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05276101D-67)
- 作品数:6 被引量:63H指数:5
- 相关作者:王亚宁杜煜王琦时高峰杨丽更多>>
- 相关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强势特色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大鼠Walker-256肝微小转移癌模型的CT灌注成像研究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 通过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研究肝脏微小转移癌大鼠的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22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细胞数量2×10^7)制备成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为实验组;10只大鼠经脾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CT灌注扫描后用斜率法计算得到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肝灌注指数、总肝灌注量。病理学检查HE染色证实转移癌的存在。结果 19只大鼠发现的转移灶直径在0.5~6.6mm之间。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肝动脉的灌注量远远大于对照组(是对照组的2.25倍);而门静脉灌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是对照组的76.6%)。总肝灌注量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表现为肝动脉灌注量的增加和门静脉灌注量的降低。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用来评价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 时高峰王琦许茜李如迅杜煜王亚宁李月考杨丽刘辉彰俊杰王士杰
- 关键词:转移性肝癌灌注成像
- 正常肝脏与微小转移性肝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在正常肝组织和微小转移性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肝转移癌患者选取48个微小转移灶和12例正常肝脏志愿者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通过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应用去卷积法获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F)、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等参数值。结果正常肝组织的BF、BV、MTT、PS、HAF、HAP、PVP和IRFT0的平均值分别为(111.55±32.80)ml.min-1.100ml-1、(22.69±2.99)ml.100g-1、(15.73±1.74)s、(19.12±6.86)ml.min-1.100ml-1、(16.67±6.12)%、(19±9.05)ml.min-1.100ml-1、(92.55±27.24)ml.min-1.100ml-1、(2.80±1.66)s。转移癌组分别为(132.44±76.87)ml.min-1.100ml-1、(12.94±5.62)ml.100g-1、(10.91±3.68)s、(29.12±12.90)ml.min-1.100ml-1、(81.24±17.42)%、(90.75±47.85)ml.min-1.100ml-1、(41.69±47.85)ml.min-1.100ml-1、(2.09±1.58)s。转移癌组与正常肝组比较,BF、HAF、MTT、HAP、BV和PS两组的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PVP(P=0.06)和IRFT0(P=0.77)的平均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T灌注成像或以检测到微小转移癌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CT灌注技术对于诊断微小转移癌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
- 王琦时高峰杜煜王亚宁杨丽李月考
- 关键词:肝肿瘤灌注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大鼠Walker-256肝微小转移癌模型的建立及病理学、影像学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建立实验性大鼠Walker-256肝微小转移癌模型并探讨其病理学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SD大鼠30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瘤细胞建立大鼠微小肝转移癌模型.在接种瘤细胞第9天行CT检查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病理学用HE染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及血管化程度.结果 SD大鼠30只中有2只麻醉意外死亡,剩余大鼠中随机选取22只处死,有19只肝脏内找到转移灶.转移灶的直径在0.5~6.6 mm.转移的成功率为86.4%.CT常规扫描方法对直径小于5 mm的转移灶检出率不足10%.病理学病灶符合癌肉瘤的特点.肿瘤内均有VEGF的表达,但程度不同;MVD的数量与VEGF表达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癌肉瘤细胞建立大鼠肝转移癌模型的方法简便易行,成瘤率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微小转移癌灶内有新血管生成,适合影像学功能成像技术与肿瘤血管化程度的对照研究.
- 王琦时高峰彰俊杰杜煜王亚宁李月考杨丽刘辉张金香
- 关键词:肝肿瘤X线计算机血管生成
- 经肠系膜上动脉行门静脉血管成像及CT灌注成像评价肝转移癌血供被引量:16
- 2007年
- 背景与目的:肝转移癌的血供来源关系到血管介入治疗的给药途径和栓塞靶血管的选择。本研究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a arterial,SMA)CT门静脉血管造影(CT arterial portography,CTAP)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方法两种技术相结合评价肝转移癌的血供来源。方法:选取20例肝转移癌患者,采用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血管造影(CTAP)及肝脏单纯门静脉灌注成像,观察血管走行与肿瘤的关系,通过时间密度曲线判断20例患者的33个转移灶肿瘤强化前后CT值变化特点,同时使用单血供灌注软件测量转移灶及瘤周正常肝组织的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capillary vessel permeability surface,P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3个结节直径0.8~3.5cm,所有病灶通过时间-密度曲线观察强化后CT值增量均不超过10Hu。经SMA注射造影剂后肝内肿块内部无肿瘤血管。以门静脉作为单血供肝脏灌注扫描后得到肝内转移灶及瘤周正常肝组织各项灌注参数值,转移癌组织的BF、BV、MTT、PS的平均值分别为(17.15±11.38)ml·min-1·100ml-1、(1.62±0.97)ml·100g-1、(9.47±2.78)s、(3.97±3.44)ml·min-1·100ml-1。33个转移癌的BF值均小于30ml·min-1·100ml-1。瘤周正常肝组织的BF、BV、MTT、PS的平均值分别为(133.43±67.17)ml·min-1·100ml-1、(16.56±11.15)ml·100g-1、(9.52±2.84)s、(35.16±14.03)ml·min-1·100ml-1。其中BF、BV和PS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01),MTT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96)。结论:经肠系膜上动脉动脉插管门静脉造影CT灌注成像可以准确测量纯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未参与肝转移癌的血液供应,肝转移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
- 时高峰王琦李志岗王士杰杜煜王亚宁
- 关键词:灌注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血供
- 大鼠Walker-256微小转移性肝癌CT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关系的研究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观察大鼠微小转移性肝癌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肿瘤血管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2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细胞含量2×10^7)制备成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为实验组;10只大鼠经脾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实验组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CT灌注扫描后使用斜率法得到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肝灌注指数、总肝灌注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病理标本的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果实验组中有19只大鼠发现转移灶,直径在0.5~6.6 mm之间.各项参数值组间比较:实验组大鼠肝动脉灌注量、肝灌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对照组和空白组之间无显著差别.实验组门静脉灌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无显著差别.总肝灌注量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没有差别.VEGF表达程度随着实验组大鼠肝动脉灌注量增高而增高.而且VEGF不同表达程度的转移癌之间MV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表现为肝动脉灌注量的增加和门静脉灌注量的降低.肝动脉灌注量的大小与VEGF的表达程度和MVD呈正相关.
- 时高峰王士杰彰俊杰王琦许茜李如迅杜煜王亚宁李月考杨丽刘辉
- 关键词:转移性肝癌灌注成像
- 肾癌螺旋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2
- 2006年
-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螺旋CT灌注扫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9例肾细胞癌初诊病例,经平扫后选择靶平面行灌注扫描,得到灌注参数。病变及正常肾皮质组织切片经Ⅷ因子相关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将所获灌注参数与相应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相对血容量、血流量、增强峰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达峰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微血管密度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各级别肾细胞癌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CT灌注参数中,相对血容量、血流量、增强峰值与癌组织微血管密度有明显相关关系;达峰时间与微血管密度间无显著相关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各灌注参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根据肾细胞癌螺旋CT灌注扫描参数,可推测肿瘤血管是否丰富以及肿瘤组织结构特点,为术前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 杜煜时高峰许茜李如迅王琦王亚宁李月考杨丽刘辉彰俊杰
- 关键词:灌注肾细胞癌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