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04215003-1)
-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2
- 相关作者:张朝东闫荣罗小光冯娟罗晓光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影响神经干细胞突触形成的神经营养机制探讨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神经营养素家族蛋白[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素-3(NT-3)]是否参与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ACM)影响神经干细胞(NSC)突触形成的过程。方法实验分两步,(1)PC12细胞分别经10μg/ml Aβ1-40诱导不同时间点(0、4、6、12、24h)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时间点PC12细胞凋亡率,另一部分别与星形胶质细胞共育2d,将收集的ACM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应用EHSA法检测ACM中的BDNF、NGF、NT4蛋白含量。(2)将另一部分ACM以1:3比例同DMEM/F12培养基混合,分别对胚胎大鼠皮质神经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透射电镜观察成熟突触结构数目。结果在Aβ1-40作用6h时间点,PC12细胞凋亡率达高峰(P〈0.05);星形胶质细胞与Aβ1-40诱导6h后的PC12细胞共育2d后,收集到ACM中的BDNF蛋白总量(A值=1.53±0.25)明显增高(P〈0.05),并且收集到的ACM诱导神经干细胞突触素(A值=33.39±2.71)、GAP-43(A值=49.18±6.45)表达明显升高、成熟突触结构数目(4.70±0.52个/视野)明显增多,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形胶质细胞与Aβ1-40诱导凋亡的PC12细胞共育后,ACM提高了神经干细胞突触形成,ACM中BDNF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 闫荣罗罗晓光毕国荣冯娟张朝东
-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突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淀粉样β蛋白1~40对胚胎大鼠皮质神经前体细胞毒性损伤的c-Jun氨基端激酶信号转导的影响(英文)
- 2006年
- 背景:淀粉样β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病致病关键因素之一。近来的研究证明在成人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能不断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终身神经修复的神经干细胞。但是在阿尔茨海默病脑内却未见到这些神经前体细胞的起到有效作用,其机制尚未清楚。淀粉样β蛋白1~40是否通过c-Jun氨基端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对胚胎大鼠皮质神经前体细胞造成神经毒性损害尚不清楚。目的:体外实验淀粉样β蛋白1~40对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毒性作用中c-Jun氨基端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的可能作用机制,探讨c-Jun氨基端激酶抑制剂SP600125对淀粉样β蛋白1~40致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神经毒性作用的保护作用。设计:以细胞为观察对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5-05/10在中国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10只孕14dWistar大鼠,取其胚胎以备实验。方法:取Wistar大鼠胚胎脑皮质组织神经前体细胞,体外培养、传代、鉴定。将生长状态良好的胚胎大鼠皮质神经前体细胞随机分为4组:淀粉样β蛋白1~40组(每孔加入10nmol/Lβ淀粉样蛋白1~40);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每孔先加入10μmol/LSP600125培养30min后再加入10nmol/L淀粉样β蛋白1~40);SP600125组(每孔加入10μmol/LSP600125培养);生理盐水组(每孔加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组分别培养0,2,4,6,12,24h,每个时间点设8个孔。采用α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细胞生存率。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法检测c-Jun氨基端激酶,p-c-Jun氨基端激酶,c-Jun,p-c-Jun表达。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Wistar大鼠胚胎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细胞生存率。②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细胞凋亡率。③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c-Jun氨基端激酶,p-c-Jun氨基端激酶,c-Jun,p-c-Jun表达结果。结果:①淀粉样β蛋白1~40�
- 闫荣罗小光张朝东
- 关键词:淀粉样Β蛋白胚胎
- 星形胶质细胞与Aβ1-40诱导凋亡的PC12细胞共育条件培养液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机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将星形胶质细胞与β-淀粉样蛋白(Aβ1-40)诱导凋亡的PC12细胞共育,观察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ACM)对胚胎大鼠皮层神经干细胞(NSCs)体外定向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影响及机制,探讨神经营养素家族蛋白[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素-3(NT-3)]是否参与此过程。方法PC12细胞分别经10μg/mL Aβ1-40诱导不同时间(0、4、6、12、24h)后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时间点PC12细胞凋亡率;第二部分分别与星形胶质细胞共育2d,将收集的ACM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应用ELISA法检测ACM中BDNF、NGF、NT-3蛋白含量,另一部分以1:3比例同DMEM/F12培养基混合,对NSCs进行体外诱导分化,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NSE免疫荧光技术鉴定和计数神经元分化比例。结果在Aβ1-40作用6h时间点,PC12细胞凋亡率达高峰,与其共育的ACM中BDNF蛋白总量明显增高,诱导的NSCs神经元分化比例明显升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形胶质细胞与Aβ1-40诱导凋亡的PC12细胞共育后,ACM提高了NSCs向神经元的分化比例,ACM中BDNF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 闫荣罗晓光毕国荣冯娟张朝东
-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细胞分化
- Aβ_(1-40)诱导PC12细胞神经突触改变的ERK信号转导机制的初步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ERK信号转导通路在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诱导神经突触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星形胶质细胞诱导PC12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然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Aβ1-40组,分别作用不同时间段。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突触数目,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突触超微结构,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突触素、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Western blot检测ERK蛋白表达。结果Aβ1-40作用PC12细胞4h时,突触囊泡数目明显减少,突触间隙模糊,突触数目明显减少,突触素和GAP-43表达也明显减少,磷酸化ERK(p-ERK)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β1-40可以诱导PC12细胞神经突触毒性损伤,而且ERK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受到抑制,因而推测Aβ1-40诱导PC12细胞神经突触毒性损伤机制与ERK信号转导通路活化受到抑制有关,这可能是AD早期神经突触损伤机制之一。
- 闫荣罗小光张朝东
- 关键词:ERK信号转导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