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202005)

作品数:7 被引量:314H指数:5
相关作者:李勇白玲玉李璐张晴雯何福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美国农业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原子能机构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土壤
  • 2篇有机质
  • 2篇植物
  • 2篇植物根
  • 2篇植物根系
  • 2篇基于GPS
  • 2篇DEM
  • 1篇地形信息
  • 1篇信息提取
  • 1篇油松
  • 1篇油松林
  • 1篇有机碳
  • 1篇淤地坝
  • 1篇淤地坝工程
  • 1篇入渗
  • 1篇山地
  • 1篇生态系统
  • 1篇松林
  • 1篇速效
  • 1篇速效磷

机构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基尔大学
  • 1篇美国农业部

作者

  • 7篇李勇
  • 5篇白玲玉
  • 3篇张晴雯
  • 3篇李璐
  • 2篇何福红
  • 1篇朴河春
  • 1篇杨阿强
  • 1篇万国江
  • 1篇刘定辉
  • 1篇高健伟
  • 1篇范建容
  • 1篇钟祥浩
  • 1篇黄荣贵
  • 1篇张建辉
  • 1篇罗英
  • 1篇孙丽芳
  • 1篇张兴昌

传媒

  • 6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年份

  • 2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GPS与GIS技术的长江上游山地冲沟的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4
2005年
长江上游山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冲沟系统广泛分布,但对该区冲沟的发生演变一直缺乏定量研究数据。以西昌长山岭地区为对象,应用RTK-GPS对该区冲沟系统进行测量,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同时基于GIS技术,探讨了从DEM上提取冲沟系统的方法,并以实测冲沟系统为依据,对所提取的冲沟系统的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DEM提取冲沟系统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与此同时,分析了长江上游地区山地冲沟系统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小流域的沟壑密度为46.7 m/hm2,冲沟侵蚀速率高达191.9 t/(hm2.a),小流域内的土壤侵蚀为极强度土壤侵蚀,以控制冲沟侵蚀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是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值得重视的关键问题。
何福红李勇李璐张晴雯白玲玉
关键词:GPSDEM长江上游
植物根系强化黄土土层化学风化速率的作用被引量:9
2005年
黄土的风化主要为植物群落根系的物理作用及其所引起的生物化学作用。利用原状土柱淋滤实验装置及大型挖掘剖面壁法,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野外实验研究,定量分析了林、草和农地土壤化学风化的剖面特征及动力学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土层的化学风化具有明显的垂直剖面分异特征,即风化速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土壤化学风化的动力学过程可划分为急剧减小和稳定状态两个阶段。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风化速率及主导风化矿物组合类型的剖面差异主要受制于直径≤1mm的须根在剖面中的缠绕分布特征。植物根系对土壤风化作用的强化效应为油松林群落>白草群落;油松林群落和白草群落根系显著提高矿物风化速率的稳定土层深度范围分别为0~45cm和0~30cm,有效根密度分别在17根/100cm2和60根/100cm2以上。
李勇张晴雯李璐白玲玉万国江黄荣贵朴河春
关键词:油松林植物根系土层深度化学风化剖面特征黄土
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侵蚀性机理研究被引量:235
2003年
介绍了近10年来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侵蚀性机理研究进展。植物根系稳定表土层结构、提高土壤入渗性能和抗剪强度、增强土壤抗冲性的有效性机理是植被抵抗径流侵蚀动态过程及土壤侵蚀预报研究亟待加强的关键科学问题。
刘定辉李勇
关键词:植物根系抗剪强度土壤侵蚀
强度耕作对^(137)Cs、^(210)Pb_(ex)和有机质剖面分布的影响被引量:4
2003年
很少有关于直接测定强度耕作侵蚀引起土壤退化过程的报道。我们的目的是确定应用137Cs和210Pbex直接定量评价耕作侵蚀对土壤有机质(SOM)坡面运移影响的可能性。我们在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上进行了50次犁耕活动,并将与其相临的另一块陡坡耕地作为对照。在对照坡地不同坡位,137Cs浓度均匀分布于上部0~30cm土层,而210Pbex浓度在坡上部和坡中部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线性递减,在坡下部呈指数函数递减。0~30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大于30cm深度以下土层,并在坡中部和坡下部呈现与210Pbex类似的土壤剖面分布特征。与对照坡地比较,50次犁耕活动导致坡上部、坡中部0~45cm土层的SOM含量分别降低了38%和47%,坡下部0~100cm土层中的SOM含量却提高了18%。坡上部土壤剖面中137Cs浓度的加权平均值从1.48Bq/kg降低到0.29Bq/kg,坡中部从2.53Bq/kg减少到0.33Bq/kg,坡下部从1.48Bq/kg提高到2.81Bq/kg。210Pbex浓度的剖面加权平均值在坡上部从27.71Bq/kg下降到6.15Bq/kg,在坡中部和坡下部分别从35.46Bq/kg和25.53Bq/kg降低到1.57Bq/kg和19.40Bq/kg。137Cs和210Pbex的剖面分布与SOM在p<0.001水平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2值在对照坡地为0.81~0.86,在犁耕实验坡地为0.86~0.91。实验结果表明。
李勇白玲玉张兴昌Lindstrom M LBork H R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剖面分布土壤退化土壤质量
有机质土壤速效磷脱色方法的分析探讨
文章主要对测定有机质土壤速效磷时,浸提液中有机色素干扰,影响测定结果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报通过五种脱色方法的对比实验测定,科学地选择了一种既准确可靠,又能消除有机色素干扰的脱色方法,解决了目前对富含有机质土壤速效磷脱色方法...
罗英高健伟
关键词:速效磷脱色方法
文献传递
黄土高原淤地坝对陆地碳贮存的贡献被引量:32
2003年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分布的以防洪拦沙、淤地为目的的淤地坝工程可能在增加陆地碳贮存方面起一定作用。为验证这一假设,利用碾庄沟流域淤地坝普查资料,结合土壤侵蚀野外调查,研究了1957~2000年碾庄沟流域淤地坝控制区土壤侵蚀产沙时间空间变化与淤地坝库泥沙有机碳储存关系,并估算了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拦泥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贡献。在研究的12个淤地坝小流域内,流域土壤侵蚀产沙平均速率为25800t/(km2·a),变异系数为42%。土壤侵蚀产沙速率的大小序列为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坡地土壤侵蚀向淤地坝输沙速率(S,t/km2·a)随流域面积(A,km2)的增大呈线性函数减小(R2=0.46,p<0.05)。1957~2000年碾庄沟流域淤地坝共储存有机碳173,133t,提高流域碳储存强度在0.13~5.03t/(hm2·a)之间,平均为1.28t/(hm2·a)。到2002年底,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共增加有机碳贮量为0.123Gt,占1994~1998年全国大面积人工造林工程增加碳贮量的17.08%,是美国年沉积泥沙有机碳储量(0.04Gt/a)的3.08倍。我们的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拦蓄泥沙及淤成的坝地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吸收汇之一。
李勇白玲玉
关键词: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有机碳陆地生态系统
坡耕地增长对沟谷发育的影响——以四川西昌大箐梁子为例被引量:4
2006年
为了研究近50 a来土壤加速侵蚀的状况和原因,收集了四川西昌大箐梁子1957年、1979年、2000年航空影像,应用立体像对获取高程信息生成DEM,并利用DEM纠正航片获取正射影像。同时,利用三期正射影像获取土地利用变化和沟谷变化信息,通过野外调查与验证,分析了沟谷形成、发育特点及与坡耕地增长的密切关系。研究表明,西昌大箐梁子沟谷发育,到1957年已形成部分稳定或半稳定冲沟,1970年代后期,大量草地被开垦为耕地,且多为坡耕地,土壤抗蚀能力降低,土壤侵蚀由此加剧,沟蚀增强,人为加速了沟谷侵蚀的发育。
范建容杨阿强李勇钟祥浩张建辉
关键词:沟谷耕地航空影像金沙江下游
基于GPS不同测量间距的DEM地形信息提取沟蚀参数对比被引量:17
2006年
GPS技术正在成为一种快速高效研究沟蚀发生演变的手段。但由于GPS测量间距的影响,从建立的不同尺度DEM上获取的地形信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影响沟蚀研究的准确性。本文以长江上游西昌地区马家松坡小流域作为试验样区,利用RTK-GPS技术,按测量间距3,5,10 m和20 m等4种空间尺度对小流域的地形进行测量,基于A rcG IS 8.2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相关尺度的栅格DEM,提取地面坡度、剖面曲率以及沟壑密度等地形信息。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测量间距的增加,从DEM上提取地面平均坡度、平均剖面曲率和沟壑密度均呈显著线性递减趋势,5 m的测量间距是长江上游地区描述地形的理想尺度,可以满足研究冲沟和切沟的需要,而3 m及3 m以下的测量间距适用于细沟、浅沟的研究需要。我们的研究结果对应用GPS技术,实现高精度快速确定地表沟蚀过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何福红李勇张晴雯李璐孙丽芳白玲玉
关键词:DEM地形信息沟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