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11140114)
-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2
- 相关作者:邹立姚晓高会旺郭新宇山口一岩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爱媛大学教育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营养盐的输送通量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为研究潮间带区域营养盐的时空变化特点和输送通量,于2007年9月、2008年4月和2008年7月在黄河三角洲南部潮间带设置三个15 h连续站,监测溶解NO3-N、NH4-N、NO2-N、PO4-P、Si03-Si以及溶解总氮(DTN)和溶解总磷(DTP)含量。结果表明:(1)秋、春和夏季DTN的浓度范围分别为27.55~88.53μmol/L(平均为57.79μmol/L)、96.00~249.75μmol/L(平均为168.65μmol/L)和92.97~265.33μmol/L(平均为173.00μmol/L);DTP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22~3.14μmol/L(平均为1.05μmol/L)、1.04~5.27μmol/L(平均为2.41μmol/L)和1.40~8.03μmol/L(平均为4.60μmol/L)。(2)该潮间带区域N主要来自陆源输入;秋季DIP和DTP与陆源输入有关,而春季和夏季主要来自沉积物的释放;DISi来自陆源输入。(3)计算表明,该区域对开放海域水体的营养盐输送量(DIN为15.70×107μmol/m2,DIP为0.46×107μmol/m2)远大于沉积物对水体的营养盐补充(DIN为6415.36μmol/m2,DIP为5.28μmol/m2)和浮游植物的对营养盐的吸收(DIN为5235.13μmol/m2,DIP为147.77μmol/m2)。
- 张鹏邹立姚晓郭新宇高会旺山口一岩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营养盐通量
- 黄河三角洲南部潮间带沉积环境对底栖叶绿素a分布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0年
- 2007年9月、2008年4月和2008年7月,在东营黄河三角洲南部潮间带进行了表层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和粒径组成调查。结果表明:1)近岸区域叶绿素a含量由北向南逐渐增高,秋季和夏季叶绿素a含量分别为0.426~4.749μg.g-1(平均值为1.591μg.g-1)和0.307~5.195μg.g-1(平均值为1.832μg.g-1),由潮上线到潮下线呈下降趋势;春季叶绿素a含量为0.623~8.734μg.g-1(平均值为2.542μg.g-1),由潮上线到潮下线呈上升趋势;2)沉积物类型较为单一,由粉砂、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组成,中值粒径变化范围为0.025~0.081mm(平均中值粒径为0.045mm),由潮上线到潮下线逐渐增大;3)2007年9月叶绿素a分布主要受沉积物粒度的影响,与细颗粒物质含量、中值粒径的大小及各粒径沉积物含量极显著性相关(P<0.01);2007年9月与2008年7月叶绿素a含量与细颗粒物质含量呈正比关系,在砂质底质中含量较低,在粘土质底质中含量较高;4)底栖叶绿素a与高程呈负相关,表明松软、平整、稳定的沉积物表面有利于底栖微型藻类的生长和繁衍。
- 姚晓山口一岩邹立高会旺郭新宇
- 关键词:潮间带叶绿素A沉积物粒度
-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09年
- 为探讨潮间带区域营养盐的分布和输运特征,于2007年7月在东营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进行了现场调查,采集并分析上覆水和间隙水溶解无机态硝酸氮(NO3-N)、氨氮(NH4-N)、亚硝酸氮(NO2-N)、磷酸盐(PO4-P)、硅酸盐(SiO3-Si),以及溶解总氮(DTN)和总磷(DTP)含量。结果表明:(1)潮间带水体中NH4-N和NO2-N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80μmol/L和0~24μmol/L,平均浓度分别为30μmol/L和10μmol/L,均为由近岸向海和由南向北逐渐降低;NO3-N浓度变化范围为10~50μmol/L,平均浓度为30μmol/L,由近岸向海由北向南逐渐降低;PO4-P浓度在0~0.12μmol/L间变化,平均浓度为0.04μmol/L,整体由南向北浓度逐渐降低。(2)潮间带间隙水中NH4-N浓度变化范围为120~180μmol/L,平均浓度为140μmol/L;NO2-N浓度变化范围为0~16μmol/L,平均浓度为6μmol/L,由西南部近岸的高值区向离岸方向逐渐降低;NO3-N浓度变化范围为2~24μmol/L,平均浓度为10μmol/L,除近岸的低值区,整个区域浓度变化不大;PO4-P浓度变化范围为0.1~1.5μmol/L,平均浓度为0.3μmol/L,由西北和东南两个高值区向其他区域逐渐降低;SiO3-Si浓度变化范围为30~80μmol/L,平均浓度为50μmol/L,由近岸向离岸方向逐渐降低。为探讨潮间带区域沉积物营养盐的输送方向,进行实验室淋溶实验,结果表明:落潮时DTN和DTP浓度都是由沉积物表层向底层递增,低潮和涨潮时DTN和DTP浓度则反相变化。根据化学计量限制计算,P和Si都可能成为该区域底栖藻生长繁殖的限制性因子,其中P是首要影响因子。
- 张鹏邹立姚晓郭新宇高会旺山口一岩
- 关键词:上覆水间隙水营养盐
- 黄河三角洲南部潮间带底栖异样细菌的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2008年4月和7月于黄河三角洲南部潮间带进行了大面站调查,采用DAPI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计数法测定了沉积物中异养细菌数量,研究其分布特征,探讨满足其生长繁殖需要的物质来源。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潮间带沉积物中异养细菌丰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0~31.9×105cells/g dw(平均值为11.81×105cells/g dw)和5.9~53.5×105cells/g dw(平均值为17.80×105cells/g dw)。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本调查区域沉积物中异养细菌丰度处于较低水平,这可能与该区域沉积物中POC含量较低有关(春季平均为0.10%,夏季平均为0.57%)。春季和夏季沉积物中BB∶PB(Bacteria Biomass,BB;Phytoplankton Biomass,PB)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2~0.89%(平均为0.26%)和0.09~3.38%(平均为0.55%),都处于较低水平(〈5%);该较低水平表明底栖藻类现存量远远超过了异养细菌生长的需求。春季和夏季潮间带沉积物中异养细菌丰度和叶绿素浓度的相关系数均为0.24,显示出不显著相关,说明藻类有机物不是异养细菌食物的主要来源。本研究区域有多条河流输入,沉积物中的异养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溶解有机物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陆源径流。
- 张鹏邹立姚晓山口一岩郭新宇高会旺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沉积物异养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