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1713)
- 作品数:17 被引量:245H指数:9
- 相关作者:满秀玲蔡体久盛后财武秀娟李华更多>>
-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黑龙江省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小兴安岭林区云冷杉林生长状况与土壤性质被引量:3
- 2009年
- 通过对小兴安岭林区云冷杉林的对比分析,探索云冷杉林演替特征及土壤变化趋势,以达到对云冷杉林的合理经营与定期监测的目的。结果表明:云冷杉林地上层土壤密度均小于下层土壤密度,土壤孔隙度、土壤水分含量均是上层大于下层。死亡云冷杉林土壤密度与生长良好的云冷杉林相比呈下降趋势,由0.75 g.cm-3降至0.49 g.cm-3;土壤孔隙度呈增加趋势,由70.73%增至80.77%;有机质、水解N呈上升趋势,速效钾、速效磷质量分数则呈下降趋势。生长良好的云冷杉林各种水分常数均低于严重死亡的云冷杉林,且达差异显著水平(p<0.05)。结果揭示出云冷杉生长状况变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和云冷杉对土壤性质变化的反应。
- 李文影满秀玲
- 关键词:云冷杉林土壤性质
- 不同林龄白桦次生林土壤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被引量:41
- 2009年
- 以小兴安岭地区4个林龄的白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特性、土壤贮水性能、凋落物持水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桦次生林凋落物的蓄积量、最大持水量均以38 a为最大,70 a相对较低,凋落物蓄积量与最大持水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随林龄变化呈波动性变化,38 a白桦次生林0-30 cm土层非毛管孔隙最大,有利于降水的下渗,而25 a白桦次生林0-30 cm土层非毛管孔隙最小,不利于水分下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大小排序为70 a(3 628.445 t/hm^2)〉56 a(3 524.015 t/hm^2)〉25 a(3 433.626 t/hm^2)〉38 a(3 275.820 t/hm^2)。
- 李文影满秀玲张阳武
- 关键词:土壤孔隙度土壤通透性水源涵养
- 不同林龄白桦次生林降雨水化学特征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通过对不同林龄白桦次生林林外降雨、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枯透水中的Cl-,NO3--N,Na+,K+,Ca2+,Mg2+等进行测定,以研究4个林龄之间降水化学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林外降雨中Ca2+的含量最高,Na+含量最低,养分元素平均含量(以mg/L计)排列顺序为:Ca2+>Cl->K+>NO3--N>Mg2+>Na+,各元素在林外降雨中的季节变化较大,变化幅度最小的是Cl-;穿透雨中NO3--N,Ca2+含量在25 a白桦次生林中最低,Cl-,Mg2+含量在38 a中最低,而Na+,K+含量在56 a中最低;树干茎流中Cl-,NO3--N,K+含量在38 a白桦次生林中最低,而Na+,Ca2+,Mg2+含量在56 a中最低;枯透水中Cl-,NO3--N,Na+,K+含量在25 a白桦次生林中最低,Mg2+含量在38 a中最低,而Ca2+含量在56 a中最低。
- 李文影满秀玲张阳武
- 关键词:不同林龄穿透雨树干茎流水化学
- 小兴安岭草本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氮和磷分布特征被引量:30
- 2010年
- 对小兴安岭草本泥炭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氮和磷含量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漂筏苔草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有机碳平均含量为438.40g/kg,平均碳密度为88.99kg/m3,碳储量为35.40kt/km2,且10~20cm碳含量高于其他土层。修氏苔草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平均碳含量为98.74g/kg,碳密度为56.27kg/m3,碳储量为20.03kt/km2。2类湿地土壤全氮、水解氮和速效磷垂直变化均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漂筏苔草湿地土壤全氮、水解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高于修氏苔草湿地,分别是修氏苔草湿地的271%、548%、132%和216%。漂筏苔草湿地40cm土层氮、磷储量分别是修氏苔草湿地的4.40和1.33倍。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水解氮、全磷和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有机碳、氮、磷均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 满秀玲刘斌李奕
-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 白桦次生林4个林龄0~30cm土层水源涵养功能比较被引量:8
- 2014年
- 以小兴安岭地区白桦次生林4个林龄为研究对象,对其凋落物持水量、土壤贮水性能、土壤特性等进行研究.试验表明:4个林龄凋落物的蓄积量和最大持水量是70 a为最低,40 a为最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在各林龄间变化呈波动性,30 a白桦次生林0~30 cm土层非毛管孔隙最小,不利于水分下渗,40 a白桦次生林0~ 30 cm土层非毛管孔隙最大,有利于降水的下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大小排序为40 a(3 276.820 t·hm-2)<30 a(3 434.626 t·hm-2)<50 a(3 525.015 t·hm-2)<70 a(3 629.445 t·hm-2).
- 单洪伟李文影
- 关键词:土壤孔隙度土壤渗透性水源涵养
- 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估测森林郁闭度被引量:44
- 2008年
- 以遥感数据与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为基础,探讨了用Bootstrap方法筛选最优郁闭度估测变量,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立模型估测森林郁闭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无论是用所有变量构造的模型还是用所选最优变量构造的模型,郁闭度估测的相对偏差在5%左右.筛选出的最优变量与其他地区的研究结论差异很大,说明除了筛选方法,地带性植被和地形地貌的不同也会造成估测郁闭度最优变量的差异.
- 杜晓明蔡体久琚存勇
- 关键词:地形因子偏最小二乘回归BOOTSTRAP方法
-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红松林和人工落叶松林降雨的水化学特征被引量:15
- 2008年
- 对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红松林和人工落叶松林2种森林类型的林外降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的无机态N、TN、TP、K+、Ca2+、Na+、Mg2+等养分元素进行测定,研究2种森林类型的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林外降雨中Ca2+含量最高,TP含量最低,无机态N以NH4+-N为主,养分元素平均含量(以mg/L计)排列顺序为Ca2+>TN>K+>Na+>Mg2+>TP,各养分元素在林外降雨中的季节变化较大,变化幅度最小的是Ca2+;降雨经过林冠层后,穿透雨的水化学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自7月开始,K+、Mg2+含量增加,Ca2+在7月减少,8、9月增加,无机N含量降低,TP在原始红松林穿透雨中增加,在人工落叶松林中则减少;2种森林类型的树干茎流中,养分元素的含量存在明显的不同,但总体变化趋势一致,K+、Ca2+、Mg2+的含量均大于穿透雨中的含量,自7月开始,TP、K+、Ca2+、Mg2+含量均高于林外降雨中的含量,且在人工落叶松林中增加量要比在原始红松林中的高,无机态N均低于林外降雨中的含量。研究结果可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本底资料。
- 武秀娟蔡体久李华盛后财
- 关键词:原始红松林人工落叶松林穿透雨树干茎流水化学特征
- 人工落叶松林降雨截留再分配及其水化学特征被引量:20
- 2009年
- 以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人工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林冠截留再分配和水化学特征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一个生长季内(4-9月),人工落叶松林林冠总截留量为109.19 mm,占同期降雨量21.71%,穿透雨量为393.39 mm,占同期降雨量的78.20%;树干茎流量为0.47 mm,占同期降雨量的0.093%;(2)按照各养分元素月平均浓度排序,林外雨为:Ca>K>Mg>Si>Mn>Na>Fe,穿透雨为:Ca>K>Si>Na>Mg>Fe>Mn,树干茎流为:Ca>Na>Mg>Si>K>Mn>Fe,且不同样品按照养分元素浓度稳定度排序为:树干茎流>穿透雨>林外雨;(3)人工落叶松林养分元素净输入排序为:K>Mg>Mn>Na>Fe>Ca>Si,净输入量依次为22.339,2.920,0.856,-0.216,-0.260,-1.280,-2.478 kg/hm2,其中,穿透雨占人工落叶松林(穿透雨+树干茎流)元素输入量的98.23%,树干茎流占1.77%。
- 盛后财蔡体久朱道光石福臣
- 关键词:人工落叶松林林冠截留穿透雨树干茎流养分输入
- 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土壤酶活性的异质性被引量:14
- 2010年
- 利用传统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小兴安岭谷地不同死亡程度云冷杉林表层土壤(0~20cm)酶活性空间异质性和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脲酶变异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符合线性模型,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理论模型符合指数模型或球状模型。②土壤酶活性各项指标的空间变异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指标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均属较强以上(空间结构比均在75%以上),土壤转化酶为中等(空间结构比均在25%以上),土壤脲酶在较弱到中等之间变化。③云冷杉林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的自相关范围最大(0.58~3.08 m),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分别为1.41~3.98 m和0.91~4.29 m,而土壤脲酶自相关范围最小(15.426~16.673 m)。④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空间格局明显,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土壤脲酶的分数维分别为1.930~1.990,1.910~1.986,1.923~1.997和1.936~1.970。
- 陈立明满秀玲
-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死亡率云冷杉林空间异质性
- 云冷杉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研究被引量:25
- 2009年
- 对不同生长状况云冷杉林土壤酶活性在不同土层进行比较,并对土壤酶与土壤养分及与林下植物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层的土壤酶活性对云冷杉林死亡程度响应不同,0-15 cm土壤酶活性变化最为显著,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酶活性减小,且对云冷杉的死亡响应程度减弱;5种土壤酶活性对云冷杉死亡程度响应表现不一,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死亡程度的加大对云冷杉死亡率响应较最大,而转化酶、磷酸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随云冷杉死亡程度的增加下降较小;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对云冷杉林死亡程度的响应较大,对照样地有机质含量与重度及极重度死亡样地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5种酶活性均与有机质、速效K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云冷杉林死亡率增加,其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亦呈增加趋势,随着云冷杉林死亡程度的增加林下灌木层多样性增加,而林下草本层的多样性先增加后减少;林下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与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最强,其次是过氧化氢酶。
- 陈立明满秀玲
- 关键词:云冷杉林死亡率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植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