所形成的牙本质裂隙内Mg原子百分比、Mg/Ca摩尔比及Mg浓度均高于裂隙外,而其它微量元素含量在裂隙内、外无明显差异。结论:Mg是牙本质龋病变中优先丢失的成分之一,可能参与牙本质龋的脱矿和再矿化过程。 简晓岚 杨婧 赵玮关键词:牙本质 龋病 化学成分 电子探针 葡萄糖浓度对婴幼儿牙菌斑中白色念珠菌产酸和粘附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葡萄糖浓度对婴幼儿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和无龋(caries-free,CF)儿童牙菌斑中白色念珠菌临床分离菌株的产酸性和粘附性的影响。方法:将白色念珠菌临床分离菌株(ECC组26株,CF组24株),接种至不同葡萄糖浓度的沙氏液体培养基,以pH计测定其产酸能力;同时将菌液接种至羟基磷灰石片表面,对粘附至羟基磷灰石片表面的白色念珠菌进行平板培养,采用菌落形成单位计数法评定其粘附能力。结果:ECC组和CF组白色念珠菌的产酸和粘附能力随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0.01~0.15 mol/L)的升高而增强。但在葡萄糖浓度为0.1 mol/L与0.15 mol/L时,2组白念珠菌的产酸能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同一葡萄糖浓度下,ECC组和CF组中白色念珠菌的产酸和粘附能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葡萄糖可增强白色念珠菌临床菌株的产酸及粘附能力;婴幼儿牙菌斑中白色念珠菌的产酸性和粘附性不存在菌株间的差异性。 邱荣敏 赵玮 林艳 林家成 卢佳璇 李文卿关键词:婴幼儿龋 人乳牙破牙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采用酶消化法建立成熟人破牙细胞分离和培养方法,为探讨破牙细胞的组织形态学特点及生物学特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新鲜离体乳牙中分离获得破牙细胞,结合相差显微镜、苏木素.伊红(HE)染色、特异性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 acid phosphatase staining,TRAP)染色和扫描电镜对破牙细胞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硬组织吸收功能鉴定。结果采用酶消化法可分离得到成熟的破牙细胞,形态学上表现为多核巨细胞、有多个伪足;TRAP染色结果显示破牙细胞胞质呈酒红色阳性着色;扫描电镜下观察可见与细胞共培养的牙硬组织薄片表面有吸收陷窝形成。结论应用酶消化法可以从离体吸收乳牙中成功分离获取人破牙细胞,可为探讨人乳牙根吸收机制提供细胞模型。 赵玮 王娇翠 陈晓英 余东升关键词:细胞培养技术 酶消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