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17-1949)

作品数:126 被引量:138H指数:5
相关作者:方长安王泽龙邹建军余蔷薇王雪松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嘉兴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1篇文学
  • 8篇文化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 3篇艺术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8篇新诗
  • 29篇诗歌
  • 13篇文学
  • 12篇诗学
  • 10篇中国新诗
  • 8篇学史
  • 8篇文学史
  • 6篇代文
  • 6篇现代诗
  • 6篇现代诗歌
  • 6篇现代文
  • 6篇现代文学
  • 6篇节奏
  • 5篇选本
  • 5篇诗集
  • 5篇主义
  • 4篇新诗集
  • 4篇新诗史
  • 4篇隐喻
  • 4篇中国现代文学

机构

  • 43篇华中师范大学
  • 26篇武汉大学
  • 5篇嘉兴学院
  • 5篇阜阳师范大学
  • 4篇北京大学
  • 4篇武汉理工大学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首都师范大学
  • 3篇河南师范大学
  • 3篇中国计量大学
  • 2篇阜阳师范学院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2篇邵阳学院
  • 2篇内蒙古师范大...
  • 2篇扬州大学
  • 2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作者

  • 17篇方长安
  • 16篇王泽龙
  • 6篇余蔷薇
  • 6篇邹建军
  • 5篇王雪松
  • 4篇张文民
  • 4篇姜涛
  • 3篇叶琼琼
  • 3篇肖柳
  • 2篇陈澜
  • 2篇王璐
  • 2篇李婷
  • 2篇尹奇岭
  • 2篇高爽
  • 1篇朱明明
  • 1篇曲朋
  • 1篇黄惠
  • 1篇张桃洲
  • 1篇蒋进国
  • 1篇吕延勤

传媒

  • 5篇江汉论坛
  • 5篇河北学刊
  • 5篇华中师范大学...
  • 4篇学习与探索
  • 4篇兰州大学学报...
  • 4篇现代中国文化...
  • 4篇江汉学术
  • 3篇黑龙江社会科...
  • 3篇郭沫若学刊
  • 3篇中国现代文学...
  • 3篇湖北理工学院...
  • 2篇文艺争鸣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湖北大学学报...
  • 2篇学术月刊
  • 2篇云南师范大学...
  • 2篇山东社会科学
  • 2篇中州大学学报
  • 2篇重庆三峡学院...

年份

  • 13篇2023
  • 30篇2022
  • 21篇2021
  • 19篇2020
  • 17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1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胡适形象——围绕新诗首创问题的考察
2012年
通过梳理1920年代以降数十部文学史著作,可以围绕新诗首创问题,考察、研究胡适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演变。民国文学史大都从晚清"诗界革命"与白话新诗的联系角度,阐释胡适新诗的价值与意义,将胡适定位为新诗首创者;1949年之后,文学史从新型话语生产需要出发,以"阶级论"和"题材决定论"为策略对胡适形象进行反向塑造;改革开放之后,文学史书写日渐回归学术立场,多在诗歌史意义上肯定胡适新诗倡导与实验的价值,其形象开始被矫正,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得到了更富历史性与学理性的言说。
方长安余蔷薇
关键词:文学史著
联结高等教育的传统与现代:胡适论书院与大学被引量:1
2021年
胡适是中国近代教育界的一位领袖人物。20世纪20年代,仿照欧美高等教育体制建立的中国大学显现诸种弊端。有鉴于此,胡适重提古代书院,据其所推崇的大学理念对传统书院进行现代阐释,并尝试联结书院制度与大学制度,借此补救当时教育的弊病。但从胡适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事例可以看出,传统书院与现代大学亦存有紧张关系,由思想阐释落实到制度建设洵非易事。胡适对书院现代价值的阐释,引书院入大学的实践活动,既有教育史上的意义,又为当下中国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努力方向。
杨洋
关键词:书院高等教育教育史
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哲学基础、时代表征与构建原则
2022年
历史唯物主义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精神需要是人存在与发展的必然要求,精神富有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状态的表征。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关键要解决好文化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全国人民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全体人民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坚持辩证思维方法,要把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精神生产与精神消费、阶段实施与长期规划有机统一起来。
彭冰冰
关键词:共同富裕哲学基础
中国新诗起点的历史建构与文学史的接受和认定
2018年
胡适通过编选《尝试集》将中国新诗起点讲述为一个从旧到新的渐变过程,它打破了原有的创作历程,以选旧弃新、排除打油诗和进化的编排秩序等精心营构,为中国新诗建构了历史的起点。在同一历史场域,以自己的创作讲述新诗起点故事的还有郭沫若、胡怀琛、凌独见等。百年文学史著对新诗起点的接受和认定则在《尝试集》与《女神》之间徘徊。1949年之前的文学史著大多肯定《尝试集》的起点地位;1950—1970年代的文学史著则以《女神》作为中国新诗的起点;1980年之后,《尝试集》又重回文学史家视野。回望来路,胡适在新诗起点过程论中所体现的现代历史意识,值得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余蔷薇
关键词:《尝试集》《女神》文学史
论陶行知诗歌的教育内涵
2019年
陶行知既是著名教育家,也是高产的大众诗人,其诗歌创作与其教育改革实践紧密结合,文学成就与教育成就相辅相成,注重诗歌教育性是陶行知诗歌创作的突出特点。陶行知诗歌创作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的教育思想,他试图通过文学样式,采用诗歌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用最通俗易懂的形式,来宣传他的教育理念,以达到对民众进行教育的最大化效果。陶行知诗歌蕴含了爱国爱民教育、生活理念教育、现代启蒙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彰显出他爱国爱民的博大情怀和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
向阿红
关键词:平民意识现代启蒙
五四时期“文白”论争中的中间派被引量:2
2021年
五四时期文言与白话的论争是文学革命新旧思想交锋的聚焦点,是"五四"文学运动最重要的内容。在保守派与激进派主要论争的派别之间还存在着中间派。不同于保守派的文言立场或者以文言改造白话的文言本位立场,他们总体上站在白话本位的立场,又能客观看待文言,认同文言的优点,与激进派在"文白"论争中的观点有所区别。根据他们对待文言与白话的态度及变化过程,中间派分为渐进派和改良派两种。渐进派对白话的态度经历了从怀疑到部分认可,再到主动尝试白话创作的转变过程。他们最终认同白话的价值,但反对废除文言。改良派始终站在白话的立场一方,但是他们也看到了当时白话存在的许多问题,既支持对白话进行改良,又主张借鉴文言的优点为白话所用。
王泽龙周文杰
关键词:白话文言改良派
早期新诗集序跋与新诗的“自然”理论建构被引量:2
2022年
通过对早期新诗集序跋中新诗理论的梳理,可以发现,“自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概念。早期新诗集序跋对“自然”理论的建构,是从语言之自然、内容之自然、表达之自然三个方面进行的。在语言之自然层面上,体现为白话的使用和自然音节的建构;在内容之自然层面上,体现为对“真实”品质的追求、对自然之景的摹写与对自然之情的抒发;在表达之自然层面上,体现为追求诗“意”表达之自然与诗“艺”调和之自然。早期新诗集序跋对“自然”的申发阐释,逐步整合为新诗发生期重要的“自然”诗学观。
王雪松胡萱颐
关键词:新诗集序跋
力扬佚文《一首诗的完成》考释
2023年
诗人力扬虽在现代文学史、中国新诗史中被屡屡提及,但却少有深入论述。在专论研究方面,除刘怀玺的《力扬诗歌创作刍议》、吴子敏的《评力扬的诗》、段从学的《论<射虎者及其家族>的“写作”困境》等文章外,尚未有系统研究。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选的《力扬集》。
扈琛
关键词:中国新诗史诗歌创作现代文学史
吴兴华拟古诗的叙事性研究
2022年
围绕叙事性角度可从三个方面对吴兴华的拟古诗进行分析。其拟古诗以“陌生化”叙事性手段,使得该类诗歌在叙述和主题上呈现出一种现代化的审美;在形式上,通过“绝句”类诗歌对于新诗形式的创新,影响了诗歌的叙述表现方式,虽然由于既定形式的束缚,出现了诸如在一首诗内意象过于繁复的问题,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诗同古典诗词在形式和神韵上的交融;在抒情方面,吴兴华的“古题新咏”类拟古诗,虽然有着与叙事诗相似的形式,但由于受到古典抒情传统的深刻影响以及吴兴华个人对于抒情美学范式的偏爱,实际上在诗歌的表现中达到了抒情与叙事的微妙平衡,呈现出一种抒情与叙事融合统一的样貌。吴兴华的拟古诗是对古典诗词审美的“再发现”与“再利用”,也是对新诗形式的一种创新探索。
樊嘉亮
关键词:拟古诗叙事抒情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湖北籍革命知识分子的杰出贡献(1920—1927)被引量:1
2021年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1920-1927)中,以李汉俊、董必武、恽代英、胡鄂公等为代表的湖北籍革命知识分子,充分利用省内外的报刊、书店等媒体,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努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文艺理论等,积极推广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列宁东方革命理论,极大地唤醒和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自觉,抨击了各种冒牌社会主义思潮,为建立中国共产党营造了强大的舆论,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和组织基础,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田子渝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列宁主义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