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032761100D-1)

作品数:5 被引量:53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士杰张立玮于卫芳李英赛温登瑰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肿瘤研究所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食管
  • 4篇食管癌
  • 4篇癌前
  • 3篇蛋白
  • 3篇癌前病变
  • 3篇病变
  • 2篇蛋白表达
  • 2篇增生
  • 2篇食管肿瘤
  • 2篇肿瘤
  • 2篇胃癌
  • 2篇内镜
  • 1篇蛋白指纹图谱
  • 1篇血清
  • 1篇血清蛋白
  • 1篇血清蛋白指纹...
  • 1篇早期食管癌
  • 1篇镇静术
  • 1篇指纹
  • 1篇指纹图

机构

  • 5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河北省肿瘤研...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5篇张立玮
  • 5篇王士杰
  • 4篇于卫芳
  • 3篇王顺平
  • 3篇孟霞
  • 3篇丛庆文
  • 3篇温登瑰
  • 3篇李英赛
  • 2篇徐志彬
  • 2篇高扬
  • 2篇郭晓青
  • 2篇尔立绵
  • 2篇王晓玲
  • 1篇李国良
  • 1篇高金宏
  • 1篇余捷凯
  • 1篇贾慧群
  • 1篇王鼎鑫
  • 1篇吴明利
  • 1篇郑树

传媒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高发区筛查人群食管鳞癌血清蛋白指纹图谱诊断模型的建立及临床价值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分析食管鳞癌患者血清蛋白表达谱的改变,筛选并建立高发区食管癌血清蛋白指纹图诊断模型,探究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CM10蛋白芯片及SELDI-TOF-MS技术,对36例食管癌患者和38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进行蛋白指纹图谱检测,支持向量机分析实验数据,建立食管癌诊断模型,采用盲法验证。结果在分子量2000~20000范围内,共检测到31个蛋白质荷比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4个质荷比峰建立了食管癌诊断模型,并用留一法交叉验证作为评估模型判别效果的方法,其准确率为85.1%,敏感性为86.1%,特异性为84.2%,真阳性率为83.8%。结论由4个质荷比峰构成的诊断模型可以区分食管癌和正常对照,为高发区食管癌的筛查与诊断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王士杰张立玮于卫芳余捷凯郑树李英赛尔丽绵温登瑰高金宏徐志彬
关键词:食管肿瘤血清蛋白指纹图谱
定性及定量分析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蛋白表达在食管癌变过程中的临床意义
2006年
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蛋白(Fhit蛋白)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探讨Fhit蛋白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色素内镜初筛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标本94例,应用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术(FCM),定性及定量检测Fhit蛋白在食管癌变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从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原位癌→浸润癌,随着食管病变的加重,定性及定量检测Fhit蛋白表达均呈逐渐降低趋势;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不典型增生Ⅰ级组、不典型增生Ⅱ级组、不典型增生Ⅲ级组、原位癌组、浸润癌组中Fhit蛋白表达分别为82.35%、75.00%、43.75%、35.29%、30.00%、33.33%;正常组与食管不典型增生Ⅰ级组Fhit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癌组与正常组、不典型增生Ⅰ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癌组与不典型增生Ⅱ级、Ⅲ级组、原位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FCM结果显示:不典型增生Ⅰ级、Ⅱ级组间Fhit蛋白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典型增生Ⅱ级、Ⅲ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增生Ⅱ级与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典型增生Ⅲ级与食管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hit蛋白表达缺失是食管癌变过程的早期事件,随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增高Fhit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降低,其蛋白表达的缺失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孟霞张立玮于卫芳郭晓青尔立绵丛庆文吴明利王顺平王士杰
关键词:食管肿瘤癌前状态增生
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胃癌流行强度分析及其对内镜筛查的启示被引量:37
2005年
目的分析涉县等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胃癌的流行强度,明确其防治任务,探讨具体控制途径。方法对比分析涉县、林县、磁县全人群肿瘤登记的食管癌、贲门癌、胃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以及内镜筛查6233例40~69岁人群三种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结果太行山南麓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贲门癌和胃癌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合计占到全身恶性肿瘤的70%~80%。涉县2000~2004年贲门癌发病率男女性分别为69.9/10万和41.5/10万,死亡率男女性分别为54.3/10万和33.2/10万。高发区运用内镜碘染色指导活检技术筛查,食管鳞状上皮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检出率高,但贲门和胃腺上皮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检出率相对较低。结论太行山南部食管癌高发区存在贲门癌和胃癌共同高发的现象,要想通过早诊早治从整体上降低该地区上消化道癌的死亡率,必须加强内镜对贲门和胃腺上皮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检出的研究。
张立玮温登瑰王士杰李英赛于卫芳王晓玲王俊和李素平李永伟王顺平尔立绵丛庆文马彩芬
关键词: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胃癌癌前病变内镜筛查
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p16蛋白表达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p16蛋白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16蛋白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从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原位癌→浸润癌,随着病变加重,p16蛋白表达呈逐渐降低趋势。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与不典型增生Ⅰ级组p16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其余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浸润癌组与正常组、不典型增生Ⅰ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其余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3)FCM结果:不典型增生Ⅱ级组与正常组p16蛋白表达量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不典型增生Ⅱ级、Ⅲ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典型增生Ⅲ级与食管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16蛋白表达缺失在食管癌变过程早期阶段就已经发生,随着病变发展p16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其表达缺失可能在食管癌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张立玮王士杰王晓玲孟霞郭晓青温登瑰高扬于卫芳丛庆文
关键词:食管癌癌前病变P16蛋白表达不典型增生
镇静术在早期食管癌、胃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小剂量咪达唑仑行镇静术于早期食管癌、胃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治疗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 48例早期食管癌、胃癌及癌前病变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及氩离子凝固术患者,ASAⅠ、Ⅱ级,均静脉应用异丙酚复合小剂量咪达唑仑行镇静术.进镜前静脉缓慢注射咪达唑仑0.07 mg/kg,待患者入睡后进镜,先行治疗前病变观察、染色等操作,继之静脉缓慢注射异丙酚1.5~2.0 mg/kg,1 min后即可开始治疗,术中根据治疗需要追加异丙酚0.5~1.0 mg/kg.治疗过程中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观察患者镇静程度及术中反应(呼吸、咳嗽、屏气、体动反应等).术后记录治疗时间、异丙酚用药量、睁眼时间、清醒时间及患者感受.结果治疗过程中镇静程度评分4~5分43例(90%),呛咳反应3例(6%),体动反应2例(4 %).MAP、心率、SpO2基本平稳,组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为P>0.05).平均治疗时间35 min,平均异丙酚用药量(25±7)ml.均于停药后2~3 min内睁眼,10 min内完全清醒;术后均无不适主诉,对治疗过程无任何记忆.结论异丙酚复合小剂量咪达唑仑行镇静术用于早期食管癌、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安全有效.
张立玮王士杰贾慧群王顺平李国良孟霞徐志彬王鼎鑫李英赛高扬刘艳凤
关键词:食管癌胃癌癌前病变内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