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001056)
-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2
- 相关作者:唐云志李立清温和瑞黄帅杨燕明更多>>
- 相关机构:江西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冶金工程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2,2′-联喹啉-4,4′-二羧酸构筑的一维钴(Ⅱ)配位聚合物(英文)被引量:1
- 2012年
- 利用2,2′-联喹啉-4,4′-二羧酸钠(Na2bqdc),2,2-联吡啶与硫酸钴在溶剂热作用下合成了1个一维配位聚合物[Co(bqdc)(bipy)(H2O)]n(1)。通过元素分析、粉末衍射、红外、紫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其晶体结构。中心CoⅡ离子分别与2个来自2,2-联喹啉-4,4-二羧酸钠配体的双齿羧基氧原子和1个来自配体的单齿羧基氧原子、辅助配体2,2-联吡啶上的2个N原子和1个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形成了1个稍微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紫外光谱实验表明,相对2,2′-联喹啉-4,4′-二羧酸钠配体,配合物的紫外光谱发生了少量的蓝移。对该配合物多晶样品的差热分析(TGA)表明该化合物在217℃后开始分解。
- 唐云志杨燕明曹赞漆婷婷黄广华温和瑞
- 关键词:钴配合物紫外光谱
- 奥沙拉秦钙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表征
- 2011年
- 本文通过CaCl2.2H2O与药物奥沙拉秦及辅助配体邻菲罗啉在水热条件下得到了一个新的奥沙拉秦配合物[Ca(L)(Phen).4(H2O)]n(H2L=奥沙拉秦=3,3-azo-bis-6-hydroxybenzoic acid)(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利用X单晶射线衍射仪测定了其结构。结构解析表明,配合物1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0.8001(3)nm,b=1.1245(4)nm,c=1.5129(6)nm,α=89.450(6)°,β=86.297(6)°,γ=77.633(6)°,V=1.3268(9)nm3,Z=2,F(000)=636,最终偏差因子(对I>2σ(I)的衍射点),R1=0.0521,wR2=0.1538,S=1.045。在该结构中,中心Ca(II)离子周围形成了一个稍微扭曲的五角双锥体,分别与一个来自奥沙拉秦配体的羧基氧原子(单齿)、两个邻菲罗啉中的两个N原子和四个水分子配位。
- 唐云志周漫杨燕明王小卫黄帅
- 关键词:钙配合物晶体结构
- Zn^(2+)催化氟虫腈水解的产物及其结构表征被引量:1
- 2011年
- 在溶剂热条件下,利用路易斯酸Zn2+对氟虫腈(5-氨基-1-(2,6-二氯-4-三氟甲基苯基)-4-三氟甲基亚磺酰基吡唑-3-腈)进行原位水解反应,得到其结晶产物5-氨基-1-(2,6-二氯-4-三氟甲基苯基)-4-三氟甲基亚磺酰基吡唑-3-羧酸.对该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紫外-可见光谱测定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晶体结构解析表明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为:a=12.7457(8),b=8.8244(6),c=15.7322(11),α=90°,β=100.2310(10)°,γ=90°,Z=4,V=1741.3(2)3,F(000)=856.化合物中存在的弱相互作用力分子间氢键将其形成一个稳定的三维层状结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在220 nm和281 nm处有最大吸收峰.
- 唐云志廖苏兰黄帅邓云盼温和瑞
- 关键词:氟虫腈水解氢键晶体结构
- Two Acentric(6,3) Topological 2-D Frameworks with Imidazole-containing Tripodal ligands and their Ferroelectric Properties
- Hydrothermal reaction of three-connecting ligands 1,3,5-tris(1-imidazolyl) benzene(tib) and MnSO or COSO·7HO p...
- 唐云志于银梅谭育慧吴集思熊剑波
- 文献传递
- 一种新型电解铜箔无砷粗化工艺研究被引量:11
- 2012年
- 为了寻找新的复合添加物和工艺路线来替换现有电解铜箔粗化工艺中含砷添加剂的使用,通过对电解铜箔生产的现场模拟,探索了粗化基础配方、添加剂含量、电流密度、温度等对粗化层表面的影响;利用金相显微镜,研究了无砷粗化工艺的最佳配方及电镀条件.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硫酸亚锡和钨酸钠等作为复合添加剂,能够取代原有工艺中含砷添加剂,取得很好的环保效果.
- 黄永发王平唐云志李立清
- 关键词:电解铜箔添加剂
- 一种新型环保铜箔表面钝化处理工艺研究被引量:10
- 2013年
- 为了取代现有铜箔钝化工艺中有毒物质六价铬的使用,以钼酸钠、植酸等作为新型添加剂,对经过"粗化—固化"处理后的铜箔直接进行钝化实验,探讨了钼酸钠、磷酸钠、氧化锌等添加剂含量和电流密度、钝化时间及植酸存在等单因素条件变化对钝化膜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参数为:钼酸钠8 g/L,磷酸钠4 g/L,氧化锌3 g/L,植酸2 mL/L,钝化时间10 s,电流密度0.2 A/dm2.在最佳工艺下,得到的铜箔钝化膜表面平整均匀、质量较好,通过抗氧化试验和盐雾试验后,该铜箔表面无任何缺陷,未出现氧化、腐蚀现象,表现出较理想的抗氧化能力和抗腐蚀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黄永发王艳赖学根李立清唐云志
- 关键词:铜箔表面钝化钼酸钠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