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0913)
- 作品数:11 被引量:80H指数:6
- 相关作者:郑希付黄珊珊黄月胜陈雪军党晓姣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湛江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 汶川地震灾区儿童归因方式、焦虑感受性与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关系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考察地震灾区儿童归因方式、焦虑感受性与创伤后应激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归因方式问卷、焦虑感受性问卷和儿童事件影响量表对957名汶川地震灾区儿童进行调查。结果:①PTSD筛查阳性率为19.8%;②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龄段儿童在闯入性、回避性、高警觉性上存在显著差异;③焦虑感受性三个维度对创伤后应激症状各维度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归因方式只对闯入性和高警觉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归因方式和焦虑感受性是地震灾区儿童创伤后应激症状的重要认知易感因素。
- 黄月胜郑希付王海涛李董平侯盛炜
- 关键词:归因方式儿童
- 不同线索下特质焦虑个体的返回抑制被引量:14
- 2013年
- 焦虑与注意偏向的研究是近年来情绪与认知领域的热点。为探讨特质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及其返回抑制能力是否受不同线索的调节,采用特质焦虑量表筛选高特质焦虑大学生29名,低特质焦虑大学生28名完成线索-靶子任务。要求被试在提示线索消失后,对位置进行快而准地辨别反应,分别探索中性和情绪性提示线索下被试的返回抑制。结果发现:(1)在中性线索条件下,高焦虑个体平均反应时慢于低焦虑个体。(2)在情绪线索条件下,高焦虑个体在负性线索下的反应时小于在正性线索下的反应时;高、低焦虑个体在各种SOA条件下均出现了返回抑制,但各组返回抑制量受到情绪线索的调节:在正性情绪线索条件下,两组返回抑制量没有显著差异;在负性情绪线索下,高焦虑个体返回抑制量显著小于低焦虑个体。这表明,(1)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受到刺激信息的影响:只对负性情绪线索出现注意警觉;(2)只有在涉及负性情绪信息时高、低焦虑个体返回抑制能力才有差异,高焦虑个体存在对负性情绪线索的抑制困难。
- 张瑜郑希付黄珊珊李悦杜晓芬周薇
- 关键词:特质焦虑
- 创伤个体注意控制、焦虑及情绪对闯入记忆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3年
- 采用创伤电影范式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式,考察创伤个体注意控制、焦虑及情绪对闯入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注意控制、焦虑和情绪与闯入记忆相关;注意控制和观看创伤电影前的消极情绪对闯入记忆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注意控制与焦虑、情绪相关;高低注意控制组分别在焦虑、情绪上差异显著。注意控制、焦虑、创伤前负性情绪与闯入记忆相关;注意控制、创伤前负性情绪显著影响闯入记忆。
- 杨慧芳党晓姣黄珊珊窦伟伟董梦晨郑希付
- 关键词:焦虑情绪创伤
- PTSD个体对创伤相关刺激的情绪标识效应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采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结合情绪标识范式考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个体对创伤相关图与负性情绪面孔的情绪标识效应。结果发现:PTSD组的情绪标识任务抑制了创伤相关图对之后奇偶判断任务的干扰,表现出显著的情绪标识效应;而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情绪标识效应不显著。该研究表明将谈话疗法用于PTSD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是有效的。
- 黄月胜张豹党晓姣陈雪军郑希付
-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
- 意外刺激的意义性及位置对大学生无意视盲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无意视盲是指由于专注于某项任务而对视野中的其他事物视而不见的现象,它同时受意外刺激低水平的物理特性、语义相关性以及观察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无意视盲是联系知觉、意识和注意的重要桥梁。本文采用静态的无意视盲范式,随机选取8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同时考察了意外刺激的位置和意义性对无意视盲的影响。结果表明:(1)意外刺激的呈现位置对无意视盲没有显著的影响,呈现在外周和中央的探测率无显著差异。说明无意视盲可能是受基于注意区域而不是基于注视点的位置因素的影响;(2)意外刺激的意义性对无意视盲有显著的影响,相比于无意义刺激,有意义的卡通笑脸不管呈现在中央还是外周,都更易获得探测。
- 黄珊珊郭映娜郑希付
- 关键词:大学生无意视盲
- 条件性恐惧记忆消退返回的性别差异被引量:7
- 2012年
- 采用预期判断任务考察男女性对已消退的条件性恐惧记忆是否会出现消退返回的现象。结果表明:(1)在对已习得的条件性恐惧记忆消退后4个小时进行测试,被试整体会出现明显的消退返回现象;(2)对消退返回现象的性别差异进行比较,女性比男性的消退返回现象更突出,并且差异显著;(3)与男性相比,女性对条件性恐惧记忆具有易习得难消退的趋势,但是性别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验证了消退返回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并且有着显著的性别差异,为以后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治疗应考虑性别因素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 孙楠魏艺铭李倩郑希付
- 关键词:性别差异
- 创伤青少年自传体记忆具体性减少:情感调节还是执行控制受损被引量:14
- 2012年
- 结合经典的自传体记忆测验(AMT)和反转-自传体记忆测验(AMT-R)探究创伤青少年自传体记忆具体性减少的原因。首先通过创伤事件终身经历问卷-学生版(LIET-S)和创伤后症状自评量表(CROPS)对630名青少年进行筛查,然后结合访谈,并采用儿童事件冲击量表-修订版(CRIES)测量创伤程度,最终选取有创伤后症状的青少年63名,分为高创伤组和低创伤组,另无创伤经历的青少年30名作为控制组。三组被试均参加AMT和AMT-R实验。结果发现,在AMT中,创伤青少年表现出自传体记忆具体性减少的特点,且创伤后症状越严重,具体性减少越明显;在AMT-R中,创伤青少年提取的具体记忆数量与控制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创伤青少年自传体记忆具体性的减少是情感调节的结果。
- 陈雪军黄月胜党晓姣郑希付
- 关键词:创伤自传体记忆情感调节
- 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情绪社交孤独与述情障碍的关系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调查比较汶川地震后震区和非震区中学生情绪社交孤独和述情障碍的状况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对304名震区中学生和324名非震区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在情绪社交孤独总分上,震区中学生得分(27.93±3.96)显著高于非震区中学生(24.92±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4,P<0.01);在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感3个维度上,震区中学生的得分也高于非震区中学生(均P<0.01);在社交孤独感这一维度上,震区中学生得分显著低于非震区中学生(t=-49.07,P<0.01)。(2)震区中学生述情障碍得分(62.02±4.18)显著高于非震区中学生(48.83±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6,P<0.01)。(3)对于震区中学生,述情障碍中的"缺乏描述情感的能力"维度与情绪社交孤独的"情绪孤独感"维度呈正相关(r=0.14,P<0.05),述情障碍中的"外向性思维"维度与情绪社交孤独的"情绪孤立"维度显著负相关(r=-0.11,P<0.05)。对于非震区中学生,述情障碍各维度与情绪社交孤独的各维度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与非震区中学生相比,震区中学生存在更高的情绪社交孤独感和述情障碍。震区中学生的述情障碍与情绪社交孤独的部分维度间有着显著相关关系,而在非震区中学生中,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 徐亮聂欣
- 关键词:汶川地震述情障碍中学生
- PTSD青少年对威胁图片注意偏向的时程特点及习惯化倾向被引量:12
- 2012年
-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青少年(n=20)与创伤控制组(n=20)对威胁图片注意偏向的时间进程特点以及习惯化倾向。在线索提示任务中,图片的呈现时间为100ms、500ms和1250ms。研究表明:(1)在时间进程上,当图片呈现100ms时,创伤控制组对地震图存在注意警觉;当呈现时间为500ms时,两组被试对负性图和地震图存在注意回避;当呈现时间为1250ms时,PTSD组对负性图仍存在注意回避、对地震图的注意偏向消失,创伤控制组对负性图和地震图的注意偏向均消失。(2)在习惯化倾向上,当第六次呈现威胁图片时,PTSD组对负性图和地震图的注意偏向消失,而创伤控制组对负性图和地震图的注意回避仍未消失。
- 王海涛黄珊珊黄月胜孙孝游郑希付
- 关键词:青少年PTSD
-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妇女创伤后应激症状、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考察极重灾区妇女创伤后应激症状、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99名妇女(47名地震中丧亲妇女,52名未丧亲妇女)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平民版(PCL-C)、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一般健康问卷(GHQ28)进行测查。结果:①)极重灾区妇女PTSD总检出率37.4%,丧亲妇女检出率55.3%,未丧亲妇女21.1%,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79.8%,丧亲妇女检出率为89.3%,未丧亲妇女检出率71.2%,丧亲妇女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未丧亲妇女。文化程度不同的妇女PTSD检出率有显著差异。②总体PCL-C与GHQ-28测量结果之间各维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③丧亲状况的主效应显著,丧亲妇女和未丧亲妇女之间创伤后应激症状总分及各维度分数均存在显著差异。④丧亲是极重灾区妇女PTSD症状和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社会支持是保护性因素。
- 吴垠陈雪军郑希付
- 关键词:妇女心理健康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