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日本川崎病研究中心基金
日本川崎病研究中心基金
- 作品数:3 被引量:106H指数:3
- 相关作者:于清黄敏黄国英邱定忠过仲珍更多>>
-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云南省1997-2006年儿童川崎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的对云南省近10a儿童川崎病(KD)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云南省川崎病发病、分布、流行特征及临床预后。方法采用日本-中国KD流行病学调查表对云南省136家设有儿科的县级以上医院,于1997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10a间住院的川崎病患儿进行填表调查。每5年进行1次,共进行2次。结果反馈调查信息共130家,调查表回收率95.6%,15个地区47家医院共报告KD患儿1662例;云南省儿童KD发病率1997年为0.351/万,而2006年达1.36/万,平均0.651/万;男女比为1.58:1.0;发病年龄2个月~14岁,5岁以下患儿占74.19%;患儿多集中于城市,但农村患儿有增加趋势;共11个少数民族,其患儿占6.4%;全年均可发病,无明显高峰季节;临床症状以发热5d以上最为常见;急性期冠状动脉改变为20.64%,其中冠状动脉扩张占冠状动脉改变的82.5%,冠状动脉瘤占17.5%,急性期无死亡病例,再发率为0.36%。结论云南省KD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在省内有明显的区域分布,高寒地区无病例报道;发病年龄5岁以下儿童居多,性别分布和冠状动脉损害与国内部分省市相近;KD冠状动脉病变已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急性期早期诊断治疗是避免发生后遗症的重要措施。
- 马越明杜曾庆李利石明儒万强符丽玲王素尹兆青杨运惠杨元芝冯协超周玉康
- 关键词:川崎病流行病学发病率冠状动脉病变儿童
- 不同IVIG治疗方案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影响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29
- 2010年
- 目的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的不同治疗方案对川崎病(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影响,提出最佳的IVIG治疗建议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7年上海地区住院KD患儿1682例的临床资料,男1064例,女618例;发病年龄0.1~18.8岁,平均(2.57±2.33)岁。其中1533例(91.1%)使用IVIG治疗,方案包括①1g/kg×1次;②2g/kg×1次;③0.4~0.5g/kg×5次;④1g/kg×2次;⑤2g/kg×2次;⑥不规则治疗。IVIG治疗的时间窗包括:①病程1~4d;②病程5~10d;③病程>10d。结果在1533例IVIG治疗的KD患儿中,CAL总发生率为20.74%。与此相比较,CAL发生率明显降低者如下:①在病程5~10d应用IVIG治疗1g/kg×2次的KD患儿,其CAL发生率为12.06%;②病程5~10d应用1g/kg×1次者CAL发生率为15.00%;③病程1~4d应用1g/kg×1次者CAL发生率为16.28%;④病程5~10d应用2g/kg×1次者CAL发生率为16.71%。相反,以下几种情况CAL发生率明显高于CAL总发生率:①在病程10d以上应用IVIG者;②使用IVIG2g/kg×2次(因使用1次后效果不佳而再次使用);③其他不规律使用IVIG者。结论在IVIG治疗KD、减少CAL方面,以病程5~10d使用IVIG1g/kg×2次效果最佳;但考虑经济因素和大剂量IVIG潜在的风险,在病程10d以内使用IVIG1g/kg×1次亦是不错的选择。
- 谢利剑马晓静俞岑妍黄敏陈树宝王荣发黄美蓉过仲珍蒋瑾瑾周晓迅于清邱定忠黄国英
- 关键词:川崎病静脉丙种球蛋白冠状动脉损害
- 上海地区1998-2002年川崎病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69
- 2006年
- 目的对上海地区川崎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中国发达地区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参照日本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制作统一调查表和诊断指南,调查对象为1998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上海地区50家有儿科临床服务的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收治的所有川崎病病例。结果调查表回收率100%。将18例不符合诊断标准要求者剔除后,对768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分析。上海地区5岁以下儿童川崎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1998年为16.79/10万,1999 年为25.65/10万,2000年为28.16/10万,2001年为28.05/10万,2002年为36.76/10万。男女性别比为1.83:1;发病年龄为1个月至18.8岁(中位数1.8岁),发病年龄高峰为9.6个月;全年均可发病,但以春夏之交较多见。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持续5 d以上者最为常见(99.3%),其后依次为口唇、口腔黏膜损害(83.5%)、指(趾)端脱皮(82.9%)、皮疹(81.0%)、结膜充血(78.4%)、颈部淋巴结肿大(69.3%)、肢端充血硬肿(48.1%)和肛周脱皮(45.2%)。心血管损害发生率为25. 4%,以冠状动脉扩张最为常见(68%);其次为冠状动脉瘤(10%)。急性期病死率为0.26%,死因为冠状动脉瘤破裂和急性心力衰竭。再发率为1.82%。结论上海地区川崎病发病率明显低于日本,但高于西方国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性别分布和心血管损害与其他报道相似。发病季节分布与北京地区的报道相似,但与其他报道不同。
- 黄国英马晓静黄敏陈树宝黄美蓉邱定忠过仲珍蒋瑾瑾周晓迅于清桂永浩宁寿葆张拓红杜忠东Hiroshi YanagawaTomisaku Kawasaki
- 关键词:川崎病流行病学发病率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