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9075504) 作品数:14 被引量:741 H指数:9 相关作者: 周新华 吴堑虹 英基丰 汪集旸 胡圣标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香港大学 北京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核科学技术 更多>>
湘西金矿床构造成矿分析 被引量:4 2002年 本文对湘西金矿的大地构造、中、小构造、显微构造成矿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作了构造成矿机理分析。 郭定良 吴堑虹 彭勃关键词:金矿床 成矿作用 显微构造 Geothermal measurements in the pilot-boreholes of the China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 被引量:9 2001年 The geothermal measurements in the pilot-boreholes of the China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 (CCSD) indicate that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s in the target area of the deep drilling range from 19 to 26℃/km, which is lower than that (25-30℃/km) for the global continental area and similar to that for the KTB (21-28℃/km). Thermal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s for 44 core samples show that the ultra-high pressure (UHP) metamorphic rocks have 50% higher thermal conductivity (with a mean of 3.94±1.26 W/mK) than that for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upper crust. The measured heat flow values vary between 76 and 80 mW/m2, higher than that for the global continental area (65±1.6 mW/m2) and the continental China (61±15.5mW/m2) as well as the adjacent North Jiangsu Basin (68 mW/m2), butlower than that below 1000 m in the KTB (85 mW/m2). The elevated heat flow in the pilot-borehole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lateral heat concentration due to higher rock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VHP belt than that of the adjacent WANG Jiyang HU Shengbiao YANG Wencai CHEN Benhe CHEN Zhenyan LI Tiejun关键词:CONDUCTIVITY CCSD NORTH 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组成、富集过程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量:81 2005年 本文通过对我国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幔源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总结来进一步厘定该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和组成,并通过与华北内部如鲁中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对比研究探讨华北东部岩石圈的时空演化规律、富集过程及其形成机理。幔源岩石的 Sr-Nd-Ph 同位素特征表明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存在明显的时空不均匀性,其中心部位如鲁中地区以弱富集地幔为主体;而东南部如鲁西南和胶东地区则为类似 EM2型地幔(^(87)Sr/^(86)Sr_i 可高达0.7114)。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随时间的演化特征也很明显。这些幔源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玄武岩中地幔岩捕虏体(橄榄岩和辉石岩)和捕虏晶(橄榄石和辉石)的组成和结构特征皆证明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曾受到过富硅熔体的强烈改造。橄榄岩-熔体的相互反应是该区岩石圈改造和组成转变的重要方式,从而造成古生代高镁橄榄岩转变为晚中生代低镁橄榄岩和辉石岩。进入岩石圈地幔的熔体具下/中地壳物质重熔的特征,从而导致该区晚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快速富集。有关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和改造的时限、过程和机制等问题也进行较详细的讨论。 张宏福 周新华 范蔚茗 孙敏 郭锋 英基丰 汤艳杰 张瑾 牛利锋关键词:中生代 岩石圈地幔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三版) 大地热流是地球内部热作用过程最直接的地表显示,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动力学信息.我国大陆地区已定期进行了6次热流汇编,其中第一、二次汇编的热流数据已正式公布(第一、二版),此后4次汇编仅发表了统计结果.而未... 胡圣标 何丽娟 汪集旸关键词:热流 文献传递 华北东部中生代热体制转换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9 2004年 华北东部新生代沉积中心区受新生代快速沉积的影响,前新生代地层于现今处于最高古地温,前期的古地温信息已不复存在,但新生代沉积厚度较小的相对隆起区或古-中生代残留盆地中,前第三纪不同构造层内的镜质体反射率(R0)古温标数据所记录中生代古地温信息未被晚期热事件所叠加覆盖,从而使得前新生代的古地温信息得以保存.根据华北东部盆地古、中生代构造层中镜质体反射率恢复的古地温梯度和古热流结果表明:华北东部中生代中晚期(J3-K1)相对于中生代早期和现今具较高的古地温梯度(40~55℃/km)和古地表热流(>80mW/m^2).中生代中晚期较高的古热流意味着该时期的“热”岩石圈厚度只有50~55km,较中生代早期“热”岩石圈厚度(135~148km)显著减薄.华北东部中生代中期地表热流变更发生在~110Ma,它所对应的深部构造一热过程应发生在中侏罗世(~160Ma). 付明希 胡圣标 汪集旸关键词:中生代 岩石圈减薄 古地温 北大别晚中生代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北大别构造属性的启示 被引量:26 2003年 北大别沙村地区发育一套由石英安山岩、粗面岩、粗面斑岩、晶屑凝灰熔岩和凝灰岩组成的晚中生代火山岩系,其K/Ar年龄变化于144~136 Ma。该火山岩系属偏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LILE和LREE富集,Nb-Ta亏损明显,ε(Nd,t)=-18.73~-24.15,Ni(^(87)Sr)/Ni(^(86)Sr)=0.707 0~0.708 5。具有与北淮阳毛坦厂组火山岩(150~135 Ma)一致的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其元素-同位素变化主要受控于源区差异,岩浆源自10%~20%扬子陆块下地壳物质加入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北大别与北淮阳构造带晚中生代火山岩有着相似的岩浆源区,暗示华北—扬子陆块俯冲碰撞的岩石圈边界可能并不与晓天—磨子潭断裂壳内缝合线叠合,而可能在水吼—五河断裂或其以南。 王岳军 范蔚茗 郭锋 彭头平关键词:火山岩 地球化学 晚中生代 胶东地区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的He、Ar同位素组成及成矿流体来源示踪 被引量:77 2002年 关于胶东地区金矿床成因 ,多年来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代表性金矿床中黄铁矿流体包裹体的 He-Ar组成表明 ,胶东金矿床黄铁矿流体包裹体的 3 He/ 4 He比值为 0 .43~ 2 .3 6R/ Ra。该值可分为两组 :一组如蓬家夼金矿和发云夼金矿3He/ 4 He比值 <1.0 R/ Ra;另一组如邓格庄和焦家金矿 3He/ 4 He比值 >1.0 R/ Ra。蓬家夼 -发云夼金矿成矿流体的 4 0 Ar/ 3 6 Ar比值为 3 93~ 3 10 ,比较接近于大气氩的同位素组成 (40 Ar/ 3 6 Ar=2 95.5) ,而焦家金矿成矿流体的 4 0 Ar/ 3 6 Ar比值为 50 0~ 114 8。He-Ar同位素系统显示了蓬家夼 -发云夼金矿成矿流体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 ,邓格庄、焦家金矿成矿流体来源以地幔流体为主。进一步研究表明 ,胶东金矿成矿流体 H-O和 张连昌 沈远超 李厚民 曾庆栋 李光明 刘铁兵关键词:成矿流体 HE-AR同位素 地幔流体 金矿床 大气降水 鲁西地区中生代碳酸岩类的微量元素和锶、钕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10 2001年 对鲁西地区早白垩纪的碳酸岩岩体的稀土、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表明 ,鲁西碳酸岩不同于任何沉积成因的灰岩和变质成因的大理岩 ,而与世界典型的幔源碳酸岩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组成 ,说明其为幔源成因 ,碳酸岩极度富集轻稀土元素。鲁西碳酸岩的锶、钕同位素组成表明其地幔源区为具有EMI和EMII端元混合特征的富集地幔。 英基丰 周新华关键词:碳酸岩 同位素 碳酸岩岩浆演化的指示性矿物-环带金云母——以山东西部雪野碳酸岩为例 被引量:5 2003年 山东西部莱芜-淄博地区的中生代雪野碳酸岩中发育有大量罕见的反环带云母。云母的电子探针分析表明,云母斑晶的核心为黑云母,过渡带和边缘是金云母,基质中云母为金云母。核心黑云母与过渡带的金云母界限清晰、成分突变以及核心黑云母的溶蚀结构表明,核心黑云母和过渡带与边缘带金云母不是同一岩浆体系结晶的产物,核心黑云母可能是碳酸岩岩浆捕获的外来黑云母。过渡带与边缘带金云母同基质中金云母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从过渡带到边缘带,金云母的Mg/(Mg+Fe)逐渐降低,反映了碳酸岩岩浆的不断结晶演化过程。TiO_2的不断降低,一方面是由于岩浆的分异结晶,另一方面则是岩浆上升期间去气作用导致岩浆内CO_2/H_2O值降低所致。云母斑晶从过渡带向边缘带Al_2O_3含量逐渐减少,表明碳酸岩浆自过渡带云母结晶后没有畜Al的围岩物质加入。 英基丰 周新华 张宏福关键词:碳酸岩 中生代 电子探针 岩浆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三版) 被引量:321 2001年 大地热流是地球内部热作用过程最直接的地表显示 ,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动力学信息 .我国大陆地区已定期进行了 6次热流汇编 ,其中第一、二次汇编的热流数据已正式公布 (第一、二版 ) ,此后 4次汇编仅发表了统计结果 .而未再公布汇编数据 .本文基于第六次热流数据汇编 ,将自第二版以来新增的 45 0个热流数据汇编成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第三版 .新版热流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地区实测热流值变化于2 3— 3 1 9mW/m2 ,平均 6 3± 2 4 .2mW/m2 ;剔除与地表热异常相关的数据后 ,热流值变化范围为 3 0— 1 40mW/m2 ,平均 6 1± 1 5 .5mW/m2 . 胡圣标 何丽娟 汪集旸关键词:大地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