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2100) 作品数:11 被引量:170 H指数:8 相关作者: 周建波 刘建辉 郑常青 刘鹏举 田东江 更多>> 相关机构: 吉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名古屋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浅变质岩在示踪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板块俯冲与折返过程中的意义 被引量:6 2004年 中国大别—苏鲁造山带为大陆板块俯冲形成的碰撞造山带,该带北缘和内部产有原岩时代为新元古代—晚古生代的浅变质岩。这些浅变质岩对应于扬子板块北缘前寒武变质基底和扬子板块北缘古生代大陆架沉积物,形成过程于印支期扬子板块向北俯冲过程中的刮削作用密切相关,与大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刮削形成的加积楔具有类似的动力学过程。对大别—苏鲁造山带浅变质岩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高压—超高压岩石形成与折返过程,而且确定了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缝合线位置位于大别造山带北淮阳带的北部和苏鲁造山带的五莲—蓬莱群的北侧。 周建波 程日辉 刘鹏举 刘建辉关键词:浅变质岩 高压变质岩 大别-苏鲁造山带 郯庐断裂中段管帅拉分盆地的确定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8 2005年 管帅盆地是郯庐断裂中段产出受左阶式走滑断裂控制的白垩纪盆地。该盆地长约30km,宽15km,具长宽比近于2∶1的菱形构造格架。盆地内白垩纪王氏群的沉积时代为距今116~73Ma,总沉积厚度>3470m,沉积速率>80cm/103a;主体以冲积扇相—河流湖泊相沉积为主;同沉积构造发育,沉积相变剧烈,沉积中心侧向迁移特征明显,并与边界断裂的走滑效应具有一致性,具有拉分盆地典型的构造背景、构造格架及沉积特征。确定管帅盆地为郯庐断裂白垩纪走滑过程中形成的拉分盆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郯庐断裂左阶式走滑活动的构造特征及其对管帅拉分盆地的控制作用。 周建波 程日辉 刘建辉关键词:拉分盆地 新疆阿勒泰红柱石-矽线石型递增变质带特征及其PT条件研究 被引量:10 2005年 新疆阿勒泰地区发育了红柱石-矽线石型递增变质带,由绿泥石-黑云母带、黑云母-石榴石带、石榴石-十字石带、十字石-红柱石带和矽线石带组成,根据石榴石成分环带、变质与变形关系、矿物共生组合演化等特征,将变质作用分为峰前期、峰期和峰后期3个演化阶段。峰前期、峰期为连续的递增变质过程,形成典型的中-低压过渡型递增变质带,峰后期属于退变质过程。据石榴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组合内部一致地质温压计估算出峰期温度-压力:T=580℃~670℃,P=0.4GPa~0.5GPa。变质作用演化具有顺时针的PTt轨迹,代表陆壳有一定程度的构造增厚,但幅度不大,没有大规模的陆壳俯冲或拆沉作用,这种增厚可能以陆壳的构造叠置机制为主。总体相当于地体间斜向走滑兼有一定垂直分量的拼合过程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郑常青 徐学纯 Masaki ENAMI Takenori KATO大别造山带浅变质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9 2005年 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带内部及其北缘,出露仅经过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浅变质岩系。通过对部分浅变质岩的区域分布、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表明,这些浅变质岩系形成于新元古代扬子板块北缘的裂陷盆地中,并遭受新元古代岩浆侵位和以寒冷气候位特征的大气降水热液蚀变,共同经历了与扬子大陆板块俯冲-碰撞过程中有关的构造热事件;因此认为这些浅变质为扬子板块俯冲过程中被“刮”下来的构造残片,为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加积杂岩,并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俯冲和碰撞的动力学过程提供有力的科学佐证。在此基础上,厘定了大别造山带浅变质岩的形成及其与扬子大陆板块俯冲的构造模型。 周建波 郑常青 刘建辉 田东江关键词:大别造山带 浅变质岩 超高压变质岩 Zircon U-Pb ages for Wulian granites in northwest Sulu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23 2003年 The Wulian complex occurring in the north- western part of the Sulu orogen consists of metaigneous and metasedimentary rocks at greenschist-facies. Zircon U-Pb dating for three granite intrusions within it yields concor-dant ages of (672±4), (742±9) and (747±14) Ma, respec-tively. These ages indicate that the granites are the Neopro-terozoic intrusions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plate, and correspond to the magmatic complex at Luzhen-guan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Beihuaiyang belt in the Dabie orogen. They were tectonic slices scraped off from the Yang-tze plate during Triassic subduction and thus belong to a part of the accretionary wedge of the Yangtze plate subduc-tion. The discovery of extensive Neoproterozoic magmatic rocks in the Wulian area suggests that the suture location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and the Yangtze plates lies north of the Wulian complex. ZHOUJianbo ZHENGYongfei 等关键词:U-PB测年 苏鲁造山带 构造地质 苏鲁超高压带内石桥浅变质岩的地质成因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2 2005年 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带内部出露仅经过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浅变质岩系,地质调查显示,石桥浅变质岩与周边超高压变质岩呈构造接触(构造片岩);地球化学研究证实,该浅变质岩形成于扬子板块北缘大陆边缘厚地壳上裂陷或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单矿物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其部分浅变质岩发育多硅白云母,形成于中-高压相变质环境,说明这些浅变质岩曾经历大陆板块俯冲的动力变质作用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浅变质岩的成因机制及其与超高压变质岩和扬子板块俯冲之间的关系。 刘建辉 周建波 郑常青关键词:苏鲁造山带 浅变质岩 超高压变质岩 山东五莲中生代岩浆岩的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62 2003年 苏鲁造山带产出一系列中生代岩浆岩 ,但是对它们的确切侵位年龄至今尚无正式报道。对其西北部五莲断裂附近四个花岗质侵入岩体进行了锆石U Pb年龄测定 ,结果得到大店复式岩体中角闪二长岩的谐和年龄为 12 3± 4Ma ,七宝山复式火山 -侵入杂岩体中辉石二长岩的谐和年龄为 12 6± 3Ma。五莲山岩体中晶洞花岗岩的谐和年龄为 116± 4Ma,马耳山岩体中不等粒二长花岗岩的谐和年龄为 115± 1Ma。这些锆石U Pb年龄结果说明 ,苏鲁造山带同样存在侵位时间分别为 115Ma和 12 5Ma左右的早白垩纪侵入体 ,与大别造山带内大面积出露的燕山期岩浆岩年龄基本一致 ,代表了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在三叠纪碰撞折返后的岩浆活动 。 周建波 郑永飞 赵子福关键词:锆石 岩浆岩 中生代 苏鲁造山带 苏鲁造山带浅变质岩的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7 2005年 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带内部及其北缘,出露仅经过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浅变质岩系。通过对该浅变质岩的区域分布、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表明这些浅变质岩系与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板块俯冲存在密切的成因关系,为扬子板块俯冲过程中被刮削下来的构造残片,构成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加积杂岩。在此基础上,厘定了苏鲁造山带的构造成因模型,并对苏鲁造山带的东延问题进行了讨论。 周建波 刘建辉 郑常青关键词:苏鲁造山带 浅变质岩 超高压变质岩 大地构造意义 浅变质岩系 超高压变质带 大别-苏鲁造山带的东延及板块缝合线:郯庐-鸭绿江-延吉断裂的厘定 被引量:20 2005年 根据大别-苏鲁造山带北缘和吉林—黑龙江东部的三叠纪浅变质加积杂岩特征标志,认为大别地区的板块缝合线为信阳-舒城断裂,苏鲁地区的为郯庐-鸭绿江断裂,且苏鲁造山带向北延入东北的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而华北与扬子板块之间构造缝合线的东延部分则为郯庐-鸭绿江-图们江-延吉断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亚洲东部三叠纪以来连续的俯冲-加积模型:(1)三叠纪扬子板块在华北板块向南突出部位(大别—苏鲁一带)发生点碰撞形成超高压变质岩,之后扬子板块由点碰撞逐渐向两侧旋转拼贴形成加积杂岩;(2 )侏罗纪—新生代在三叠纪碰撞基础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连续俯冲和加积。 周建波 刘建辉 郑常青 刘鹏举 孙加鹏关键词:大别-苏鲁造山带 板块缝合带 新疆阿尔泰红柱石-矽线石型变质带的独居石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2005年 新疆阿尔泰地区的红柱石-矽线石型递增变质带,由绿泥石-黑云母带、黑云母-石榴石带、石榴石-十字石带、十字石-红柱石带和矽线石带组成;递增变质作用峰期温度、压力分别为T=580~680℃、P=4.0~5.1kbar;递增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中含有丰富的独居石副矿物,而且Th-U-Pb含量比较高,适合电子探针独居石化学法定年。依据电子探针独居石Th-U-Pb化学法(CHIME法)定年,变质时代为(262±10)~(264±22)Ma。表明红柱石-矽线石型递增变质带形成于二叠纪中期,为古亚洲洋闭合时间提供了直接的年代学依据。 郑常青 徐学纯 M.Enami T.Kato关键词:变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