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90451571)

作品数:7 被引量:34H指数:4
相关作者:沈卫民袁斯明陈荣亮周晓军王修坤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管
  • 5篇血管瘤
  • 3篇血管内皮
  • 3篇血管内皮瘤
  • 3篇婴幼
  • 3篇婴幼儿
  • 3篇婴幼儿血管瘤
  • 3篇细胞
  • 3篇内皮
  • 3篇内皮瘤
  • 3篇卡波
  • 3篇卡波西
  • 3篇卡波西样血管...
  • 3篇间充质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干细胞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分化
  • 2篇病理
  • 2篇病理学

机构

  • 7篇南京军区南京...
  • 7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袁斯明
  • 7篇沈卫民
  • 6篇周晓军
  • 6篇陈荣亮
  • 5篇王修坤
  • 3篇陈海妮
  • 2篇周航波
  • 1篇姚育英
  • 1篇章如松
  • 1篇崔杰

传媒

  • 3篇中国美容整形...
  • 2篇组织工程与重...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中的血液成份潴留现象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apor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常伴有Kasabach-Merritt现象,其特征是严重血小板减少和消耗性凝血病。以往推测Kasabach-Merritt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血小板潴留于肿瘤中,该假说有待更多依据的证实。方法对1例伴有Kasabach-Merritt现象的KHE标本进行超微结构观察,以葡萄糖转移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作为标记抗原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红细胞在肿瘤中的分布,并以不伴有Kasabach-Merritt现象的婴幼儿血管瘤作为对照。结果透射电镜可见肿瘤结节的狭缝状管腔中存在大量血小板、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肿瘤内皮细胞细胞质中可见吞噬囊泡。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大量glut1阳性红细胞分布于狭缝状管腔中,而在婴幼儿血管瘤的微血管腔中未见上述血液成份。结论直接观察到血液成份潴留于KHE中,为了解Kasabach-Merritt现象的发生原因提供了直接的形态学证据。
袁斯明王修坤沈卫民周晓军
关键词: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病理学血液成份
11例中国儿童Kasabach-Merritt现象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分析11例中国儿童Kasabach-Merritt现象的临床数据。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11例具有KMP的血管肿瘤患者(男5例,女6例),在南京市儿童医院整形外科和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整形外科接受治疗。收集以上病例的一般资料、血液检验、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检验结果提示3例符合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其他为非典型DIC。CT检查提示团块状或弥漫性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可见粗大、扭曲的供血动脉进入肿块内。8例患者经手术切除或手术与长春新碱化疗结合等治疗,其中6例成活。这8例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均为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死亡5例,死因为广泛出血和继发性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中国儿童的Kasabach-Merritt现象临床表现典型,原发血管肿瘤以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为主。手术结合化疗是治疗Kasabach-Merritt现象的有效方法 。
袁斯明沈卫民王修坤陈荣亮崔杰
关键词: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症状
增殖期血管瘤和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的病理比较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正确鉴别体表软组织深部的增殖期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和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apor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是选择合适治疗方案的重要条件。从多方面比较增殖期IH和KHE的病理特征,为更准确地鉴别诊断这两种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在2001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收集21例增殖期IH和12例KHE标本。采用HE染色、透射电镜和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比较增殖期IH和KHE的病理结构和抗原标记(D2-40和Glut1)的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增殖期IH有众多毛细血管丛,新生毛细血管壁内可见扁平状周细胞;KHE由肿瘤结节组成,结节中心是大量狭缝状管腔,结节边缘可见毛细血管。在电镜下观察,增殖期IH的毛细血管壁基底膜呈多层板状结构,基底膜内有周细胞;KHE的狭缝状管腔和毛细血管壁基底膜仅有数层,且不连续,基底膜内也可见周细胞。增殖期IH肿瘤内皮细胞不表达D2-40,强烈表达Glut1;而KHE仅表达D2-40,不表达Glut1。结论增殖期IH的病理结构与KHE有明显差别。D2-40和Glut1可以作为鉴别增殖期IH和KHE的可靠抗原标记。
袁斯明沈卫民王修坤陈荣亮周航波姚育英章如松周晓军
关键词:婴幼儿血管瘤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病理学
血管瘤演变过程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表达规律及与脂肪形成的关系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血管瘤演变过程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1基因(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γ,PPAR-γ)表达规律及其和脂肪形成的关系。方法以Perilipin A为标志蛋白进行常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阶段血管瘤中的脂肪形成。应用荧光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控制脂肪形成的关键转录因子PPAR-γ在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定位,以a-SMA和CD31作共染色。应用RT·PCR检测PPAR-γ基因在各阶段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血管瘤演变过程中,瘤体内脂肪组织逐渐增多,最终被纤维脂肪组织代替。PPAR-γ主要表达于微血管周围的细胞核。增生期、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血管瘤组织的PPAR-γ基因相对表达强度逐渐增高,但低于正常皮下脂肪组织。结论PPAR-γ主要表达于微血管周围细胞,提示可能与血管瘤消退期脂肪形成有关。
袁斯明陈荣亮陈海妮沈卫民周晓军
关键词:血管瘤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婴幼儿血管瘤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其在血管瘤组织中的定位观察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 探索周细胞是否是血管瘤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及间充质干细胞与婴幼儿血管瘤消退过程中的脂肪组织增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贴壁筛选法从增生期血管瘤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抗原表型.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D133和PPAR-γ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并以CD31和α-SMA行共染色.结果 血管瘤间充质干细胞为成纤维细胞样,表达CD133、PPAR-γ、CD105、CD90、CD29和Vimentin,不表达CD45、CD34、CD31和flt-1.部分细胞表达α-SMA.大部分细胞表达PDGFR-β.NG2、Desmin和RGS-5无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证实CD133、PPAR-γ和α-SMA共表达于血管瘤组织的微血管周围.结论 细胞形态和抗原表型初步证实,本研究分离的细胞为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于血管瘤组织的微血管周围.研究结果提示,周细胞是血管瘤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
袁斯明陈荣亮王修坤周航波沈卫民周晓军
关键词:血管瘤间充质干细胞周细胞
血管瘤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内分化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血管瘤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内分化结果。方法应用贴壁筛选法从增生期血管瘤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将血管瘤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atrigel混合物注射于裸鼠背部皮下,定期取出移植块,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观察移植块的病理结构。结果血管瘤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atrigel移植块的中心区域在1周后可见血管形成,移植块的边缘区域可见少数脂肪细胞形成。随着时间的延长,中心区域的微血管逐渐减少消失,演变为纤维样组织;移植块边缘区域的脂肪细胞数量逐渐增多。结论血管瘤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内分化过程与血管瘤的病理演变过程类似,提示血管瘤可能是来源于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殊肿瘤。
袁斯明陈荣亮陈海妮沈卫民周晓军
关键词:血管瘤间充质干细胞分化
婴幼儿血管瘤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多向分化实验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 观察婴幼儿血管瘤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方法 应用贴壁筛选法从增生期血管瘤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将人骨髓中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与切除的儿童包皮中分离的成纤维细胞作为对照.采用特异的诱导培养基,在体外诱导这3种细胞向脂肪细胞、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化.结果 在合适的诱导条件下,血管瘤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可发生成脂肪、成骨和成软骨分化,而成纤维细胞没有表现出任何分化现象.结论 应用贴壁筛选法从血管瘤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袁斯明王修坤陈荣亮陈海妮沈卫民周晓军
关键词:血管瘤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