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0680) 作品数:13 被引量:123 H指数:6 相关作者: 段华 汪沙 张颖 孙馥箐 周莉 更多>> 相关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华信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肌层平滑肌细胞生长状态与增殖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观察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S)子宫与正常子宫不同解剖部位平滑肌细胞生长与增殖状态的差异。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因ADS行子宫切除的标本14例为ADS组,选取同期因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s,CIN)Ⅲ或早期宫颈癌切除的子宫标本15例为对照组。原代培养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endometrialmyometrial interface,EMI区)与子宫外周肌层(outer myometrium,OM)平滑肌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性,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析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1子宫EMI区与OM平滑肌细胞形态有明显差异,EMI区细胞多呈长梭形,OM细胞多呈菱形且倾向于成簇生长;EMI区细胞"峰-谷"特点和结节形成现象比OM细胞显著。2 ADS组EMI区细胞生长旺盛,高于ADS组OM细胞和对照组EMI区细胞的生长活力。3 ADS组在EMI区的平滑肌细胞G2+S期比例为24.35%±2.51%,高于OM区细胞比例(21.04%±1.27%),EMI区细胞增殖能力比OM区显著增强(P<0.05);EMI区平滑肌细胞在ADS组的G2+S期比例为24.35%±2.51%,高于对照组细胞(20.72%±1.28%)(P<0.05)。结论ADS患者EMI区细胞生长状态和增殖能力旺盛,可能是影响腺肌病发生发展的形态学基础。 李金皎 段华 汪沙 孙馥箐 刘凌宇 甘露 徐倩 汤一群关键词:子宫腺肌病 原代培养 平滑肌细胞 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2016年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不孕患者中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2010~2014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490例因不孕症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腹腔镜及病理证实的EMs患者131例纳入内异症组,将输卵管阻塞、积水、输卵管系膜囊肿、慢性盆腔炎及腹腔镜下盆腹腔无明显异常者359例纳入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宫腔镜全面探查宫腔,内膜病变由术后病理证实。对比两组患者内膜病变发生情况,并分析内异症组内膜病变的发生与内异症分期、病变部位、不孕症类型及患者年龄的相关关系。结果 1内异症组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率(42.75%)显著高于对照组(22.56%),(P〈0.05),内异症组子宫内膜增生症发生率(3.05%)略高于对照组(1.3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EMs不孕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P〈0.05),36岁以上患者内膜息肉发生率是25岁以下患者的3.67倍;3EMs不孕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内异症分期、病变部位、不孕类型及不孕持续时间无关(P〉0.05)。结论 EMs相关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率明显升高,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递增。 孙馥箐 段华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不孕症 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增生症 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对细胞增殖调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6年 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是一种广泛参与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新型雌激素受体。细胞增殖是细胞生理、病理状态下重要的细胞反应。研究发现,通过GPR 30可判断多种雌激素相关疾病的疾病状态并调节细胞增殖,使GPR 30在相关疾病个体化治疗方面的应用呈现良好前景。本文就GPR 30对细胞增殖活动的调节及其对相关疾病的影响作一综述。 李金皎 段华关键词:增殖 雌激素 雌激素受体 RhoA及Rho激酶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痛经的关系 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RhoA及Rho激酶(ROCKI)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一肌层交界区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痛经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3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因子宫腺肌病行子宫全切除术的32例患者为子宫腺肌病组(其中增殖期内膜18例,分泌期内膜14例);同期因宫颈病变或卵巢肿瘤而行子宫切除的患者29例为对照组(其中增殖期内膜12例,分泌期内膜17例)。对两组患者子宫内膜一肌层交界区平滑肌细胞进行分离及原代培养。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蛋白印迹法,检测两组及子宫腺肌病组不同程度痛经患者子宫内膜一肌层交界区平滑肌细胞中RhoA和ROCK I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子宫腺肌病组子宫内膜一肌层交界区平滑肌细胞中RhoA和ROCKI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周期性变化,增殖期表达水平(分别为1.41±0.16、1.05±0.15)稍高于分泌期(分别为1.17±0.25、0.98±0.10),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hoA和ROCKImRNA表达水平存在周期性变化,增殖期表达水平(分别为0.93±0.10、1.00±0.18)高于分泌期(0.48±0.03、0.55±0.05),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腺肌病组增殖期和分泌期RhoA和ROCKI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子宫腺肌病组与对照组RhoA及ROCKImRNA、蛋白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67,P〈0.01;r=0.48,P〈0.01)。(3)RhoA和ROCKImRNA、蛋白表达水平在子宫腺肌病组不同程度痛经患者中依次表现为:重度痛经(1.66±0.19、1.32±0.11)〉中度痛经(1.28±0.12、1.09±0.08)〉轻度痛经(0.93±0.09、0.81±0.06),两两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子 汪沙 段华 张颖 刘晶晶关键词:子宫肌层 RHO相关激酶类 痛经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与盆腔疼痛的关系 被引量:17 2015年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简称内异症,其形态学表现为异位种植的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发生周期性出血,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病灶局部反复出血和缓慢吸收导致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粘连,最后形成囊肿或实质性瘢痕结节。根据病灶部位,内异症分为卵巢型、腹膜型以及深部浸润型(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1]。盆腔疼痛是内异症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超过45%的患者存在不同形式的盆腔痛, 孔东丽 段华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盆腔疼痛 ENDOMETRIOSIS 小泡 浸润型 盆腔痛 子宫腺肌病EMI区VEGF与b-FGF的表达及其与MVD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S)患者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endometrial-myometrial interface,EMI)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因ADS行全子宫切除术的30例患者为ADS组(其中增殖期15例,分泌期15例);同期因宫颈病变而行子宫切除的20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增殖期10例,分泌期10例)。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两组EMI区及ADS组远肌层的VEGF、b-FGF及CD 34(标记微血管密度)蛋白的表达,分析3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1)VEGF和b-FGF在ADS组及对照组EMI区的表达存在周期性变化。ADS组EMI区分泌期的表达(分别为3.460±0.322,3.210±0.364)高于增殖期(2.940±0.333,2.880±0.307),对照组EMI区分泌期的表达(分别为2.080±0.230,1.980±0.413)亦高于增殖期(1.720±0.326,1.340±0.362)(P均<0.05)。而VEGF和b-FGF在ADS组远肌层的表达无明显周期性变化。(2)无论增殖期还是分泌期,VEGF和b-FGF在ADS组EMI区的表达均高于远肌层和对照组EMI区(P均<0.05)。(3)MVD在两组EMI区及ADS组远肌层均呈周期性变化,其在ADS组EMI区分泌期计数(11.21±2.90)高于增殖期(10.22±2.85)条/40HP;在ADS组远肌层分泌期的计数(7.52±1.68)高于增殖期(6.15±1.25)条/40HP(P<0.05);其在对照组EMI区分泌期的计数(6.26±1.98)亦高于增殖期(5.75±1.01)条/40HP(P<0.05)。无论增殖期还是分泌期,MVD计数在ADS组EMI区明显高于远肌层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VEGF和b-FGF在两组EMI区的表达均显著相关;且两者的表达与两组EMI区MVD计数亦分别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VEGF和b-FGF在子宫腺肌病EMI区的表达明显增高,并且与MVD计数呈显著正相关。提示VEGF和b-FGF可能在ADS的血管形成及发生发展� 贾晨阳 段华 汪沙 李金皎关键词:子宫腺肌病 VEGF B-FGF 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超微结构的改变与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关系 被引量:27 2014年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ADS)患者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EMI)超微结构的改变及其与腺肌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9月在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因ADS行全子宫切除术的子宫标本56例为腺肌病组(其中子宫内膜为增殖期26例,分泌期30例);同期因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切除的子宫标本46例为对照组(其中子宫内膜为增殖期24例,分泌期22例),子宫切除后取EMI肌层及外周肌层组织制作电镜标本,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组EMI肌层及外周肌层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1) ADS组EMI肌细胞增生明显,胞质丰富,线粒体数量增加、体积增大、空泡化明显,粗面内质网明显扩张,但是肌丝、密体、密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DS组EMI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周期性变化,对照组中存在周期性变化.ADS组增殖期EMI平滑肌细胞的细胞核直径(2.34±0.17) μm,分泌期(2.63 ±0.39) 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增殖期细胞核直径(3.24±0.41) μm比分泌[(2.44±0.27) μm明显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外周肌层平滑肌细胞相比,EMI肌层细胞胞质较稀疏,核较小,肌丝、密体较少,密斑较短.结论 EMI超微结构的异常可能参与ADS的发生发展. 汪沙 段华 周莉 余佩 张颖关键词:子宫腺肌病 超微结构 子宫结合带区肌细胞超微结构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 探讨子宫结合带区(JZ)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方法 收集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因子宫颈病变行子宫全切除术的绝经前患者共16例,其中增殖期及分泌期各8例.子宫切除后取JZ组织及子宫外周肌层组织进行电镜标本的制作,与外周肌层肌细胞相对比,电镜观察JZ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并对JZ肌细胞和细胞核的大小、细胞内肌丝/细胞质面积的比值及其周期性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JZ肌细胞的超微结构:与外周肌层肌细胞相比,JZ肌细胞的胞突多;JZ肌细胞内与细胞合成功能相关的细胞器成分,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明显增多,而与细胞收缩功能相关的成分如密体及密斑等减少.(2)JZ肌细胞和细胞核的大小及其周期性变化:增殖期JZ肌细胞和外周肌层肌细胞的直径分别为(4.70±0.52)、(4.69±1.20) μ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7);分泌期JZ肌细胞和外周肌层肌细胞的直径分别为(3.75±0.36)、(4.92±0.51) μ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增殖期JZ肌细胞和外周肌层肌细胞核的直径分别为(3.24±0.41)、(2.90±0.62)μm,分泌期JZ肌细胞和外周肌层肌细胞核的直径分别为(2.44±0.27)、(2.92_±0.44) μm,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74,P=0.097).JZ肌细胞及细胞核的大小均随月经周期而发生明显的周期性变化(P<0.05),而外周肌层肌细胞及细胞核的大小随月经周期均未发生明显的周期性变化(P>0.05).(3)JZ肌细胞内肌丝/细胞质面积的比值及其周期性变化:增殖期、分泌期JZ肌细胞内肌丝/细胞质面积的比值分别为0.27±0.04、0.34±0.03,均显著低于相应期别的外周肌层肌细胞的0.49±0.03、0.54±0.03 (P=0.000,P=0.000).JZ肌细胞内肌丝/细胞质面积的比值也随月经周期而发生明显的周期性 张颖 周莉 王红月 段华 郭银树 成九梅关键词:子宫肌层 血管形成相关因子在子宫腺肌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16年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S)是育龄妇女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新生血管的形成可能与AD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这需要众多的血管形成相关因子共同发挥作用,本文对血管形成相关因子在ADS发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探讨以其为靶点治疗ADS的潜在价值。 贾晨阳 段华 汪沙关键词:子宫腺肌病 血管形成 VEGF FGF MMP 性激素对生殖系统Cx43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5年 由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构成的细胞间间隙连接(gap junction,GJ)是介导细胞间直接的物质、能量交换及电、化学信号耦合的重要通路,其可保证细胞间功能活动的协调一致,在生殖系统细胞发育、分化及成熟等生理过程及功能活动中发挥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性激素可在转录及翻译等层面调节生殖系统细胞Cx43的结构及表达,一方面通过核受体基因组机制调节Cx43基因的转录,另一方面通过非基因组快速信号传导通路机制调节Cx43的磷酸化水平,共同影响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 intra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进一步干预生殖系统细胞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功能活动。近年来,性激素在心血管系统病生理状态下对连接蛋白调节的变化及机制研究较为成熟,而在子宫、卵巢等生殖器官中,对性激素通过调节连接蛋白及间隙连接进而影响细胞间信息流通的研究较少,其作用机制并不清晰。故本文结合近年来文献,综述性激素对生殖系统细胞Cx43表达及GJIC的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深入地研究提供可行的思路。 孙馥箐 段华 汪沙关键词:性激素 间隙连接蛋白43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 生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