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32009)

作品数:15 被引量:126H指数:7
相关作者:牛翠娟胡建英夏继刚黄崇韩洁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斑马
  • 5篇斑马鱼
  • 3篇壬基酚
  • 2篇毒理效应
  • 2篇生态毒理
  • 2篇生态毒理效应
  • 2篇求偶
  • 2篇求偶行为
  • 2篇小头
  • 2篇内分泌干扰
  • 2篇内分泌干扰物
  • 2篇繁殖
  • 1篇第二性征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形态学
  • 1篇性征
  • 1篇雄鱼
  • 1篇血铅
  • 1篇养肝

机构

  • 9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北京大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厦门海洋职业...

作者

  • 5篇牛翠娟
  • 5篇胡建英
  • 4篇夏继刚
  • 3篇韩洁
  • 3篇黄崇
  • 2篇张照斌
  • 2篇林岿璇
  • 2篇赵砚彬
  • 2篇吴世闽
  • 2篇彭辉
  • 2篇董兆敏
  • 1篇林旭吟
  • 1篇裴雪姣
  • 1篇董颖
  • 1篇孙麓垠
  • 1篇陈树林
  • 1篇张仁陟
  • 1篇曾超
  • 1篇焦艳
  • 1篇胡莹莹

传媒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Journa...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6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厦门潮间带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的种群动态及次级生产力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小头虫作为一种广分布的有机污染指示种而为人们所关注.本研究于2006--2007年对厦门鼓浪屿潮间带的小头虫种群进行了周年种群动态和次级生产力的观测,结果如下:其年平均丰度为3463m^-2,月最高丰度值出现在2006年11月,为8785m^-2;年平均生物量为0.66g·m^-2,月最高生物量出现在2007年3月,为2.14g·m^-2.小头虫丰度和生物量与沉积物有机质质量分数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小头虫主要分布在沉积物的表层,本研究中,0~4cm层的相对丰度达84.1%,相对生物量为80.8%,但在个别月份小头虫有向纵深分布的倾向,这可能与氧化层的纵深发展有关.小头虫种群的次级生产力为11.52g·m^-2·a^-2,与其他海域相比适中.年次级生产力(P)与生物量(B)之比(P/B)为17.5,远高于稳定海洋底栖生态系统的P/B值.
林岿璇韩洁林旭吟黄立华曾超
关键词:丰度次级生产力
壬基酚对斑马鱼求偶行为的生态毒理效应被引量:7
2012年
鱼类行为是检测和评价水体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EDCs)生态毒理效应重要而敏感的指标。壬基酚(NP)是水环境中广受世人关注的一种危险EDCs。为评估NP对鱼类求偶行为的毒性效应并探索NP污染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研究了不同浓度(0、0.1、1、10、50、100μg/L)NP暴露24d对斑马鱼(Danio rerio)求偶行为与产卵量的影响。结果发现,NP暴露对斑马鱼产卵量影响显著(P=0.005),产卵量与"追逐"(R=0.292,P=0.015)、"推挤"(R=0.293,P=0.014)、"碰撞"(R=0.377,P=0.001)、"排精"(R=0.362,P=0.002)等求偶行为参数均显著正相关。NP暴露对斑马鱼各求偶行为参数的发生频率无显著影响,却显著增加了"追逐"(P=0.017)和"碰撞"(P=0.021)等求偶行为参数的繁殖努力。斑马鱼"追逐"与"碰撞"行为的繁殖努力是评估水体NP污染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夏继刚牛翠娟傅俊华陈詹妮
关键词:壬基酚斑马鱼求偶行为生态毒理效应
梭鱼和青鳉鱼ERα介导的雌激素活性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为从物种雌激素受体(ERα)敏感性差异的角度探索辽东湾野生梭鱼雌雄同体高发生率的一个可能原因,从梭鱼肝脏cDNA中扩增出长1113bp的梭鱼ERα(sERα)DEF区片段,并以此构建pGBT9-sERαDEF质粒,将其和pGAD424-TIF2质粒依次转入Y190酵母细胞中,建立了sERα物种特异性的酵母双杂交筛选系统.在此系统中测试了4种环境中主要的雌激素雌酮(E1)、17β-雌二醇(E2)、雌三醇(E3)及17α-炔雌醇(EE2)对梭鱼ERα的诱导活性,半数雌激素活性浓度(EC50)为3.7、2.4、1698.7、1.2nmol/L,分别是青鳉鱼ERα活性的4.6、2.3、3.4、3.3倍,说明梭鱼ERα对E1、E2、E3、EE2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这为解释辽东湾梭鱼雌雄同体的高发生现象提供了重要线索.
郝丽妮赵砚彬彭辉黄崇陈树林胡建英
关键词:ERΑ梭鱼
Effects of p,p'-DDE exposure on gonadal development and gene expression in Japanese medaka(Oryzias latipes)被引量:7
2008年
Although 1,1-dichloro-2,2-bis(p-chlorophenyl)-ethylene (p,p′-DDE), the major and most persistent metabolite of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DDT), was continually detected in wild fishes that showed abnormal gonad development such as intersex,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mpact of p,p′-DDE exposure on gonad development in fishes. To survey the effects of p,p′-DDE on gonadal development and gene expressions, male juvenile (20-d post hatch) Japanese medaka (Oryzias latipes) was exposed to 1, 5, 20, and 100 μg/L p,p′-DDE for two months. Increased hepatosomatic index (HSI) and decreased gonadosomatic index (GSI) were found in the p,p′-DDE-treated groups. Intersex was found in 100 μg/L p,p′-DDE exposure group, as well as 100 ng/L 17α-ethynylestradiol (EE2) group. By 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 it was found that gene expressions of vitellogenins (VTG-1, VTG-2), choriogenins (CHG-H, CHG-L), and estrogen receptor α (ER-α) in the liver of the fish were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by p,p′-DDE exposure. VTG-1 and VTG- 2 were recommended as the preferred biomarker for assessing anti-androgenic p,p′-DDE because they were the highest up-regulated among the genes and showed goo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The up-regulated ER-α suggested that a potential synergetic effect would occur when p,p′-DDE coexists with other ER-α-binding 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ZHANG Zhaobin HU Jianying
关键词:INTERSEXVITELLOGENIN
对赤点石斑鱼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跨种扩增和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利用近缘种中已发表的微卫星DNA标记引物,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eaara)进行跨种PCR扩增,得到12个多态位点,其等位基因数目从2到20不等;表观杂合度范围是0.22240.861,平均为0.595;期望杂合度范围是0.20040.932,平均为0.637.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经过邦佛伦尼校正(Bonferronicorrection)后,这些微卫星位点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并且各位点两两之间不存在显著的连锁不平衡(1inkagedisequilibrium)现象.阂此可以认为,这12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是研究赤点石斑鱼种群遗传结构的良好分子标记.
董颖韩洁蔡厚才
关键词:微卫星赤点石斑鱼
菲(PHE)短期暴露对斑马鱼(Branchydanio rerio)繁殖行为及产卵、受精、孵化和仔鱼死亡率的影响被引量:12
2010年
研究了菲(PHE)短期暴露对斑马鱼(Branchydanio rerio)繁殖行为及其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和仔鱼死亡率的影响.将性成熟的斑马鱼分别暴露于PHE质量浓度ρ(PHE)为0、0.05、0.5、5、50μg.L-1的水中7 d后,将其配对进行繁殖,录制配对次日光照开始0.5 h内的繁殖行为,统计产卵量、受精率、受精卵3 d内的孵化率以及仔鱼7 d内的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高ρ(PHE)(>0.5μg.L-1)对斑马鱼的繁殖行为抑制作用显著(P<0.05),而低ρ(PHE)(≤0.5μg.L-1)对斑马鱼繁殖行为的影响较为微弱(P>0.05).ρ(PHE)>0.05μg.L-1的能够显著降低斑马鱼的产卵量和受精率(P<0.01).PHE对斑马鱼孵化率的影响,表现出低ρ(PHE)促进卵的孵化,但这种作用随着ρ(PHE)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高ρ(PHE)反而抑制卵的孵化.ρ(PHE)对仔鱼死亡率的影响,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黄菲胡莹莹焦艳牛翠娟
关键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斑马鱼繁殖行为产卵量受精率
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雌二醇诱导原代培养青鳉鱼肝细胞的基因表达被引量:5
2008年
利用原代培养的雄性青鳉鱼肝细胞进行了相同雌二醇(E2)浓度(100nmol·L-1)下的不同时间(2、4、6、8d)和相同暴露时间(4d)下的不同浓度(1、10、100、1000、10000nmol·L-1)的雌二醇(E2)实验,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青鳉鱼VTG-I、VTG-Ⅱ、CHG-H、CHG-L和ERα的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VTG-I、VTG-Ⅱ、CHG-H、CHG-L和ERα的基因表达与E2的暴露浓度呈现很好的剂量-效应关系,且1nmo·lL-1E2暴露就能显著诱导肝细胞内VTG-I、VTG-Ⅱ、CHG-H、CHG-L和ERα的基因表达.作为生物监测雌激素活性的in vitro方法,实时定量RT-PCR的灵敏度高于其它已经发表的方法.因此,实时定量RT-PCR方法与原代培养青鳉鱼肝细胞相结合的方法在环境雌激素效应的评价上具有很大地应用潜力.
王琪黄崇张照斌胡建英张仁陟
关键词:实时定量RT-PCR雌二醇原代培养肝细胞卵黄蛋白原
PFOS对斑马鱼胚胎及仔鱼的生态毒理效应被引量:13
2013年
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水生生态系统的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其对鱼类健康的影响以及水生生态系统安全的潜在威胁是当前人们高度关注的水环境问题。为探究PFOS对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及仔鱼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了不同浓度(0,0.1,1,10 mg/L)PFOS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孵化率、仔鱼畸形率与死亡率、仔鱼心率、仔鱼运动行为以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FOS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孵化率、孵出仔鱼死亡率与畸形率的影响显著(P﹤0.05),10 mg/L PFOS暴露导致胚胎孵化率下降,孵化延迟,仔鱼死亡率与畸形率升高;PFOS暴露4 dpf(day post-fertilization,dpf)或8 dpf对斑马鱼仔鱼心率影响显著(P﹤0.05),心率随PFOS暴露浓度升高而增加;PFOS暴露6 dpf或9 dpf对斑马鱼仔鱼的运动行为影响显著(P﹤0.05),10 mg/L PFOS暴露6 dpf导致运动斑马鱼仔鱼比例和仔鱼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增加(P﹤0.05),PFOS暴露9 dpf,单位时间内仔鱼的运动距离、停顿频率、平均每次运动距离随PFOS暴露浓度升高而减少(P﹤0.05),最大持续运动距离随PFOS暴露浓度升高而增加(P﹤0.05),呈剂量依赖的毒理学效应;PFOS暴露导致斑马鱼仔鱼体长和吻宽下降(P﹤0.05)或有下降的趋势,并对吻宽/体长、吻宽/头长影响显著(P﹤0.05)。以上研究结果提示:PFOS对斑马鱼胚胎及仔鱼具有显著的发育与行为毒性,仔鱼心率、运动行为、吻宽/体长以及吻宽/头长等是评估水体PFOS污染敏感而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夏继刚牛翠娟孙麓垠
关键词:PFOS斑马鱼仔鱼
中国沿海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复合种形态学及生活史特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小头虫复合种在形态特征上非常相似.对渤、黄、东海潮间带11个小头虫种群的形态学研究显示,渤海和黄海种群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而东海种群形态则呈较高的多样性,具有一些文献中未曾记录的胸部刚毛式.实验室种群生活史观察表明,青岛湾和铜陵镇种群幼虫具有卵黄营养发育模式,新孵化的幼虫直接定着在基质上或经历很短的一段浮游期.但这2个种群之间的成虫体节数(P<0.01)及卵的大小(P<0.01)具极显著的差异.峰尾镇和鼓浪屿的实验室种群都观察到2类幼虫:无体节分化的担轮幼虫和具10多个体节的后担轮幼虫.2个种群之间在成虫体节数(P<0.05)、卵大小(P<0.01)及浮游幼虫大小(P<0.01)上的差异显著.野外调查中未发现雌雄同体现象存在,但在实验室培养的青岛湾和鼓浪屿种群中,均发现有雄性先熟和雌性先熟的雌雄同体.为了更准确地解释小头虫复合种的分化及系统进化关系,尚需在生活史、形态学和亲缘地理学方面作进一步的综合研究.
林岿璇韩洁屈晓明
关键词:形态学生活史
壬基酚长期暴露对斑马鱼雄鱼第二性征、精子活力的影响被引量:14
2010年
研究了不同浓度下(0(对照)、0.1、1、10、100μg·L-1)壬基酚(NP)长期暴露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雄鱼第二性征、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NP暴露对斑马鱼第二性征的影响显著,可导致雄性个体出现泄殖乳突、腹部膨大等典型雌性化特征.100μg·L-1NP暴露导致76.9%的雄鱼出现泄殖乳突.NP暴露对斑马鱼精子激活率的影响显著,随NP暴露浓度升高精子激活率下降,呈现负相关的剂量-效应关系.NP暴露对斑马鱼精子寿命和精子剧烈运动时间均有显著影响.低剂量(0.1μg·L-1)和高剂量(100μg·L-1)NP暴露下精子寿命及其剧烈运动时间显著缩短,而中等剂量(10μg·L-1)NP对上述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斑马鱼第二性征、精子活力可作为指示水体环境雌激素毒理学效应的敏感指标.
夏继刚牛翠娟高颖裴雪姣
关键词:壬基酚第二性征精子活力斑马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