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430202)

作品数:81 被引量:1,046H指数:19
相关作者:李栋梁何金海柳艳菊曾刚祁莉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8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4篇降水
  • 24篇气候
  • 18篇年代际
  • 17篇热带
  • 16篇环流
  • 12篇夏季
  • 11篇海温
  • 10篇大气环流
  • 9篇夏季降水
  • 9篇季风
  • 9篇副热带
  • 8篇年代际变化
  • 8篇西太平洋
  • 7篇年际
  • 7篇环流异常
  • 7篇春季
  • 6篇气候变化
  • 6篇气候特征
  • 6篇气温
  • 6篇热力

机构

  • 7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8篇中国气象局国...
  • 10篇教育部
  • 9篇中国气象科学...
  • 4篇上海市气候中...
  • 3篇江西省气象局
  • 3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山东省气象局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大连市气象局
  • 2篇江西省气候中...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安徽省气象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南京铁道职业...

作者

  • 19篇李栋梁
  • 16篇何金海
  • 12篇曾刚
  • 11篇柳艳菊
  • 9篇祁莉
  • 7篇倪东鸿
  • 7篇孙照渤
  • 6篇李忠贤
  • 6篇司东
  • 4篇邵勰
  • 4篇李丽平
  • 4篇丁一汇
  • 4篇覃卫坚
  • 4篇李清泉
  • 3篇李多
  • 3篇邓伟涛
  • 3篇王慧
  • 3篇王艳姣
  • 3篇王东阡
  • 3篇詹丰兴

传媒

  • 20篇大气科学学报
  • 11篇气象
  • 9篇气象科学
  • 8篇热带气象学报
  • 5篇高原气象
  • 5篇气象学报
  • 4篇应用气象学报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冰川冻土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Journa...
  • 1篇干旱气象
  • 1篇Scienc...
  • 1篇高原山地气象...

年份

  • 4篇2020
  • 9篇2019
  • 5篇2018
  • 10篇2017
  • 17篇2016
  • 18篇2015
  • 14篇2014
  • 12篇2013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90年以来重庆秋季年代际干旱及其可能成因被引量:8
2015年
采用1961—2012年重庆地区30站降水和气温资料、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等,基于由降水和气温计算得到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对重庆地区秋季干旱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进行了研究。观测结果表明,重庆秋季SPEI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变化型,且在1989年发生了年代际突变,突变后(前)为偏旱(涝)期。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海表温度年代际升高对重庆秋季年代际干旱具有重要作用,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为关键海区,北大西洋为次关键海区。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关键海区的海表温度异常影响重庆秋季年代际干旱的可能机制为:当该区海表温度秋季年代际增暖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西伸北抬、面积偏大、强度增强,重庆地区位势高度升高,孟加拉湾南支槽减弱,不利于水汽从孟加拉湾向重庆地区输送,同时赤道地区存在异常上升运动,使得区域Hadley环流增强,重庆地区为异常下沉区,由此导致重庆地区年代际干旱。北大西洋次关键海区的海表温度异常影响重庆秋季年代际干旱的可能机制为:当该区海表温度秋季年代际增暖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重庆地区位势高度升高且有异常下沉运动,从而导致重庆地区年代际干旱。上述观测结果由应用NCAR CAM5.1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的关键海区海表温度年代际变化敏感性试验得到验证。
曾刚武英娇张顾炜倪东鸿董新宁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
1961—2010年我国冷空气的活动特征被引量:33
2015年
利用1960—2010年我国384站逐日温度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冷空气活动的频次、强度等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单站冷空气呈北多南少、北强南弱的分布特征。按冷空气活动路径,北方分成3个区,它们在11月频次最多;南方以25°N为界分成2个区,它们在12月、1月频次较多,在年际尺度上该2区冷空气呈减少、减弱趋势。南北5个区冷空气活动频次的年代际变化不一致,但是各区冷空气活动的强度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均呈年代际减弱。全国性冷空气活动频次在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显著减少,而北方冷空气活动频次的年代际变化不大。当欧亚大陆地面冷高压比正常年偏强(偏弱)、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比正常年偏低(偏高)、高层500 h Pa东亚大槽比正常年偏强(偏弱)时,当年冷空气活动的频次偏多(偏少)。
周琳孙照渤
关键词:冷空气活动频次
MJO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被引量:25
2014年
利用站点降水资料、实时多变量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指数、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MJO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并讨论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在MJO不同位相,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有明显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随滞后时长而发生变化.第2~3位相和第6~7位相分别是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典型“湿位相”和“干位相”.(2)华南前汛期降水对MJO的响应需要一定时间,滞后时长约为1~2候.(3) MJO活跃(受抑)对流可通过激发Rossby波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当MJO活跃(受抑)对流中心位于赤道印度洋附近时,非绝热加热作用激发的Rossby波到达并影响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出现水汽供应的增强(减弱),从而促进(抑制)华南前汛期降水.
李文铠何金海祁莉陈伯民
关键词:气候学降水异常MJO华南前汛期
欧亚大陆夏季地表温度的气候特征及与大气环流的联系被引量:8
2015年
采用1960-2010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方法等,分析了欧亚大陆夏季地表温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欧亚大陆夏季地表温度的均方差在高纬度地区大于在低纬度地区.欧亚大陆夏季地表温度最主要的特征是全区一致变化,除了青藏高原东侧为降温趋势外,其他地区为变暖趋势,其中40~65°N增温明显;其次,高纬度地区表现出“-+-”变化特征.西风环流指数的变化与地表温度的增温密切相关,而EU指数与中高纬度地区地表温度异常的分布类型密切相关.根据欧亚大陆夏季地表温度的气候特征和时空变化特征,确定了5个关键区.各关键区指数都有增温趋势,但是变化特征不同.不同关键区指数的异常所对应的环流形势异常均不相同,与不同关键区地表温度密切联系的环流因子也不相同.
吴晓娜孙照渤
关键词:欧亚大陆大气环流
华南夏季降水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南亚高压关系被引量:5
2017年
利用1979—2008年中国160站降水资料、NOAA的CMAP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应用1978—2008年全球逐月观测海表温度驱动NCAR CAM5.1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华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南夏季降水与南亚高压的东伸脊点关系密切,均在20世纪90年代初存在年代际转变。在1993—2008(1979—1992)年期间,南亚高压位置偏西(东),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西),华南地区则低层辐合(辐散)异常、高层辐散(辐合)异常,产生异常上升(下沉)运动,华南地区降水年代际偏多(少),这也被数值试验结果所验证。
伯忠凯曾刚武英娇李忠贤史丹妮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
近50年广西大范围暴雨的大气环流异常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利用1961-2010年广西90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Lorenz环流分解方法分析了近50年广西大范围暴雨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近年来广西发生大范围暴雨过程和平均暴雨日数均呈增多趋势。不同天气系统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的环流形势主要表现在副热带高压所处位置和强度的不同。从长时间统计来看,广西大范围暴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北冰洋(130°E- 140°W,70°N-90°N)区域的纬偏成正相关关系,与格陵兰岛北部、赤道印度洋中西部和哈萨克斯坦东北部的纬偏值成反相关关系。北半球高纬度地区(75°N-85°N)和低纬度地区(20°N-30°N)定常波强度增强,中纬度地区(40°N-70°N)定常波强度减弱,低纬度10°N-30°N和中纬度35°N-55°N定常波不平稳度增强,可能是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日数增多的原因之一。在广西大范围暴雨过程中,北极附近区域为定常波最不平稳的地区。
覃卫坚李栋梁王慧覃志年
关键词:暴雨大气环流异常
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体形态变异及热力原因被引量:3
2019年
采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相关、合成分析、大气热源的计算等方法,研究了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空间形态的变异及热力原因。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前、后各层副高形态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副高体的空间形态从850—700 hPa开始显著西伸南扩,到500 hPa最为明显。各层副高在冷、暖期的形态差异与其周围大气热源和涡度的变化相对应。随着气候变暖,副高西侧和南侧的大气热源在850—700 hPa上开始有明显的加强,500 hPa热源加强最明显,且副高体南侧热源中心有所南移;同时,其西侧和南侧从对流层低层至中高层有反气旋涡度的增大,西侧的反气旋涡度在850—700 hPa增大最明显,南侧的反气旋涡度在500 hPa增大最明显,且反气旋中心整体南移。表明气候变暖后,副高体西侧和南侧大气热源的加强,导致相应区域反气旋涡度增大,副高体向反气旋涡度增大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副高西脊点西伸,南边界南扩,整体南移。
孙圣杰李栋梁
关键词:气候变暖大气热源涡度
2010年华南前汛期低频水汽输送对低频降水的影响被引量:15
2014年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华南85站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及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1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的低频特征及其与低频水汽输送的关系,揭示了低频降水的低频水汽输送源地和通道。201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呈显著10-20 d和30-60 d的低频振荡,两个低频分量峰(谷)值位相叠加,对应降水偏多(中断);反位相叠加,对应降水偏弱。水汽通量的10-20 d低频分量明显强于30-60 d分量。影响华南10-20 d低频降水的低频水汽输送源地主要包括30°S附近的南印度洋、苏门答腊岛及加里曼丹岛之间地带的西南源地、赤道中太平洋区域的东南源地;与之相应有西南和东南两个低频水汽输送通道。可利用水汽源地的低频水汽输异常环流特征提前6 d预测10-20 d低频降水。
李丽平许冠宇柳艳菊
关键词:气候学华南前汛期
江南雨季地理区域及起止时间的客观确定被引量:4
2015年
本文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全国1 675个台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定义了候降水指数,利用旋转正交经验函数分解(REOF)法对全国候降水的季节进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到了表征气候态降水逐候进程的南、北方模态及各自的时间系数,发现REOF第二模态对应降水季节进程中的江南雨季。综合考虑我国南方(31°N以南、110°E以东区域)气候态降水的候进程、降水季节进程(4-6月降水指数减去6-8月降水指数)年际变率以及雨季(4-6月降水指数)降水年际变率的一致性,客观定义了江南雨季的地理范围。利用客观划定区域内的降水指数、925hPa经向风以及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00hPa脊线位置3个指标,制定了判定江南雨季起止时间的方法,进而对1961-2012年江南雨季起止时间进行了客观确定,给出了江南雨季起止时间序列。本文旨在为规范江南雨季的监测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为其预测提供科学基础。
詹丰兴何金海章毅之朱志伟
关键词:起止时间
广西暴雨气候变化异常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广西位于华南西部,地形复杂,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是我国暴雨的多发地区,每年因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给广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在广西暴雨气候变化及其异常成因方面仍有很多重要问题还没有研究清楚,因此研究广西暴雨多尺...
覃卫坚
关键词:气候变化
文献传递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