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ZW006)
-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 相关作者:刘延福更多>>
- 相关机构:河南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马克思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新探被引量:1
- 2012年
-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文论观点。这种"不平衡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相适应关系",其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酝酿并深深根植于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之中;同时,希腊神话这一特殊艺术形式所散发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是对这一关系的最好阐释。
- 刘延福
- 关键词:艺术魅力希腊神话
- 荀学与郭店楚简儒家文献关系新探被引量:2
- 2013年
- 传统观点认为,郭店儒简是思孟学派的著作,是先秦儒学"孔子→子思→孟子"谱系传承中的重要一环。根据文献比对及理论分析可以看出,荀子不仅大量征引儒简中的文句,而且将其运用到自身理论的建构中,继承并发展了儒简"天人之分"的天人观,以人道为主的"道"论,"以生为性"的人性质朴论,以情论乐的诗乐发生论及"美情"、"生德"的诗乐功用理论。因此可以说荀子对儒简文字上的借鉴与思想上的继承已远远超过其前辈孟子,从荀子与郭店儒简的密切关系中亦可清晰地看出"孔子→儒简→荀子"的儒学传承谱系。
- 刘延福
- 关键词:郭店儒简郭店楚简思孟学派天人观
- 论荀子与儒家文质观的情感转向被引量:3
- 2013年
- 荀子突破了孔孟以来的文质传统,在文艺的众多因素中,率先发现了文艺中的情感因素并加以系统论述,将对文质观的探讨由伦理道德的内容上升到情感因素,使文学艺术的研究回归其本身,儒家的文质观乃至整个艺术研究活动也由此开始了情感论的转向。他提出的"情文俱尽"的文艺标准和"称情而立文"的文艺创制原则,为中国诗学的情感论传统奠定了基础。
- 刘延福
- 关键词:荀子文质观
- 《荀子》文献学研究述略
- 2013年
- 虽然荀学对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但学者对其研究一直不够。就《荀子》一书来看,自唐代杨倞作注后,宋、元至明代中期,学者的训释及勘刻极少。直到清乾嘉时期,在考据学的推动下,《荀子》一书才在版本、文字训诂与考释等方面有所突破,郝懿行、王先谦等人的研究获得了较大的成就。20世纪初期,关于《荀子》的研究进入全面发展期,刘师培、梁启雄等人对其进行了较为精要的校勘与评述。建国后,研究的规模盛况空前,虽然取得的成果比较全面系统,但仍存在许多弊病与不足,并未实现对前人的全面超越。
- 刘延福
- 关键词:《荀子》文献学
- 论荀子与儒家礼乐观的情感论转向被引量:2
- 2014年
- 荀子在继承了儒家传统礼乐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历史性地改造,第一次比较深入全面地探讨了礼乐思想的不同内涵与作用,提出并论述了"乐合同,礼别异"的观点。他认为,强制性原则的礼与调和性原则的乐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张力,但两者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礼乐同构、"情通礼乐","情"是沟通礼与乐的桥梁,二者通过"情"从其根源上实现了内在张力的平衡。儒家传统的礼乐思想,在荀子的手中实现了情感论的转向。荀子将礼与乐放在同一个视域中进行考察,为制度理性与审美价值的和谐一致找到了合法性依据,对中国传统的诗学与美学理论也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
- 刘延福
- 关键词:荀子礼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