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90233)

作品数:42 被引量:709H指数:16
相关作者:金显仕张波戴芳群李忠义庄志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19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4篇群落
  • 14篇长江口
  • 6篇群落结构
  • 6篇海域
  • 5篇食物竞争
  • 5篇水域
  • 5篇秋季
  • 5篇邻近海域
  • 5篇近海
  • 5篇近海域
  • 5篇浮游
  • 4篇鱼类
  • 4篇摄食
  • 4篇生态系统
  • 4篇南黄海
  • 4篇黄海中南部
  • 3篇大型底栖动物
  • 3篇底栖动物
  • 3篇生物多样性
  • 3篇生物群落

机构

  • 27篇中国水产科学...
  • 9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水利部中国科...
  • 3篇厦门大学
  • 3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集美大学
  • 1篇浙江省海洋水...

作者

  • 20篇金显仕
  • 8篇张波
  • 8篇戴芳群
  • 7篇李忠义
  • 6篇庄志猛
  • 4篇左涛
  • 4篇郭学武
  • 4篇李显森
  • 4篇唐启升
  • 3篇王俊
  • 3篇线薇微
  • 3篇林群
  • 3篇郭旭鹏
  • 3篇刘勇
  • 3篇线薇薇
  • 3篇苏永全
  • 2篇胡菊香
  • 2篇吴生桂
  • 2篇常剑波
  • 2篇郑金秀

传媒

  • 8篇水生态学杂志
  • 5篇生态学报
  • 4篇水产学报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Curren...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海洋水产研究
  • 2篇Chines...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水产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Journa...
  • 1篇杭州师范学院...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年份

  • 2篇2011
  • 3篇2010
  • 19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海南部银鲳的生殖力及其变化被引量:10
2005年
根据2004年5~6月在黄海南部的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及相关历史资料,分析了在经过近30年的高强度捕捞下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生殖力及其与叉长、纯重等生物学参数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银鲳的个体绝对生殖力为47 665±3 989粒;与20世纪70年代历史资料相比,同海区相同大小银鲳的个体绝对生殖力变化不显著,但相同叉长银鲳的相对生殖力FL显著增大,相同纯重银鲳的相对生殖力Fw显著减小;黄海冷水区银鲳的生殖力显著大于长江口区相同叉长银鲳的生殖力.由于银鲳属于中上层鱼类,且分布较分散,集群性较差,受捕捞压力相对较小,但在长期捕捞压力及外部环境变化下,银鲳性成熟提前、生长状况变好.
曾玲金显仕李富国
关键词:银鲳生殖力
黄海中南部浮游动物春季和秋季生化成分及能值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利用2006年秋季和2007年春季在黄海中南部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不同粒径浮游动物的能值、脂肪含量及C∶N比值及其随不同海区和季节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粒径浮游动物的能值、脂肪含量与C∶N比值无显著差异;仅黄海中部的浮游动物脂肪(P<0.05)和能值含量(P<0.01)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季的平均能值和脂肪含量高于秋季;脂肪含量无明显的地理差异,能值含量和C∶N比值有显著的地理差异。统计分析表明,脂肪含量与C∶N比值(春季P<0.01),能值与C∶N比值(秋季P<0.01,春季P<0.01),水分含量与能值(秋季P<0.01,春季P<0.01)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聂丹丹张波金显仕
关键词:黄海中南部浮游动物能值脂肪含量
长江口及南黄海水域春季生物摄食生态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根据长江口及毗邻南黄海水域多种生物的碳稳定同位素比值,计算其摄食生态类型,结果表明,一些生物的摄食生态类型计算结果存在时空与计算方法差异,其原因是生物的食性存在季度或年际上的时间变化,并会随栖息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发生改变;统一稳定同位素法与胃含物分析法计算生物摄食生态的判断类型后,2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24种共有生物有21种生物的判断结果一致,推断稳定同位素法计算生物摄食生态类型可行。
李忠义左涛戴芳群金显仕庄志猛
关键词:摄食生态稳定同位素长江口南黄海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南黄海两种鳀科鱼类食物竞争的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根据2005年4~5月在黄海海域进行的春季定点底拖网调查,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南黄海低营养层次鱼类中的代表性种类,鳀鱼(Engraulis ja ponicus)和赤鼻稜鳀(Thrissa kammalensis)摄食的食物组成、相似指数及二者对食物竞争的激烈程度.结果显示:1)〉900μm浮游动物、500~900μm浮游动物和仔稚鱼3种饵料为南黄海鳀鱼和赤鼻稜鳗的主要摄食对象;2)二者所摄食的食物组成高度相似,相似指数为65.97%;3)在81~100mm叉长组内的食物平均重叠系数为97.95%,101~105mm内为77.96%,116~120mm内为7.28%,表明南黄海鳀鱼与赤鼻稜鳀在一定环境下对食物可能存在激烈的竞争.
郭旭鹏李忠义金显仕戴芳群
关键词:食物组成食物重叠南黄海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域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80
2005年
稳定同位素作为一种天然的示踪物,应用十分广泛,其在水域生态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生物同位素组成总是与其食物同位素组成相一致,能随食物的改变而相应地发生改变,是生物生存状况的理想指示物,为水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与功能、物质流与能量流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综评稳定同位素技术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对其应用于水域生态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进展进行了总结。该方法的应用以水域中生产者同位素组成差异为前提,主要涉及确定食物来源、食物的贡献比例、营养级的确定、食物网结构的构建及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洄游及迁移路线等方面,这些研究对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与外界环境对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我国此类研究的前景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李忠义金显仕庄志猛唐启升苏永全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食物网食性栖息地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50
2009年
根据2006年6月、8月和10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物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调查中共捕获渔业生物207种,主要是以暖温性和暖水性的种类为主,冷温性种类细纹狮子鱼和黄鮟鱇等也出现在调查中并成为优势种。渔业生物的多样性有所升高,种类的更替加快,部分洄游种类已成为历史记录。经济价值低、个体小、年龄结构简单和营养层次低的类群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占据优势地位。调查捕获渔业生物的种类数明显高于20世纪80年代相应月份的种类数,但是渔业生物的渔获率和个体数仅占80年代调查的8%左右。渔获率比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域的北部、中部及河口区域,但是渔业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分布与之相反,因此在具有相对均质高多样性的群落结构条件下很难维持高渔获率。
金显仕单秀娟郭学武李显森
关键词:长江口渔业生物群落结构
秋季黄海中南部鱼类群落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被引量:12
2007年
研究鱼类与饵料生物之间食物定量关系进而为多鱼种资源评估提供依据,2000~2002年秋季(10~11月)在黄海中南部海域进行了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Eggers模型,计算了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黄鲼鲸(Lophius litulon)、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等23种鱼类在秋季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结果表明:黄海中南部23种鱼类在秋季对饵料生物的总摄食量约为309万t,其中,鲲鱼(Engraulis japonicus)的摄食量最高(在250万t以上),占总摄食量的80.9%。中上层和底层鱼类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分别为262万t和47万t左右,占总摄食量的84.7%和15.3%,鳇鱼和细纹狮子鱼分别是中上层和底层鱼类中最主要的捕食者。磷虾类是中上层鱼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次是桡足类、端足类和毛颚类;虾类和鱼类是底层鱼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次是磷虾类。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细长脚虫戎(Themisto gracilipe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和鲲鱼同时是黄海中南部被摄食量最高的5种饵料生物,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之和约为233万t,占总摄食量的75.5%。
薛莹金显仕赵宪勇梁振林李显森
关键词:摄食量黄海中南部鱼类饵料生物
秋季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时空结构被引量:10
2011年
根据1998—2009年11月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7个航次的调查资料,探讨了秋季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7个秋季航次共捕获鱼类浮游生物969个(尾),隶属于10目19科33种,以鲈形目种类最多(7科9种)。秋季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以沿岸型种类最多(12种),其次是半咸水(10种)和近海种类(9种),淡水种类最少(4种)。秋季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优势种年度间演替显著,对鱼类浮游生物群落丰度贡献最大的种类包括:半咸水型的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前颌间银鱼(Salanx prognathus)、沿岸型的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nii)、近海型的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2004年以后,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种类数量、丰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2004之前的调查航次。ANOSIM分析显示,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年度间差异显著,且2007和2009年与其他年度不相似性最高。可以看出,秋季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呈年度变异状态,2004年后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异最大,多样性呈增加趋势。
丁月旻线薇微
关键词:长江口生物多样性
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黄海中南部鳀鱼食性的研究被引量:34
2007年
根据2005年4~5月在黄海和长江口海域进行的春季底拖网调查,应用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了黄海中南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及其可能摄食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结果表明:(1)黄海中南部鳀鱼的食物组成为不同粒径的浮游动物、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仔稚鱼,其中以粒径为500~900μm的浮游动物为主,贡献比例占61%~84%;仔稚鱼贡献比例占16%~21%,较传统胃含物方法分析的结果小;(2)黄海中部海域鳀鱼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平均值较南部海域高,原因可能与各海域的能量来源不同或存在微食物环有关,也可能与不同海域鳀鱼的能量转换途径不一样,即与食物链长短不一有关.
郭旭鹏李忠义金显仕戴芳群
关键词:食性黄海中南部
两种岩礁鱼类的食物竞争实验被引量:10
2009年
利用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日本鼓虾(Alpheus jaonicus)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3种饵料生物,设置了8种饵料组合方式,包括不同种类的饵料生物以及不同投喂量。在室内对混养的2种岩礁鱼类—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进行食物竞争实验。根据摄食量、胃含物中饵料的出现频率和质量分数比等参数,研究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对3种饵料的选择性、竞争能力以及对不同饵料组合方式的响应。结果显示,许氏平鲉最大日摄食量(以湿重计)为(142.5±26.4)g·kg-1·d-1,大泷六线鱼最大日摄食量为(104.8±1.7)g·kg-1·d-1,二者对3种饵料的选择性从高到低均依次为玉筋鱼、日本鼓虾、细螯虾。许氏平鲉竞争能力强于大泷六线鱼,表现为对喜食饵料摄食量较大,喜食饵料在胃含物中的出现频率与质量分数比均较高。研究结果表明,饵料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均显著影响这2种岩礁鱼类的食物竞争。
童玉和郭学武
关键词:许氏平鲉大泷六线鱼食物竞争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