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BE2011327-2)
-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3
- 相关作者:赵巧玲夏定国裘智勇沈兴家唐顺明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江苏科技大学新乡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强健优质家蚕新品种丝雨二号的育成被引量:3
- 2018年
- 为适应高效省力化蚕业生产发展需求,培育健康体质和优良茧丝质均衡的家蚕新品种,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进行亲本筛选、性状选择及杂交组配,通过实验室比较鉴定和农村比较鉴定同时进行的培育模式,培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家蚕新品种丝雨二号。其体质强健、发育整齐、丝质较优、稳产性好、繁育性能好。该品种的全国秋蚕期实验室共同鉴定成绩为:四龄起蚕虫蛹率92.44%,万蚕产茧量18.38kg,洁净95.49分,解舒率79.26%,鲜毛茧出丝率18.69%,茧层率23.68%,茧丝长1230m;秋蚕期生产鉴定成绩中的每盒种产茧量38.67kg;其原种公斤茧制种量在4.2张以上。丝雨二号于2015年9月2日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秋季饲养。
- 赵巧玲赵巧玲裘智勇楼黎静裘智勇钱文春刘震玲
- 关键词:家蚕强健
-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早期家蚕幼虫血淋巴蛋白质表达谱的动态变化(英文)被引量:2
- 2012年
- 利用双向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早期的家蚕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表达谱进行研究,分析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显示,在感染BmNPV 24 h内,家蚕幼虫血淋巴中有16种蛋白质的表达发生了明显变化。进一步对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鉴定,包括了抗凝乳蛋白酶、β-1,3糖苷识别蛋白、丝氨酸蛋白酶样蛋白、抗胰蛋白酶、Sp185/333和转铁蛋白等。这些蛋白质可能在家蚕与BmNPV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 崔颖俊郭伟赵巧玲沈兴家唐顺明郭锡杰
- 关键词:家蚕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血淋巴双向电泳
- 家蚕脂肪酶基因Bmlipase-1在不同BmNPV抗性水平家蚕品种间的表达差异被引量:8
- 2012年
- 家蚕脂肪酶Bmlipase-1在家蚕中肠组织特异性表达,具有抵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的活性。以对BmNPV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6个家蚕品种为材料,利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Bmlipase-1基因在不同家蚕品种5龄期健康幼虫中肠组织的表达水平及感染BmNPV后的5龄期幼虫中肠组织中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探究该基因表达水平与家蚕对BmNPV的抗性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家蚕品种间Bmlipase-1的表达水平差异显著,抗性较强的品种,其表达水平较高,6个供试品种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的Bmlipase-1表达水平依次为NIL.LVR>P50>CVDAR18>nsd.NIL>892>306,抗性较强品种NIL.LVR 5龄期的平均表达量约为抗性较弱品种306的8.2倍;BmNPV能够诱导Bmlipase-1的表达,但不同品种间该基因的诱导表达差异显著,仍表现为抗性较强的品种该基因的诱导表达水平较高,NIL.LVR经BmNPV感染诱导后Bmlipase-1在5龄期的平均表达量约为抗性较弱品种306平均诱导表达水平的12.4倍。推测Bmlipase-1的表达水平与蚕体自身对BmNPV的抗性水平有一定的关联性。
- 张婷婷夏定国赵巧玲裘智勇唐顺明沈兴家
- 关键词: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 家蚕新品种丝雨二号在如皋市农村饲养调查被引量:1
- 2013年
- 丝雨二号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家蚕新品种,2012年春季及中秋季以当家蚕品种苏豪×钟晔为对照,在如皋市农村进行了饲养调查,结果表明:新品种效益综合评价好于对照种,平均盒种产茧量高2.65 kg,盒种产值高76.5元,50 kg桑产茧量高0.27 kg。丝雨二号抗病力较强,春蚕期和中秋蚕期的死笼率分别比对照种低0.83个百分点、3.94个百分点;春蚕期和中秋蚕期的虫蛹率分别比对照种高1.83个百分点、2.50个百分点。丝雨二号的茧丝长、解舒丝长、茧丝量、万米吊糙等指标比对照种有着明显的优势,是1对适合在如皋市农村饲养的优良蚕品种。
- 周慧勤佘柳涛赵巧玲
- 关键词:家蚕新品种农村饲养养蚕成绩丝质成绩
- 家蚕两种新的类鹑斑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SSR标记定位被引量:3
- 2014年
- 在家蚕品种选育过程中发现了两种斑纹突变体,与普通斑相比,其幼虫眼状纹不明显,而半月纹和星状纹正常,其间有点和线构成鹑状斑纹,第6、7腹节背面布有纵向波纹状斑纹,整体斑纹与鹑斑(quail,q)极其相似,暂且命名为类鹑斑(quail-like,q-l)。其中一种突变体稚蚕期体色呈褐色,蚕体发育正常,蚕茧大小一致,茧型正常,称为褐色类鹑斑(brown quail-like,q-lb);另一种突变体幼虫体色为浅粉紫色,幼虫食桑量少,发育缓慢,体质较弱,体型较小,茧型偏小,称为紫色类鹑斑(purple quail-like,q-lp)。遗传分析表明,两个类鹑斑基因均为隐性基因;褐色类鹑斑(q-lb)与紫色类鹑斑(q-lp)为等位基因,紫色类鹑斑(q-lp)对褐色类鹑斑(q-lb)为隐性。经与形态标记P3(2)、p(2)、Ze(3)、L(4)、re(5)、E(6)、q(7)、I-a(9)、ms(12)、ch(13)、oa(14)、cts(16)、mln(18)、msn(19)、rb(21)、so(26)测验和SSR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新发现的两种类鹑斑不同于鹑斑(q),其基因座位于第8连锁群。
- 赵巧玲王文波陈安利裘智勇夏定国钱荷英沈兴家
- 关键词:家蚕突变体等位基因SSR分子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