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09dz0580202) 作品数:11 被引量:136 H指数:8 相关作者: 鞠瑞亭 王凤 李跃忠 杜予州 肖娱玉 更多>> 相关机构: 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扬州大学 复旦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悬铃木方翅网蝽:一种正在迅速扩张的城市外来入侵害虫 被引量:38 2010年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是新近入侵我国城市生态系统的外来害虫,严重危害城市行道树悬铃木(Platanus spp.),自2002年该虫在湖南长沙首度报道以来,已在我国11个省(直辖市)的25个城市发生,尤其在长江流域呈现爆发态势。本文系统介绍了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生活史、生活习性、繁殖潜力等生物学特性,以及扩散速度与方式、影响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种群的耐寒耐热能力等生态学特性。最后,在分析该虫的寄主及危害特点的基础上,对其控制与管理对策进行了综述,以为其管理提供参考。 鞠瑞亭 李博关键词:入侵 生物学 生态学 上海地区红棕象甲的耐寒性研究 被引量:14 2010年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Olivier)是我国危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入侵害虫,为探明其越冬抗寒性,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测定了红棕象甲上海种群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在低温箱内测定了该虫不同虫态的耐寒性,然后结合田间越冬模拟试验、气象资料和寄主分布情况,初步确定了红棕象甲在我国的越冬北界。结果表明:红棕象甲过冷却点随虫态的发育程度的升高而下降,卵、1龄幼虫、5龄幼虫、9龄幼虫和成虫的平均过冷却点分别为-5.92,-6.42,-7.19,-7.43和-11.84℃,过冷却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卵>幼虫>成虫。在6,24,48和72h4个时间处理下,各虫态在低温与存活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logistic回归,半致死温度(Ltemp50)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上升,不同虫态在处理72h后,卵、1龄幼虫、5龄幼虫、9龄幼虫和成虫之间的Ltemp50分别为1.61,-1.67,-2.39,-2.40和-0.40℃,各虫态耐寒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为:卵<成虫<幼虫。红棕象甲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与其耐寒性并不完全相关,幼虫和成虫均可能是该虫的越冬虫态。连续两年的田间模拟越冬试验表明,在上海地区,红棕象甲的幼虫和成虫的越冬存活率均在60%以上,说明红棕象甲在上海地区是可以越冬的。根据这些结果,结合寄主分布情况,初步将红棕象甲在我国的越冬北界定于北纬35°附近,即1月份0℃等温线左右。 鞠瑞亭 王凤 肖娱玉 李跃忠 杜予州关键词:红棕象甲 过冷却点 耐寒性 越冬 棕榈科植物 温度对红棕象甲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0年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Olivier)是为害我国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入侵害虫,为探明温度对该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室内设置19、22、26、30和33℃等5个温度梯度,观察各温度下红棕象甲的发育进度、存活率及生殖力,计算不同温度下实验种群参数。结果表明,19~30℃时,红棕象甲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世代平均发育历期在19、22、26、30℃时分别为214.9、141.4、74.1、63.2天。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4.2℃和1067.7日度。在22~33℃间,成虫的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各温度下雄成虫寿命普遍比雌成虫长。单雌产卵量在26℃时最高,平均为267.8粒,19℃时最低,仅为30.5粒。26~30℃为红棕象甲最适宜生长发育温度范围,该范围内成虫繁殖力和种群内禀增长率(rm)最高。 赵明 鞠瑞亭关键词:红棕象甲 温度 实验种群 生长发育 种群参数 悬铃木叶片对悬铃木方翅网蝽为害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14 2010年 为了认识近年来入侵中国的外来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刺吸为害对寄主的影响,将室内饲养虫源接入野外悬铃木Platanus×acerifolia叶片上,利用光合作用仪和比色法,测定了不同受害级别下悬铃木叶片几种生理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受害级别的增高,叶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总体呈下降趋势。叶片不同受害级别与胞间CO2浓度(Ci)呈正相关(P<0.01)。悬铃木方翅网蝽刺吸悬铃木叶片组织后,叶片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都较对照降低,且随着被害级别的增高,降低程度逐渐增大。叶面积受害级别与叶绿体色素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随着叶片受害级别的增大,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则无规律性。这些结果说明,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刺吸为害能造成寄主植物光合作用的减弱及叶片其他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鞠瑞亭 王凤 李博关键词:悬铃木 悬铃木方翅网蝽 光合作用 上海地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生活史及发生情况 被引量:29 2010年 观察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在上海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并对其在上海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悬铃木方翅网蝽在上海1年发生5代,第5代成虫于10月中下旬主要在悬铃木主干和支干的树皮下越冬,4月上旬越冬成虫上树为害,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上旬始见第1代若虫,第1代若虫期17~18d,世代历期约30d,7~8月间世代重叠现象明显。悬铃木方翅网蝽在上海11个区均有发生,株被害率最高的4条道路分别为徐汇区龙华西路、肇嘉浜路、松江区人民北路及长宁区延安西路,为害率达100%。为害程度最严重的的3条道路分别为松江区人民北路、长宁区延安西路和水城南路,虫情指数分别达95.6%、76.7%和72.2%。 肖娱玉 王凤 鞠瑞亭 李跃忠 杜予州关键词:悬铃木方翅网蝽 生活史 为害 基于Web Service的城市绿地有害生物PDA实时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8 2011年 基于Web Service技术,结合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的使用,开发了城市绿地有害生物实时监控系统,从而解决城市绿地有害生物预警监测中信息交流不畅和共享困难的问题。调查人员手持PDA进行实地信息采集,通过无线网络即时传输;系统管理平台实时接收调查结果,经分析处理后进行信息发布。该系统应用于上海世博园区绿化植物有害生物实时监控,共收集有害生物信息153次,发布预警信息16期。结果表明,基于Web Service的城市绿地有害生物PDA实时监控系统能即时获取并发布信息,实现对有害生物的实时化、信息化监控。 罗卿权 鞠瑞亭 徐颖 王凤关键词:有害生物 个人数字助理 樟颈曼盲蝽越冬卵在香樟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取样技术 被引量:6 2011年 采用扩散型指标法和Iwao、Taylor回归法测定了上海地区樟颈曼盲蝽(Mansoniella cinnamomi)越冬卵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樟颈曼盲蝽越冬卵在一切密度下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性的负二项分布,且聚集强度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强,个体之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通过方差分析,樟颈曼盲蝽越冬卵在香樟树冠上中下3个层次和东西南北4个方向上的分布数量差异不显著,说明抽样方位可随机。根据空间分布型的参数,确定了理论抽样数。 王凤关键词:香樟 悬铃木方翅网蝽寄主范围的测定 被引量:27 2010年 在室内选择上海地区的19科27种园林植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进行寄主专一性测定。非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悬铃木方翅网蝽对一球悬铃木(Platanus occidentalis)、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三球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红叶李(Prunus cerasifer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红花槭(Acer rubrum)6种植物有取食现象,其中若虫在前5种植物上取食量较大,而对红花槭只表现为轻微取食;成虫在前4种植物上的取食量较大,而对构树和红花槭只有少量取食。在所有植物中,悬铃木方翅网蝽只能在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三球悬铃木上完成完整的发育世代。选择性试验表明:成虫嗜食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三球悬铃木,部分取食红叶李,而不取食红花槭和构树。成虫产卵显著偏爱于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三球悬铃木,而不在其它植物上产卵。因此,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寄主范围较为单一,只有悬铃木属植物是其寄主。 鞠瑞亭 肖娱玉 薛贵收 王凤 李跃忠 杜予州关键词:悬铃木方翅网蝽 寄主范围 悬铃木 利用甘蔗饲养红棕象甲的技术 被引量:6 2009年 介绍一种以甘蔗为饲料饲养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Fab.的方法。将新鲜甘蔗切成段,置于培养皿中,放入恒温培养箱内,设置温度:(26±1)℃,RH:80%±10%,光周期:L∶D=0∶24。利用该方法饲养的红棕象甲世代历期130.80d,老熟幼虫平均体重5.51g,成虫单雌产卵量144.42粒,世代存活率21.67%。甘蔗饲养红棕象甲成本低,生物学特性恒定,可作为替代寄主扩繁虫源。 王凤 鞠瑞亭 李跃忠 徐颖 池杏珍 张辉关键词:红棕象甲 甘蔗 饲养技术 6种药剂防治悬铃木方翅网蝽的药效试验 被引量:18 2011年 选用6种药剂对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e)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室外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 000倍液和1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 000倍液在药后7 d内,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正常施药后不产生药害,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 陈根宝 王凤 冯丛经 鞠瑞亭关键词:悬铃木方翅网蝽 药剂 毒力测定 药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