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AJL008)

作品数:12 被引量:314H指数:5
相关作者:吕铁贺俊余剑刘峰李晓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9篇新兴产业
  • 9篇战略性
  • 9篇战略性新兴产...
  • 3篇新兴产业发展
  • 2篇演进
  • 2篇技术范式
  • 1篇新兴技术
  • 1篇需求拉动
  • 1篇演进路径
  • 1篇用户创新
  • 1篇再工业化
  • 1篇融资
  • 1篇商业生态
  • 1篇商业生态系统
  • 1篇生产组织形式
  • 1篇数控
  • 1篇数控机
  • 1篇数控机床
  • 1篇期限错配
  • 1篇资本

机构

  • 9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中国人民银行...
  • 1篇中共浙江省委...
  • 1篇中国国际工程...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7篇吕铁
  • 3篇贺俊
  • 2篇余剑
  • 1篇李晓华
  • 1篇邓洲
  • 1篇林智
  • 1篇徐梦周
  • 1篇黄阳华
  • 1篇李鹏飞
  • 1篇渠慎宁
  • 1篇刘峰

传媒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财贸经济
  • 1篇学术月刊
  • 1篇中国工业经济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财政研究
  • 1篇创新
  • 1篇全球化
  • 1篇金融监管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7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政策概念到理论问题被引量:55
2012年
适用于传统产业及其产业政策的理论分析工具不能简单应用于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产业政策问题的研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学属性进行抽象和提炼,从而完成问题的概念化和操作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恰当的理论分析框架,是推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理论研究的起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处于从技术培育到产业化再到产业进入者数量达到最大值之间这一时期的产业,刻画这类产业经济学特征的两个重要维度分别是主导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成熟度。本文提出了一个具有一般性和自洽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分析框架,其基本逻辑是,首先识别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的主要技术性、经济性和制度性因素,然后研究这些关键因素之间的相互适应性和动态匹配性,最后分析这些要素和互动主要发生在国家、产业或企业的哪个层次和位置。
贺俊吕铁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化
市场需求与新兴产业演进——用户创新的微观经济分析与展望被引量:24
2013年
用户创新对于新兴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由用户创新引发的产业组织变迁不同于由生产者主导的产业组织演进的经典模式。新兴产业的创新过程在创新的动机、创新的决策模式、创新的商业化过程、创新对产业组织演进的影响等方面均不同于成熟产业。在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范式下,用户在产业创新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为了更好地适应用户创新对产业政策提出的新需求,未来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应当针对用户创新的特点,更有效地激发用户在新兴技术创新中的"参与"和"诱发"作用。
黄阳华吕铁
关键词:用户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3D打印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扩张与生产组织形式演变——以TFT-LCD产业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以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产业的演变历程为基础,利用历史友好模型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学习、市场需求增长与波动对生产组织形式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1)当市场需求保持线性增长时,决定主导性生产组织形式是否会从垂直一体化转向专业化的关键因素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垂直一体化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2)当市场需求以周期性波动的方式增长时,处于追赶位置的专业化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是推动主导性生产组织形式转变的决定性因素;(3)在市场需求增速出现周期性波动的条件下,如果产业领先者的技术创新能力与追赶者的技术学习能力之间的相对差距保持不变,那么产业景气周期从谷底向平稳趋势位置恢复的阶段是后者赶超前者的最佳时间窗口。因此,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设计要充分考虑发挥市场需求环境、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学习能力等因素的作用。
李鹏飞吕铁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生产组织形式
技术经济范式协同转变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重构被引量:21
2013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经济属性是外部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合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基本逻辑是,尽可能促进产业外部性效应的发挥,同时尽可能引导产业发展向着多重均衡中的有效均衡演进。相对于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范式呈现出高技术机会、低可收益性、低技术进步累积性和更通用知识基础的特征,因而,更接近于"熊彼特Ⅰ型"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模式。产业政策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惰性",使得中国既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独特的技术范式存在错配,并在形式上表现为政策边界不清、政策瞄准效率不高、政策工具不足和政策实施不力等问题。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出发,未来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必须通过深刻的反思和积极的重构,促进产业结构政策重点从调整结构向提升能力转变,产业科技政策重点从塑造精英向形成系统转变,产业组织政策从促进集中向培育生态转变,区域政策从激励投资向完善环境转变,开放政策从驱动增长向整合资源转变。
吕铁贺俊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经济特征产业政策
领先市场培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被引量:4
2013年
领先市场形成是一个国家建立并控制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关键所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本土市场,更要树立起领先市场培育的战略意识。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先市场培育面临着创新产品价格劣势、企业需求开发能力劣势、创新产品转移和出口劣势以及区域非竞争市场劣势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先市场培育的可行路径,具体包括强化用户基数、提高互补性产品和服务的可得性、创新商业模式,以及培育基于渠道控制的市场势力等。
徐梦周吕铁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选择及其金融政策响应——基于需求端视角的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坚持科技创新相辅相成,其明显的技术进步特征符合经济新常态下的增长动力转换要求。既有理论显示科学推动与需求拉动均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进步,而针对我国情形的相关实证研究也支持这一判断。鉴于当前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存在"供给端有余"、"需求端不足"的不对称性,并已经影响到相关的发展实践,因此下一步需要在需求端加以重点关注。建设领先市场、提升用户体验、扶持用户创新、拓展需求开发能力、适应新型生产方式是从需求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而金融政策响应亦需围绕上述方面发挥功效。
余剑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拉动
产业生态系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被引量:147
2013年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国家创新系统等既有理论,本文提出了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态学家或环境学家将产业生态系统看做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循环体系不同,本文将产业生态系统定义为对某一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要素的集合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创新生态系统、生产生态系统与应用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以及要素供给、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政策体系等辅助因素。产业生态系统具有相互依赖、复杂连接、自我修复、共同演化等特征。产业的发展是整个产业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那些能够率先建立起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的国家将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占据先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仅支持产业的某一个方面,而是要促进其所处生态系统的完善与协调。
李晓华刘峰
关键词:产业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国家创新系统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安排的理论逻辑与政策框架——基于外部性、不确定性及错配视角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的战略性以及新兴性特征,导致其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正外部性和不确定性,由此造成该产业类别的金融需求特征与传统融资模式不兼容,以及模式、风险、期限上的错配。在金融需求决定金融供给的基本机制下,需要通过理论创新对传统融资模式进行改造或创造新型融资模式,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需求。本文运用软预算约束模型(DM模型)和金融工程原理,分析推理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的融资模式安排的理论逻辑,设计相应的政策框架,并针对调研中所获得的当前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举措及不足之处,提出政策建议。
余剑
关键词:外部性不确定性期限错配
技术范式与中国新兴技术的演进路径
2013年
中国新兴技术的发展无法避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技术演进的一般规律,受特定制度环境、产业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其技术演进路径又表现出诸多异质性。相应地,中国的新兴技术政策必须在既有的政策框架下进行拓展或调整,通过满足多样化、小众化和实验性需求,以提高技术和产品的稳定性;通过为潜在的更有效率的技术提供研发补贴,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减少技术锁定风险;通过保持政策的开放性和前瞻性,以避免平行技术轨道共同演进时出现的"单一路径锁定"陷阱。
林智吕铁
关键词:技术范式新兴技术技术演进高档数控机床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抛出"再工业"计划,强化科技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这不会改变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国际分工基本格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和一段时期内会对部分行业的国际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新兴产业发展和全球研发活动分工产生一定影响。为了应对发达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中国需要突破制造业关键技术,重视国内市场需求的作用,转变人力资本开发思路。
邓洲
关键词:再工业化国际分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