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2001-162)

作品数:4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黎明阴津华杨静吴从愿陈璐璐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协和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脂联素
  • 3篇瘦素
  • 2篇脂肪
  • 2篇脂肪细胞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前脂肪细胞
  • 2篇网膜
  • 2篇细胞
  • 2篇格列酮
  • 2篇2型糖尿
  • 2篇2型糖尿病
  • 1篇蛋白
  • 1篇抵抗素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病变
  • 1篇心病
  • 1篇血清
  • 1篇原代培养
  • 1篇脂肪细胞因子

机构

  • 4篇山西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4篇阴津华
  • 4篇黎明
  • 3篇杨静
  • 1篇陈璐璐
  • 1篇康红丽
  • 1篇吴从愿

传媒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细胞生物...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RSG)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血清脂肪细胞因子和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及其在T2D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8例新诊断T2DM患者(DM组),以RSG每日4mg口服治疗12周;24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糖耐量正常者为正常对照(NC)组。检测NC组及DM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身高、体重、血压、FPG、2hPG、免疫反应胰岛素(IRI)、真胰岛素(TI)、胰岛素原(PI)、血清脂肪细胞因子瘦素(LEP)、抵抗素(RST)、脂联素(APN)、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尿白蛋白(UAlb)和血脂谱。计算BMI、胰岛素敏感性指数(QUICK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FPI/FTI。结果DM组RSG治疗前PG、IRI、FPI、LEP、RST、RBP-4、HOMA-IR和FPI/FTI均较NC组升高,而APN和QUICK下降(P<0.05);DM组RSG治疗后,BMI、UAlb、血脂谱和RBP-4无显著变化,其余指标均向正常转化,APN则升高达2倍多(P<0.01)。LEP与性别、BMI、FIRI、FTI、FPI、HOMA-IR和QUICKI相关;RST与FPI/FTI和TI相关;APN与年龄、BMI、RBP-4、FPI、2hPI、FTI、HOMA-IR和QUICKI相关;RBP-4与BMI、APN、HOMA-IR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LEP和APN与IR独立相关。结论新诊断T2DM患者存在IR和血清LEP、RST、RBP-4升高;APN下降;RSG可能通过改善血清脂肪细胞因子谱而发挥降血糖、改善IR和β细胞功能的疗效。
杨静阴津华黎明陈璐璐
关键词:罗格列酮糖尿病瘦素脂联素抵抗素视黄醇结合蛋白4
人网膜前脂肪细胞原代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建立人网膜前脂肪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研究内脏脂肪增生肥大和内分泌功能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选取人网膜脂肪组织,采用酶消化细胞原代培养出梭形细胞,对培养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MTT 法测定生长曲线、油红 O 脂肪染色法进行脂肪细胞鉴定、酶联免疫法测定脂肪细胞因子瘦素和脂联素水平。结果培养出的梭形细胞成分均一。第3天开始增殖,4~9 d 为指数增长期,倍增时间约为60 h。经分化诱导21d 约有90%的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前脂肪细胞可检出低水平瘦素分泌,经诱导分化分泌量持续增多,第17天达峰值(1.6 ng·ml^(-1)·24 h^(-1)),之后保持高分泌状态至诱导结束;而脂联素直到诱导分化第7天始可检测到低水平分泌,此时光镜下已可见胞质含脂滴的细胞;7~17d 分泌逐渐增多,第17天分泌达峰值(99 ng·ml~·24 h^(-1)),之后有明显下降趋势。经油红 O 脂肪染色和瘦素、脂联素分泌检测证实分离培养的细胞为功能活跃的前脂肪细胞。结论成功建立了人网膜前脂肪细胞模型,观察到瘦素和脂联素不同分泌模式。脂联素可作为鉴定前脂肪细胞分化成熟的内分泌功能特异标志物。
阴津华黎明杨莆吴从愿
关键词:前脂肪细胞原代培养瘦素脂联素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瘦素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瘦素及二者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进行采集,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测量脂联素和瘦素的变化,分析脂联素/瘦素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定量和空腹血C反应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联素和脂联素/瘦素比值(2.78比1.16)降低。相关分析表明,冠心病组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年龄、纤维蛋白原定量和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与脂联素和脂联素/瘦素比值(r=-0.314)呈负相关。在校正体质指数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脂联素/瘦素比值仍呈负相关(r=-0.5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脂联素/瘦素比值降低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脂联素/瘦素比值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而变小(2.10比1.37比0.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层结果显示,当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逐渐升高时,脂联素/瘦素比值与冠状动脉危险因素仍然相关,而稳态胰岛素评估模型胰岛素抵抗与冠状动脉危险因素不再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联素/瘦素比值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关。脂联素/瘦素比值可望作为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血清学标志。脂联素/瘦素比值相对于稳态胰岛素评估模型胰岛素抵抗是一个较好评估胰岛素抵抗致冠状动脉病变的指标。
阴津华黎明康红丽杨静
关键词:糖尿病冠心病脂联素瘦素
曲格列酮对人网膜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和脂肪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大网膜前脂肪细胞。曲格列酮干预细胞,油红O染色鉴定分化状态,ELISA测定脂肪细胞因子分泌水平,RT-PCR观察分化转录因子和脂肪细胞因子mRNA表达,以期从内脏脂肪的储脂和内分泌功能角度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曲格列酮能促进人前脂肪细胞分化,提高脂肪细胞储脂能力;显著增加脂联素分泌;调节瘦素分泌;抑制抵抗素分泌,提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通过调节脂肪细胞因子谱改善机体胰岛素抵抗和炎症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通过促进PPARγ2、C/EBPα和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LPL)等基因的表达。脂肪细胞的增加和瘦素分泌的改变可能部分解释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增加体重的负面效应。
阴津华杨静黎明
关键词:曲格列酮前脂肪细胞分化脂肪细胞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