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ZH070)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侯姝慧侯丽媛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主题

  • 2篇故事
  • 1篇新型社会
  • 1篇意识形态
  • 1篇语体
  • 1篇社会主义
  • 1篇社会主义国家
  • 1篇社会主义教育...
  • 1篇主体文化
  • 1篇主义
  • 1篇文化
  • 1篇文体
  • 1篇民间性
  • 1篇教育运动
  • 1篇故事家
  • 1篇故事员

机构

  • 2篇山西大学

作者

  • 2篇侯姝慧
  • 1篇侯丽媛

传媒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1960年代新故事创作机制与文体的民间性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1949年后,人民群众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体力量,群众文化成为新型社会亟待建设的主体文化。1958年,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群众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建构新型社会的主体文化。运动前后涌现出了"新民歌"、"新故事"等新型文艺形式。此后,新故事伴随新型社会发展、改革、繁荣至今。
侯姝慧
关键词:故事民间性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体主体文化
新型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与中国新故事家研究--以1950-1980年代中期产生的第一批新故事家为例被引量:3
2014年
新故事家的出现与新型社会国家的意识形态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1958年,为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各级党委在基层群众中选拔和培养出了中国的第一批故事员。在运动中,部分故事员逐渐走上了讲、写相结合创作故事的新路子。他们从60年代开始与故事刊物长期合作,80年代中期,以故事刊物为主要阵地,孕育培养出了兼有卓越的讲、写能力的第一批新故事家。他们的讲演创作活动不仅对新型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在基层群众中的传播起到了枢纽作用,而且通过刊物向社会部分地表达了群众的所急所想,使两个层面的思想得到交流、沟通,促进了新中国社会意识的生成与建构。同时,新故事家着力于"口头一书面"结合型文体的建设,在沟通传统口承叙事文学、说唱文学和中西叙事文学的基础上,促进了民族性语体文学的形成。
侯姝慧侯丽媛
关键词:故事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