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467041)

作品数:8 被引量:218H指数:7
相关作者:刘录三郑丙辉王瑜刘存歧朱延忠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群落
  • 3篇群落结构
  • 3篇海域
  • 3篇长江口
  • 3篇春季
  • 2篇大型底栖动物
  • 2篇大型底栖生物
  • 2篇底栖动物
  • 2篇植物
  • 2篇水质
  • 2篇群落特征
  • 2篇舟山海域
  • 2篇浮游植物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底栖动物群落
  • 1篇典范对应分析
  • 1篇动物群
  • 1篇动物群落
  • 1篇营养化
  • 1篇有机污染

机构

  • 5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河北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作者

  • 4篇刘录三
  • 3篇郑丙辉
  • 2篇朱延忠
  • 2篇刘存歧
  • 2篇王瑜
  • 1篇周刚
  • 1篇孟伟
  • 1篇雷坤
  • 1篇乔飞
  • 1篇韩庆喜
  • 1篇林岿璇
  • 1篇蔡文倩
  • 1篇李宝泉
  • 1篇田志富
  • 1篇李俊龙
  • 1篇徐海明
  • 1篇李子成
  • 1篇舒俭民

传媒

  • 3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湖泊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浙江北部海域春季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根据2007年春季在浙江北部海域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对该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探讨,采用多元统计软件PRIMER 5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各类浮游动物62种、浮游幼虫12种,合计74种。经统计共有2种优势种,分别是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比较相似,主要分布在调查海域的东部和东南部,并存在着向东南方向呈递增的趋势,而在杭州湾内的值比较小。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比较低,平均值为1.54。根据对本次调查获得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聚类分析,主要存在着两个生态类群,群落Ⅰ为沿岸低盐群落,群落Ⅱ为暖温带近海群落。
黄备王婕妤沈明富唐静亮胡颢琰
关键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渤海湾近岸海域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49
2010年
2008年4月下旬在渤海湾近岸海域进行了21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99种,其中包括多毛类24科45种,软体动物15科19种,棘皮动物3科3种,甲壳动物18科25种,其他类群7种. 调查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现象不明显,优势度指数大于1%的物种仅有7种,分别为黄海埃刺梳鳞虫、深钩毛虫、不倒翁虫、豆形胡桃蛤、长尾虫、绒毛细足蟹、纽虫. 调查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总栖息密度平均值为228.81 m^-2,总生物量平均值为36.03 g/m^2;其中多毛类的平均栖息密度为71.43 m^-2,生物量为2.95 g/m^2;软体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76.19 m^-2,生物量为8.28 g/m^2;棘皮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6.90 m^-2,生物量为16.69 g/m^2;甲壳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53.10 m^-2,生物量为4.53 g/m^2. 调查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为0-4.18,平均值为2.99;丰富度指数为0-2.97,平均值为1.71;均匀度指数为0.51-1,平均值为0.84. 与1959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的渤海底栖生物调查结果比较表明,近半个世纪以来渤海湾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显著升高,群落结构有所改变.
王瑜刘录三刘存歧朱延忠徐海明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近岸海域群落特征
2009年春季舟山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生态特征被引量:5
2012年
2009年4月对舟山海域13个站位的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生态特征进行了调查,并结合2001—2008年浙江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变化趋势及其生存环境现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84种,其中多毛类31种,甲壳类25种,软体动物12种,鱼类8种,腔肠动物4种,棘皮动物和其它类各2种。2009年春季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平均值为11.62g/m2,丰度平均值为208.5个/m2,生物多样性指数(H′)为1.64,丰度呈由近岸向外海递增的趋势。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3个群落,分别为群落Ⅰ:双鳃内卷齿蚕-织纹螺-孔鰕虎鱼群;群落Ⅱ:色斑角吻沙蚕-脊尾白虾群落;群落Ⅲ:葛氏长臂虾-织纹螺群。通过丰度/生物量累积k-优势度曲线分析可知,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已受到中度程度的污染或扰动,群落结构不稳定。比较分析2001—2009年舟山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和丰度变化趋势可知,个体较小、生长周期较短的种类逐步成为舟山海域的优势类群。
贾海波胡颢琰唐静亮黄备毛宏跃
关键词: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生态特征舟山海域
长江流域污染物输出对河口水质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基于EFDC模型建立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三维水质模型,模拟2004—2007年不同水期的ρ(CODMn)、ρ(DIN)、ρ(PO43--P)状况,分析水质分布的变化特征,研究流域污染物输出对河口水质分布的影响.根据GB 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长江口门以上ρ(CODMn)为Ⅱ类水质,ρ(DIN)、ρ(PO43--P)为劣Ⅳ类,并且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枯水期各指标等值线均向东北方向延伸,丰水期和平水期向东南延伸,丰水期流域污染物输出对河口水质的影响最大,不同类别水体的分布形态和水体面积年际变化不明显.按不同时期ρ(CODMn)、ρ(DIN)、ρ(PO43--P)分布面积进行统计,长江口ρ(CODMn)、ρ(DIN)、ρ(PO43--P)分布与流域污染物输出之间有显著关系,河口水质分布面积与流域污染物输出之间存在定量的压力-响应关系.ρ(CODMn)、ρ(DIN)、ρ(PO43--P)达Ⅳ类以上水体面积(y)与流域污染物输出通量(x)的关系分别为:yCODMn=2 061.4 ln xCODMn-15 357.0,yDIN=1 386.8 ln xDIN-6 546.1,yPO43--P=2 219.3 ln xPO43--P-6 166.1.
乔飞孟伟郑丙辉雷坤周刚李子成
关键词:长江口水质模拟EFDC模型
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评价被引量:59
2011年
为掌握白洋淀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对白洋淀8个典型采样点进行了采样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133种(属),群落组成以绿藻、硅藻和蓝藻为主;春季以绿藻和硅藻为优势门类,小球藻、尖尾蓝隐藻、不定微囊藻为优势种(属),浮游植物的密度在496×104-6256×104cells/L之间,平均密度为2384×104cells/L;夏季以绿藻和蓝藻为优势门类,小球藻、粗状细鞘丝藻、肾形藻为优势种(属),浮游植物的密度在318×104-4630×104cells/L之间,平均密度为1785×104cells/L,与2005年以来对白洋淀进行的2次浮游植物生态调查结果比较表明,浮游植物密度出现显著上升.应用修正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法和优势种评价法对白洋淀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白洋淀多数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
王瑜刘录三舒俭民刘存歧朱延忠田志富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水质评价
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演变过程及原因探讨被引量:44
2012年
根据近30年来的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历史资料,以及2009年和2010年的现场调查数据,从长江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出发,分析了其长期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旨在阐明底栖动物群落的演变趋势,识别其重要演变时段。同时结合长江口海域近50~60年来的入海径流量和携沙量变化、营养盐和DO等水质特征变化,分析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原因。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底栖生物群落的变化可大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底栖生物群落无论物种数、生物量都维持相对较高的水平;第二阶段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5年,由于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底栖生物群落的上述指标都有所降低,表明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干扰的加剧;第三阶段是2005年之后至现在,由于长江口水域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底栖生物群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通过对长江口海域各种环境因素的分析表明,底栖生物群落变化受到长江口区域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变化趋势也与环境因素的变化比较吻合。
刘录三郑丙辉李宝泉蔡文倩韩庆喜林岿璇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长江口
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响应关系被引量:44
2013年
根据2009年4月、8月、11月对长江口30个站位的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95属330种,主要优势种是硅藻和甲藻,其中中肋骨条藻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呈单周期季节性变化,夏季为高峰期,长江口近海区为高值区.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11月最高,主要分布在长江口过渡水域.浮游植物群落可分为四大类群,各区域不同季节种类组成具有显著差异.CCA(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并且其响应机制存在季节性差异.硅藻细胞丰度4月与ρ(NO3--N)、ρ(CODMn),8月与ρ(SiO44--Si)、ρ(NO3--N)、ρ(PO43--P),11月与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11月与ρ(PO43--P)、ρ(SiO44--Si)呈显著负相关(P<0.01).甲藻细胞丰度4月与ρ(NH4+-N),8月与ρ(CODMn),11月与透明度、ρ(NO3--N)呈显著正相关(P<0.05).长江口环境因子的改变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各季节引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异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
李俊龙郑丙辉刘录三唐静亮
关键词:长江口浮游植物典范对应分析
陆源有机污染对舟山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2009年4月对舟山海域进行了25个站位的底栖生物调查,结合同期进行初级生产力、海水水质等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初级生产力、富营养化等环境因子对舟山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舟山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共获得84种,多毛类是主要优势类群。舟山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1.62g/m2,平均丰度为208.5个/平方米,多样性指数(H')为1.64。舟山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均呈现由近岸向外海递增的趋势。应用相关性统计分析表明,舟山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分布与海水化学耗氧量(COD)、无机氮(DIN)、磷酸盐(DIP)、富营养化指数和底层溶解氧(DO)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初级生产力、盐度和透明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陆源有机污染、盐度、透明度、初级生产力和底层溶解氧是影响舟山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陆源有机污染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贾海波胡颢琰唐静亮王益鸣柴小平
关键词:舟山海域大型底栖生物丰度生物量有机污染富营养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