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CS08-06)
- 作品数:5 被引量:90H指数:5
- 相关作者:李栋梁陈光宇袁云安迪惠英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黑龙江省气候中心陕西省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1951—2006年黑龙江省积雪初终日期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24
- 2009年
- 利用黑龙江省1951-2006年积雪初终日期资料,采用统计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积雪初终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多年平均有5.5个月的可积雪期,积雪初日北早南晚,南北相差1个月;终日南早北晚,南北相差1.3个月.积雪初日推后1.9d.(10a)-1,终日提早1.6d.(10a)-1.积雪初/终日期的退后/提前主要在较低纬度的平原地区.
- 李栋梁刘玉莲于宏敏李永生
- 关键词:EOF
- 基于不同积雪日定义的积雪资料比较分析被引量:37
- 2009年
- 利用天气现象定义与积雪深度定义两种方法对全国884个台站的积雪日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分别整理出每一台站各个积雪年的积雪日数、积雪深度、初终雪间隔日数3个要素的两套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全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及新疆地区,两种数据差别不大,但在东北及青藏高原两套数据的差别较大.在积雪日数的比较中,两种数据在东北及青藏高原的差别基本都在10d以上,积雪深度的差别在0.4cm以上,初终雪间隔日数的差别以青藏高原最明显,大部分地区的差别在15d以上,甚至有达到30d以上的区域.对青藏高原东北边坡代表站的积雪平均值进行M-K突变检验发现,积雪深度定义的积雪日数与间隔日数减少趋势略大于天气现象定义统计的数值;而在积雪深度的比较中则相反.两种定义的积雪间隔日数均在1987年出现突变.
- 安迪李栋梁袁云惠英
- 关键词:积雪日数积雪深度
- 欧亚和我国东北冬春季积雪对东北夏季气温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2年
- 根据我国东北及邻近地区123个气象站的逐日气温和积雪深度资料,欧亚大陆积雪面积以及NCEP/NCAR全球再分析月平均500hPa高度场资料,通过相关、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东北夏季气温异常对欧亚和我国东北冬春季积雪的响应,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欧亚和我国东北冬春季积雪对东北夏季气温异常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气温与欧亚大陆春季积雪面积以及东北冬季累积雪深的异常存在明显的关系.欧亚春季积雪面积的扩大与维持有利于8月我国东北上空500hPa位势高度的偏低,环流上表现出西欧与我国东北地区槽加深,泰梅尔阻塞高压加强的特征.由于欧亚中高纬上空的环流经向度加大,槽后脊前的西北气流加强,诱导冷空气南下,从而造成东北全区8月气温一致偏低;东北冬季累积雪深减少则有利于6月东北全区、7月东北西南部上空的位势高度偏低(负距平),造成相关区域气温偏低.研究结果对于提高东北夏季气温的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张茜李栋梁
- 关键词:东北夏季气温大气环流
- 东北及邻近地区累积积雪深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被引量:30
- 2011年
- 利用东北及邻近地区1960—2006年123个地面测站逐日积雪观测资料和同时期气象要素资料,采用面积权重、EOF、小波分析和功率谱方法分析了东北全年及各季节累积积雪深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东北及邻近地区累积积雪呈缓慢增加趋势,具体到各个季节上,秋季积雪趋势基本稳定,冬季积雪显著增加,春季积雪显著减少,年累积积雪的增加主要由冬季积雪的上升所造成。通过EOF分析,发现累积积雪深度有3个主要的分布型:第一型为全区一致偏多(偏少)型;第二型为南部多(少)北部少(多)的南北相反分布型;第三型为中部多(少)、南北少(多)型。小波分析和功率谱方法得出积雪深度变化存在7a的主周期和4a的副周期,且近年来周期有变短的趋势,说明积雪对全球气候变暖存在较好的响应。
- 陈光宇李栋梁
- 关键词:积雪日数
- 基于GIS的东北及邻近地区积雪深度空间化方法被引量:8
- 2012年
- 根据近50 a东北及邻近地区122个地面测站逐日积雪深度观测资料,采用REOF方法划分为5个气候区,利用DEM资料建立经度、纬度、海拔高度3个宏观地形因子以及坡度、坡向和开放度3个微观地形因子的数据库,并结合三维二次趋势面方法对研究区域雪深进行GIS模拟。结果表明:宏观地形因子与雪深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大、小兴安岭是东北地区积雪分布较多区域,大致按山脉走向分布,海拔高、纬度高的地区雪深较大。分区模拟,微观地形因子对积雪深度的影响增大,突出积雪深度分布的局地特征,同时相对误差显著减小。
- 赵晓萌李栋梁陈光宇
- 关键词:积雪深度地形因子
- 东北及邻近地区累积积雪深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 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敏感的响应。为了研究东北整体区域积雪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本文利用东北及邻近地区1960~2006年123个地面测站逐日积雪观测资料和同时期气象要素资料,采用面积权...
- 陈光宇李栋梁
- 关键词:积雪日数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