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130501)

作品数:10 被引量:106H指数:7
相关作者:王昌燧胡耀武宋国定蒋洪恩尚雪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遗址
  • 3篇农业
  • 2篇新石器
  • 2篇新石器时代
  • 2篇植硅体
  • 2篇石器
  • 2篇石器时代
  • 2篇同位素
  • 2篇同位素分析
  • 2篇农业活动
  • 2篇稳定同位素
  • 2篇稳定同位素分...
  • 2篇先民
  • 2篇两汉
  • 2篇浮选
  • 1篇蛋白
  • 1篇稻作
  • 1篇稻作农业
  • 1篇新石器时代晚...
  • 1篇颜料分析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山西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古脊椎动物与...
  • 1篇文学院
  • 1篇四川省文物考...
  • 1篇无锡市文化遗...

作者

  • 8篇王昌燧
  • 4篇胡耀武
  • 4篇宋国定
  • 3篇蒋洪恩
  • 3篇尚雪
  • 2篇邱振威
  • 2篇侯亮亮
  • 2篇屈亚婷
  • 2篇王宁
  • 1篇周新郢
  • 1篇杨瑞平
  • 1篇陈相龙
  • 1篇张国文
  • 1篇吕鹏
  • 1篇罗武干
  • 1篇郭富
  • 1篇金普军
  • 1篇杨益民
  • 1篇黄翡
  • 1篇刘焕

传媒

  • 4篇考古与文物
  • 3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四川文物
  • 1篇华夏考古
  • 1篇东方考古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南省淅川市王庄汉墓群M7彩绘颜料分析
2015年
一、引言199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文化局等单位对丹江库区进行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王庄汉墓群,2003、2004年又两次对该墓地进行了复查。2009年9月,受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委托.
屈亚婷屈亚婷宋国定明朝方罗武干王昌燧
关键词:考古汉墓群文物
关中两汉先民生业模式及与北方游牧民族间差异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被引量:17
2013年
为了揭示作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主体汉族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及其转变,并探讨其在与游牧民族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本文对陕西光明、官道和机场墓地人和动物骨骼进行了C、N、S稳定同位素分析。相比部分游牧民族,关中地区汉族具有和北方部分游牧民族截然不同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并且后者明显受到了汉族的影响从而发生了转变,这也体现了汉族的经济和文化在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汉化"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张国文胡耀武Olaf Nehlich杨武站刘呆运宋国定王昌燧Michael P. Richards
关键词:汉族游牧民族
古骨可溶性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其重建古食谱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当前在古食谱研究中,胶原蛋白(不可溶性)的提取,主要采用明胶化法.然而,胶原蛋白的直接降解产物——可溶性胶原蛋白,常常予以忽视并摒弃.本文通过凝胶层析,分管提取了古骨的酸提取液,从中分辨出三个峰,对各峰提取物的C和N含量,C/N摩尔比值及稳定同位素比值进行分析,并与对应的不可溶胶原蛋白(ISC)进行了比较,以探讨可溶性胶原蛋白(SC)在古食谱研究中的可行性.三个峰中,第二峰(保留时间在17.5~27.5 min)峰形最为平缓,表明其所含蛋白质的分子量不一致;其各管提取物,在C和N含量,C/N摩尔比值上与ISC最为接近.基于以上发现,可以看出,第二峰提取物即为SC.更为重要的是,两种蛋白的δ13C值和δ15N值均相近.具体而言,C/N摩尔比值落于正常范围的SC,与对应的ISC相比,δ13C差异的平均值仅为(0.3±0.2)‰(N=2),δ15N值大约相差(0.6±0.1)‰(N=2);而C/N摩尔比值稍高于正常范围的SC,与对应的ISC相比,δ13C差的平均值也仅为(0.4±0.1)‰(N=2),δ15N值也约相差(0.3±0)‰(N=2).这些差异,远低于δ13C和δ15N值在食物链营养级之间的差异(δ13C约为1‰~1.5‰,δ15N值约为3‰~5‰),表明SC与ISC具有相似的性质,其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在古食谱研究中极具应用价值.
王宁胡耀武侯亮亮杨瑞平宋国定王昌燧
关键词:凝胶层析稳定同位素分析
陕西两处仰韶时期遗址浮选结果分析及其对比被引量:25
2013年
兴乐坊与下河遗址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且都包含仰韶中期的遗存。浮选分析表明,仰韶中期,粟作农业在两遗址均占主导地位,兴乐坊遗址在粟作农业的基础上还发展了水稻种植,形成稻粟皆有的特点。此外,两遗址在仰韶中期灰坑植物遗存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采样的偶然性,或受下河遗址有特殊功能的大房址的影响。
刘焕胡松梅张鹏程杨岐黄蒋洪恩王炜林王昌燧
陕西神木木柱柱梁遗址先民的食谱分析被引量:23
2015年
距今4000年前后,陕北地区呈现出异常兴盛的文化发展态势。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生业经济的兴盛无疑是最根本的因素。为深入认识当时生业经济的面貌,本研究以神木木柱柱梁遗址出土人骨为研究对象,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重建先民的食物结构。研究发现,木柱柱梁先民基本以粟作农业为食,肉食消费程度较低。这意味着该遗址人群仍然属于粟作农业为主要生计的人群。
陈相龙郭小宁胡耀武王炜林王昌燧
申明铺遗址战国至两汉先民食物结构和农业经济的转变被引量:21
2012年
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显示,战国(475~221BC)至两汉(206BC~220AD)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格局发生了明显改变,即以稻粟农业为主转为稻粟麦农业.然而,在此阶段先民食物结构的演变及其与农业经济转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却缺乏相应的认识.为此,我们对河南淅川申明铺遗址出土的人骨和兽骨进行了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在排除异常的δ13C和δ15N值后,两汉先民的δ13C均值((16.7±0.8)‰,n=15)明显低于战国先民的相应值((12.7±0.8)‰,n=14),两者差异极其显著,这与两汉时期的先民普遍种植水稻和小麦,尤其是小麦的大量推广,密切相关;两汉时期先民δ15N值的变异范围(6.6‰~9.3‰),也小于战国先民(6.2‰~10.4‰),暗示两汉先民较战国先民的肉食来源更为接近.战国至两汉时期先民食物结构的变化,当为两汉时期更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利农政策的实施及新农业工具的出现所致.
侯亮亮王宁吕鹏胡耀武宋国定王昌燧
关键词:食物结构农业经济
江苏无锡杨家遗址植物遗存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考古调查和初步试掘表明,江苏无锡杨家遗址是太湖流域北部一处以马家浜文化晚期(6270~5920cal.a BP)堆积为主体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了解太湖北部史前遗址的植被景观、环境特征及稻作农业情况,本文在杨家遗址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植物考古工作.炭化水稻的百分含量、出土概率和标准密度等指标在所有出土的种子类植物遗存中均为最高.除此之外,杨家遗址还出土了小二仙草科、莎草科、苔草属、酢浆草等多种湿地杂草.孢粉和植硅体分析结果表明,马家浜文化晚期杨家遗址及其附近的环境景观为:以栎属和栲属为代表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趋于减少,以禾本科为代表的陆生草本植物发育,水域面积扩大、水体活动加强,气候总体温暖湿润,呈现适宜稻作农业发展的湿地景观.大植物遗存、孢粉和植硅体等多种记录表明,杨家遗址被利用以前其所在区域即有野生稻分布;马家浜文化晚期,稻作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邱振威刘宝山李一全尚雪蒋洪恩
关键词:孢粉植硅体植被景观稻作农业
麦坪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水稻植硅体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13
2011年
通过对四川汉源麦坪遗址06HMDⅡT4⑥H9样品中随机挑选的水稻双峰乳突型植硅体形态参数的测量,运用栽培稻和野生稻判别函数,推断麦坪遗址距今4500~4700年间出现的水稻为栽培稻。这批水稻植硅体的发现提供了史前稻作农业向西传播的新线索,也证实了史前大渡河流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综合考古学及其他学科资料,可将中国史前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距今10000~8000年前的栽培稻起源期,距今8000~6000年前的稻作农业形成发展期,距今6000~4500年前的稻作农业发达及传播扩散期。
黄翡郭富金普军
关键词:麦坪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
陕西白水河流域两处遗址浮选结果初步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南山头与睦王河两处遗址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河流域,且都包含半坡文化晚期东庄类型遗存。浮选结果表明,仰韶文化时期,两遗址地区农业生产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南山头遗址地区在龙山到战国时期出现了小麦,但仍以粟、黍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仅作为一种粮食类型的补充出现,并没有大面积地进行推广。结合已有的环境研究以及考古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当地较为干旱的地理环境和较为落后的加工方式有关。两处遗址均发现有半坡文化向庙底沟文化转型阶段(东庄类型)的遗存,目前我国尚未有这一阶段的浮选工作,本次工作为研究这个关键的文化转型时期农业发展及生产情况提供了重要材料。
王欣尚雪蒋洪恩张鹏程王炜林王昌燧
关键词:浮选农业活动
陕西下河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活动初探被引量:13
2012年
综合花粉、炭化种子等生物指标记录可以提供有关早期植被与农业活动方面的信息。研究显示,下河遗址地区在距今5300~4700 cal a BP之间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仅在河谷地区与山区有少量乔木生长;该地先民在仰韶时代晚期农业活动以旱作农业为主,广泛种植粟类作物,伴随少量黍类作物;另外,较多数量草木犀植物种子的出现可能暗示该地先民利用植物资源饲养牲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获得更多证据的支持。
尚雪张鹏程周新郢邱振威屈亚婷王炜林王昌燧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