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790156)

作品数:4 被引量:44H指数:2
相关作者:徐美银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邮电大学扬州职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实证
  • 2篇实证分析
  • 2篇土地流转
  • 2篇农地
  • 2篇农民
  • 2篇农民土地
  • 1篇地产权
  • 1篇演变逻辑
  • 1篇制权
  • 1篇中国农地制度
  • 1篇中国农民
  • 1篇剩余控制权
  • 1篇剩余索取权
  • 1篇市场化流转
  • 1篇索取权
  • 1篇农村
  • 1篇农村土地流转
  • 1篇农地产权
  • 1篇农地产权结构
  • 1篇农地制度

机构

  • 2篇南京邮电大学
  • 2篇扬州职业大学

作者

  • 4篇徐美银

传媒

  • 2篇扬州职业大学...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中国农地制度的演变逻辑:农民土地产权强度的视角
2013年
从农民土地产权强度视角分析中国农地制度的演变路径,可以发现:农民土地所有制制度赋予农民的土地产权强度最大,短期内绩效较好,但长期存在一定弊端;土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制度赋予农民的土地产权强度最小,制度绩效最差;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赋予农民适度的土地产权强度,制度绩效显著。未来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逐步增加农民的土地权利,保证农民获得更加合理化的土地产权强度。
徐美银
关键词:农地制度变迁
我国农地产权结构与市场化流转:理论与实证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结构具有三方面特征:农地所有权主体的土地权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弱化、土地产权存在着较大范围的公共域、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不够完整。在这种产权结构约束下,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未来预期收益远高于现期收益,土地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在整个产权结构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会对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土地的剩余索取权价值包括社会保障价值、资产投资价值和未来增加价值。由于在现有制度安排下农户只能获取土地增值收益的小部分,因而农户倾向于采取等待策略,即拥有土地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土地流转差异,主要形成原因在于土地剩余索取权价值的实现程度不同。应该改革现有土地产权制度,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化建设,给予农民包括剩余索取权价值在内的土地流转收益,加快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速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徐美银
关键词:农地产权结构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土地流转
土地功能偏好、保障模式与农村土地流转被引量:37
2014年
从土地功能偏好和保障模式差异两个方面,运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可以发现两者存在着较大差别:发达地区农民偏好于土地的财产功能,以社会保障、商业保障为主,保障水平较高,土地流转意愿较强;而欠发达地区农民偏好于土地的生产功能、保障功能,以家庭保障为主,保障水平较低,土地流转意愿较弱。农户的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对其土地流转意愿也有重要影响,并且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表现出不同的影响程度或影响方向。需要重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不同影响因素,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徐美银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欠发达地区
中国农民土地产权强度与农业生产绩效——基于1949-2009年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运用德尔菲法对各个阶段的农民土地产权强度进行了定量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C-D生产函数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农民土地产权强度与农业产出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其弹性系数为0.106;农民土地产权强度与农业产出之间呈倒"U"形关系,当农民土地产权强度为88.8左右时,农业产出达到最大。现阶段,农民土地产权强度还低于该数值,需要进一步加以提高。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不断采取措施增加农民土地产权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绩效。
徐美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