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00220)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彭艳琼杨大荣徐法健谢晓波邓晓保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榕小蜂
  • 4篇小蜂
  • 4篇传粉
  • 4篇传粉榕小蜂
  • 2篇对叶榕
  • 2篇聚果榕
  • 2篇繁殖
  • 1篇雄花
  • 1篇种子
  • 1篇种子繁殖
  • 1篇榕树
  • 1篇互利
  • 1篇互利共生
  • 1篇非传粉小蜂
  • 1篇传粉小蜂
  • 1篇传粉者
  • 1篇雌花
  • 1篇雌花数
  • 1篇雌花数量
  • 1篇雌雄异株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杨大荣
  • 4篇彭艳琼
  • 2篇谢晓波
  • 2篇徐法健
  • 1篇翟树伟
  • 1篇陈国华
  • 1篇段柱标
  • 1篇邓晓保
  • 1篇陶玫

传媒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影响对叶榕及其传粉者繁殖的生态学因素被引量:8
2005年
在西双版纳,分别统计了对叶榕(Ficushispida)雌花期雌雄果的进蜂量和花后期雌雄果繁殖的多个特征值,以此来探讨自然条件下,影响对叶榕及其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solmsimarchali)繁殖的因素。结果表明:单果内有效进蜂数量是影响种子生产和传粉榕小蜂繁殖的首要因素,而雌花期进果的传粉榕小蜂并不是都能全部进入果腔传粉或产卵,大部分蜂还未进到果腔就被夹死在顶生苞片层的通道里,能进入雌果内传粉的榕小蜂为(2.72±2.04)只·果-1,约占总进蜂量的52%;而在雄果里,能进入果腔的蜂量只有(2.08±1.65)只·果-1,占35%左右。由于雌果内的雌花显著比雄果内的雌花多,结合单果进蜂量雌多雄少的格局,最终单果生产的种子数量(1891.63±471.53)比传粉榕小蜂的数量(367.20±208.02)多5倍有余。在雌果里,供给传粉的雌花数量与所生产的种子数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没有接受到花粉或不能正常受精的雌花数量与种子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雄果不仅生产花粉,也是传粉榕小蜂繁殖的场所,在相关于传粉榕小蜂自身繁殖力的因子中,传粉榕小蜂产卵制造的瘿花数量对其种群数量有最大的影响;影响次之的是发育过程中死亡的个体数量,它可降低30%左右的传粉榕小蜂数量;影响排在第三位的是寄主的雌花数量。此外,3类非传粉者的存在,单果内平均可减少30多只传粉小蜂。
彭艳琼杨大荣段柱标邓晓保
关键词:对叶榕繁殖互利共生传粉者传粉榕小蜂雌花数量
榕小蜂传粉行为对榕树种子繁殖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对叶榕Ficus hispida的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solmsi marchali不同运载花粉过程对寄主榕果和自身后代的繁殖都有影响。对叶榕传粉榕小蜂主动地为对叶榕传粉,在雌株上的榕果内,雌花受精发育成种子,没有榕小蜂寄生繁衍;在雄株上的榕果里则只榕小蜂而没有种子。从雄花期榕果内出来的传粉榕小蜂雌蜂,飞到其它雌树上寻找雌花期的榕果传粉,一只雌蜂在一个榕果传粉产生种子(810.38±235.13)粒,平均种子形成率是0.41%。通过控制实验阻断繁殖雌蜂的飞行过程,一只雌蜂在一个榕果传粉产生种子(1124.05±281.41)粒,平均种子形成率是0.56%。飞行运载花粉的代价为直接减少了传粉榕小蜂给榕果传粉产生种子的数量。通过控制实验阻断繁殖雌蜂的飞行过程,并且不让雌蜂携带花粉,榕果在8—12d全部掉落,产生的种子数是0个,种子形成率0。用在雄株周围飞翔的小蜂进行放蜂,一只雌蜂在一个榕果传粉产生种子(1012.20±271.97)粒,平均种子形成率为0.50%。
谢晓波杨大荣彭艳琼徐法健陶玫
关键词:对叶榕传粉榕小蜂繁殖
非传粉小蜂对榕-蜂共生系统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榕-蜂共生系统是桑科榕属(Ficus)植物与传粉榕小蜂专一互惠形成的生态学关系。但是,也有一些非传粉的小蜂出现在这个系统中,对榕-蜂共生系统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西双版纳的聚果榕(Ficus racemosa)树上主要有5种非传粉小蜂,分别在榕果发育的不同阶段从果外向果内产卵。在传粉榕小蜂进果之前的花前期,Platyneuratestace、Apocryptasp.和P.mayri这3种非传粉小蜂先后到果外产卵繁殖后代,对榕-蜂共生系统造成显著影响,尤其是影响传粉榕小蜂的繁殖。在传粉榕小蜂进果之后的间花期,P.mayri、A.westwoodi和P.agraensis这3种非传粉小蜂相继到果外产卵,它们虽然能减少种子形成和传粉榕小蜂繁殖的数量,但最终没有对榕-蜂共生系统造成显著的影响。造瘿类的P.mayri可在花前期和间花期产卵繁殖,在花前期产卵时它主要是影响传粉榕小蜂的繁殖,而在间花期产卵时它则更多地是影响种子的生产。
徐法健陈国华彭艳琼谢晓波杨大荣
关键词:聚果榕传粉榕小蜂非传粉小蜂
聚果榕雄花前期隐头果内小蜂瘿花分布格局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雌雄同株榕树聚果榕隐头果内的瘿花在雄花前期分层明显,根据花梗长度的不同,可分为3层:靠近果腔的内层(花梗长度为5.13±0.65 mm),中层(花梗长度为3.60±0.47 mm)以及靠近果壁的外层(花梗长度为1.32±0.15 mm)。3个层次的瘿花子房大小明显不同,内层瘿花子房显著大于中层和外层子房。各种小蜂所占据的瘿花子房大小也存在较大差异:Platyneura testacea显著大于其它各类小蜂所在子房的大小,P.mayri的瘿花子房大小与Apocrypta.westwoodi和Apocryptasp.差别不大,却显著大于P.agraensis与传粉榕小蜂。传粉榕小蜂所在的瘿花子房倾向于分布在内层以及中层,而非传粉小蜂则多居于外层瘿花子房中,造瘿者P.testacea所在的瘿花分布格局与其它非传粉小蜂的不同,而与传粉榕小蜂的相似。无论是造瘿类还是寄生类非传粉小蜂对榕树种子和传粉榕小蜂种群发展均不利。
翟树伟杨大荣彭艳琼
关键词:雌雄异株传粉榕小蜂聚果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