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2-YW-419)

作品数:5 被引量:66H指数:5
相关作者:刘正文杨宏伟李宽意文明章李艳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太湖
  • 2篇苦草
  • 1篇东太湖
  • 1篇伊乐藻
  • 1篇有机物
  • 1篇有色可溶性有...
  • 1篇枝角类
  • 1篇铜锈环棱螺
  • 1篇微化石
  • 1篇螺类
  • 1篇可溶性有机物
  • 1篇互利
  • 1篇互利关系
  • 1篇化石
  • 1篇沉积物类型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南京大学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河北省气象科...

作者

  • 4篇刘正文
  • 3篇李宽意
  • 3篇杨宏伟
  • 2篇文明章
  • 1篇李传红
  • 1篇宋晓兰
  • 1篇张运林
  • 1篇刘桂民
  • 1篇刘明亮
  • 1篇李艳敏
  • 1篇陈非洲
  • 1篇李娟
  • 1篇李云亮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1篇湖泊科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牧食损害对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生长的影响被引量:9
2007年
在室外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模拟牧食损害(动物牧食所造成的损害)对伊乐藻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人工损害方式(去除植株50%叶片,去除植株顶端,以及同时去除植物顶端与50%叶片)对伊乐藻的生长率、主枝与分枝长度的增长、植物的干物质、氮、磷含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去叶与去顶去叶损害显著抑制了伊乐藻的生长,相对生长率分别占未受损植株的62.8%与74.4%;去顶与去顶去叶损害使伊乐藻主枝生长几乎停止,却显著促进了植物分枝的生长;去叶损害对植株的生长率、主枝与分枝长度的生长无明显抑制并却显著地降低了分枝的重量。对受损伊乐藻生长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东太湖伊乐藻现存量近年来迅速增加的原因并认为植物残体是伊乐藻种群扩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李宽意刘正文杨宏伟李娟李传红
关键词:伊乐藻东太湖
螺类牧食与沉积物类型对苦草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5
2007年
在室外实验条件下,研究了螺类牧食与沉积物类型对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椭圆萝卜螺的牧食对苦草生长有显著影响,牧食损害使苦草的相对生长率明显降低、块茎数量及重量下降。沉积物类型对苦草生长也有明显影响,苦草的相对生长率在营养盐相对丰富的湖泥处理组中要远高于岸泥处理组,而根须数与块茎重量在湖泥处理组中显著低于岸泥处理组。螺类牧食与沉积物类型对苦草的各项生长指标无明显交互作用。
李宽意刘正文杨宏伟宋晓兰文明章
关键词:沉积物类型苦草
“螺-草”的互利关系被引量:34
2007年
水生态系统中存在螺-草互利现象。然而,植食性螺类与水生植物之间是否存在这种互利关系目前尚无定论。椭圆萝卜螺(肺螺亚纲)与铜锈环棱螺(前腮亚纲)是常见的淡水螺类,其中,椭圆萝卜螺能牧食多种水生植物的活体。通过室外实验,研究了这两种螺类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对沉水植物(苦草)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密度的椭圆萝卜螺促进了苦草的生长,螺、草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利关系,高密度时螺类对苦草植株本身的大量牧食则显著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对铜锈环棱螺而言,不同密度的螺类均明显促进了受附生生物胁迫的苦草的生长,螺-草互利关系成立。分析认为,螺-草互利关系的存在是有其限制条件的,对植食性螺类而言,只有在较低的螺类密度条件下才存在这种互利关系。
李宽意文明章杨宏伟李艳敏刘正文
关键词:互利关系铜锈环棱螺苦草
太湖枝角类微化石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湖泊沉积物中的枝角类微化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时期水体中的枝角类种群动态,从而具有重要的环境指示意义.通过对太湖(马山附近)沉积物中枝角类微化石的初步研究,尝试反演了所研究湖区近百年来水体环境的演化过程,并对枝角类种群动态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从沉积物中共鉴定出10属14种枝角类,其中象鼻溞属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平均值高达95.4%,尖额溞属次之,为4.2%;盘肠溞属以及其他枝角类不到1%.研究结果显示,随沉积深度自下而上变化,喜好富营养水体环境的B.longirostriscornuta和A.rectangula的丰度逐渐增加,而偏贫-中营养环境的A.intermedia的丰度则逐渐下降,表明水体营养水平处于逐渐上升的过程,其中表层3cm以上枝角类绝对丰度的急剧下降和A.intermedia的完全消失表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水体急剧富营养化;另外枝角类敞水区种类与沿岸带种类的数量比(P/L)随沉积深度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太湖水深/水面积的变化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研究结果同时也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前,自然环境条件为影响枝角类种群动态的主控因素,此后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并最终成为枝角类种群动态的决定性因素.
刘桂民陈非洲刘正文
关键词:太湖枝角类微化石
太湖有色可溶性有机物4种光谱模型的对比被引量:5
2009年
利用指数函数、幂函数等4种模型对太湖2006—2007年50个站点250个样本的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光谱吸收系数进行拟合,发现其他3种模型都比传统的取自然对数进行线性回归的模型拟合效果好。统计检验显示,幂函数模型的光谱拟合效果最好,平均决定系数为0.9990,大于其他3种模型,而平均相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则小于其他3种模型。利用幂函数模型计算得到,在280~500nm光谱范围内,CDOM吸收光谱斜率均值为(6.66±0.40)nm-1,变异系数6.08%,其频率基本上遵循正态分布。对于太湖CDOM吸收光谱斜率值,在空间分布上,梅梁湾显著小于大太湖开阔水域(P<0.001);时间分布上,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在秋季,夏季值小于冬季值。CDOM吸收光谱斜率与吸收系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性随波长增加而增强。
刘明亮张运林王鑫李云亮
关键词: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太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