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2233)

作品数:2 被引量:83H指数:2
相关作者:胡朝忠杨攀新熊仁伟陈庆宇赵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青海省地震局山东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震
  • 1篇地震灾害
  • 1篇东昆仑
  • 1篇东昆仑断裂
  • 1篇东昆仑断裂带
  • 1篇断裂带
  • 1篇余震
  • 1篇余震分布
  • 1篇震源
  • 1篇震源机制
  • 1篇震源机制解
  • 1篇震灾
  • 1篇裂带
  • 1篇隆升
  • 1篇隆升作用
  • 1篇滑动速率
  • 1篇发震
  • 1篇发震断裂

机构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青海省地震局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作者

  • 2篇熊仁伟
  • 2篇杨攀新
  • 2篇胡朝忠
  • 1篇陈长云
  • 1篇任金卫
  • 1篇李智敏
  • 1篇付俊东
  • 1篇陈丹
  • 1篇赵妍
  • 1篇陈庆宇

传媒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东昆仑断裂东端塔藏断裂压剪活动与高原隆升作用讨论被引量:17
2017年
塔藏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端,横贯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原内部和边缘,因属于巴颜喀拉块体向东南运移的东北侧边界带,其晚第四纪活动性质和滑动速率对认识青藏高原的构造变形模式极端重要。本文综合SPOT、中巴资源卫星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利用冲沟、山脊、断错河流阶地、断层槽谷、反向坎等地震地貌的识别,开展详细的断错地层、地貌研究和系列年代学样品采集测试,对塔藏断裂的精细几何展布、晚第四纪活动性质、滑动速率进行详细分析。塔藏断裂自西向东可分为青藏高原内部的罗叉段、青藏高原边缘的东北村段和马家磨段,各段走向依次为113°、142°、130°,逐渐向南偏转,晚第四纪的活动表现为分段性和多期性。罗叉段全新世以左旋剪切走滑为主兼挤压活动,左旋走滑速率为2.43~2.89mm/a左右,最新地表断错事件发生在0.66±0.04ka BP以来,断层面表现出走滑断层的近垂直和张裂并发育充填楔的典型特征,塔藏断裂为东昆仑断裂系东延的主要断裂之一;马家磨段也为全新世活动断层,距今9.0±0.8ka的地层被断错,而且断层面北倾达58°。因此,对比分析塔藏断裂各段活动特征可见,西部以水平剪切运动为主,而东部走滑运动分量逐渐变弱,断面北倾、北盘上升导致的垂向分量逐渐变大。东昆仑断裂带及塔藏断裂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向东规则减小,并转化为横向逆冲作用和高原隆升,符合"叠瓦状逆冲转换—有限挤出模型"的特征。
胡朝忠任金卫杨攀新熊仁伟陈长云付俊东
关键词:东昆仑断裂带滑动速率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6.4级地震的发震机制探讨被引量:66
2016年
2016年0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6.4级地震,地震现场考察的震害分布椭圆长轴走向120°N—140°E.震后0.8m高分遥感影像与震前高分影像的对比解译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导致大于23处较集中的崩塌滑坡,它们的空间分布表现出震中北侧多于南侧,分布点总体形态呈NNW向延展的平面特征.区域断裂几何展布和活动性质的高分遥感解译和野外考察研究表明,冷龙岭断裂水平运动分量占绝对优势,如果本次地震发生在该断裂上,不应为纯逆冲性质.震中区域活动断裂的精细研究发现在冷龙岭北侧发育一条走向约为140°的活动断裂,该断裂在高分影像上地表为北倾,该断裂与多家机构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非常相近.本次地震的余震分布总体长轴方向与冷龙岭断裂相差约20°,而与最新发现的冷龙岭北侧断裂走向相近.综合以上多方面资料,认为冷龙岭北侧断裂极有可能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综合余震分布在深部的展布特征,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发震断裂在地表的几何展布特征和活动性质,再结合震区附近大地电磁测深等地球物理资料,建立了发震机制模型,认为本次地震是2008年于田7.4级地震、2014年于田7.3级地震后,青藏高原块体向北东方向推挤生长过程中发生的一次地震事件.
胡朝忠杨攀新李智敏黄帅堂赵妍陈丹熊仁伟陈庆宇
关键词:发震断裂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地震灾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