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学卫生科技联合攻关项目(2002-1009)
- 作品数:8 被引量:103H指数:6
- 相关作者:陆菊明卢艳慧潘长玉刘力生王淑玉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西安东风仪表厂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医学卫生科技联合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新的空腹血糖受损切点对中老年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研究价值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应用中老年糖尿病前期人群资料评估空腹血糖受损切点下调的有效性。方法分析2004年6月北京地区中老年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行75g OGTT试验诊断为NGT、IGR者人群病例资料,按照2003年ADA诊断标准定义糖代谢状态NGT、IFG1、IFG2、IGT、IFG/IGT,评估IFG切点下调对IGR各组分构成的影响,分析采用新切点划分的IGR各组分合并代谢异常及其他疾病的情况。结果按照1999年WHO和2003年ADA诊断标准不同糖代谢状态构成比分别为NGT组72.2%vs 64.4%、IFG组1.9%vs 9.7%、IGT组23.0%vs 17.3%、IFG/IGT组3.0%vs 8.6%。与NGT组相比,IFG1组合并高血压(36.1%vs 30.9%,P<0.05)、血脂紊乱(46.2%vs 38.2%,P<0.05)、微量白蛋白尿(13.3%vs 6.1%,P<0.05)、心血管疾病(9.6%vs 6.0%,P<0.05)比例均显著高于NGT组。结论与1999年WHO标准相比,采用2003年ADA标准扩大了IFG和IFG/IGT人群比例,5.6≤FPG<6.1mmo1/L人群合并代谢紊乱及其他疾病比例较正常糖代谢人群已显著提高,从疾病早期防控角度,下调IFG切点有其合理性。
- 李妍妍陆菊明王淑玉卢艳慧刘力生田慧潘长玉
- 关键词:血糖指数糖尿病前期中老年人
- 微量白蛋白尿对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 对2181名中老年人在现况调查基础上进行为期4年的随访,以期对微量白蛋白尿预测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全因死亡风险方面提供流行病学证据.方法 选取2004年6月北京中老年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记录该人群中截至2008年5月的4年期间因各种原因死亡的受检者资料.将基线人群按照尿白蛋白/肌酐(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U组)、微量白蛋白尿组(MIAU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MAAU组),比较死亡组与生存组基线时临床特征及代谢指标,在随访研究中引入Cox回归模型,调整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及血脂紊乱等潜在危险因素,研究不同ACR水平与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全因死亡的关系,计算归因危险度百分比.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方差分析,组间率的比较用X2检验.结果 4年期间共有77例死亡,全因死亡率为8.7/1000人年,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和恶性肿瘤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74%.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合并MIAU、MAAU及糖尿病的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分别为18.2%vs 8.7%,9.1%vs 1.6%,50.6%vs 25.8%,P<0.01).NAU、MIAU和MAAU人群全因死亡率分别为6.8‰、20.6‰和58.8‰.在NAU人群中,恶性肿瘤是该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其次是心血管疾病.而在MIAU人群和MAAU人群中,心血管疾病为该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校正年龄、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后,与NAU组相比,MIAU组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了1.72倍,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01倍,MAAU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了3.87倍,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76倍.以NAU组为对照,经Cox回归调整年龄、血糖、血压、血脂紊乱后,分析不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组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全因死亡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18.32%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及11.96%的全因死亡见于ACR≥30 mg/g.结论恶性肿瘤是NAU人群的�
- 李妍妍陆菊明王淑玉卢艳慧宋瑛刘力生田慧潘长玉
- 关键词:白蛋白尿死亡率
- 中老年人群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的性别差异研究被引量:10
- 2006年
- 尿自蛋白排出量是诊断糖尿病肾病最重要的指标,为了采取标本方便,采用次尿(即晨尿或随机一次尿)测定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来判断其排出量。2005年IDF全球指南和亚太地区IDF指南均提出男女之间有差别的ACR标准,分别为男性≥2.5mg/mmol(22mg/g),女性≥3.5mg/mmol(31mg/g)。我国人群ACR的性别特异性切点的研究目前尚无报道。我们比较了非糖尿病人群ACR测定的结果,为修改我国目前采用的2005年微量白蛋白尿(MAU)诊断标准ACR切点提供数据。
- 卢艳慧陆菊明王淑玉李春霖刘力生郑润平田慧王先令杨丽娟张育青潘长玉
- 关键词:尿白蛋白中老年人群肌酐比值性别差异非糖尿病人群微量白蛋白尿
- 糖调节受损人群健康教育一年后转为正常血糖者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7
- 2007年
- 用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分析健康教育1年后糖调节受损人群向正常血糖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糖调节异常的逆转与胰岛分泌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改善具有一致性;空腹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酯、腰围、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均是影响糖调节受损人群逆转为正常血糖的因素。
- 卢艳慧陆菊明王淑玉李春霖刘力生郑润平田慧王先令杨丽娟张育青潘长玉
- 关键词:糖调节受损病人教育转归
- 糖尿病前期人群综合强化干预两年后的转归及影响因素被引量:44
- 2009年
- 目的采用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标准分析综合强化干预2年后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转归及影响因素。方法将北京地区中老年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筛查出的连续2年均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综合强化治疗组(强化组)。对照组仅给予生活方式指导,强化组在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分别给予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并且建议根据病情选用降压及调脂药物,服用阿司匹林。随访2年,分析转归及影响因素。结果2年后综合强化干预组的血糖、血压、体重指数、甘油三酯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强化组无1例进展为糖尿病,而对照组共8例(9.3%)进展为糖尿病;强化组逆转为正常糖耐量(NGT)的比例稍高于对照组(29.5%vs22.1%,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腰围及收缩压的增加与糖尿病的发生呈独立正相关关系,而胰岛功能的改善与糖尿病的发生呈独立负相关关系。结论综合强化干预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糖尿病发生率,增加NGT的逆转率。腰围及收缩压的增加、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退是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 卢艳慧陆菊明王淑玉李春霖刘力生郑润平田慧王先令杨丽娟张育青潘长玉
- 关键词:糖调节受损糖尿病
- 糖尿病前期人群健康教育一年后转为正常血糖者第二年的自然转归
- 2008年
- 目的采用200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分析糖尿病前期人群健康教育1年后转为正常血糖(NGT)者第2年的自然转归及影响因素。方法北京地区中老年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筛查出的糖调节受损(IGR)者健康教育1年后逆转为NGT者169例第2年再次随访。结果基线时IGR人群1年后逆转为NGT的169例中第2年复查时90例(53.3%)仍维持NGT,77例(45.6%)又转为IGR,2例(1.2%)进展为糖尿病。IGR→NGT→NGT组第2年的胰岛素抵抗显著减轻,胰岛β细胞功能显著改善(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基线及1年后的空腹血糖(FPG)与IGR向NGT的转归及维持呈负相关,基线及1年后的胰岛β细胞功能与IGR向NGT的转归及维持呈正相关。IGR→NGT→NGT组第2年时腰围超标(46例)、血压升高(41例)、甘油三酯(TG)升高(23例)、≥2项代谢异常及代谢综合征(46例)的比例均显著低于IGR→NGT→NGT组(分别为53、52、34-68例,P〈0.05)。结论FPG、胰岛β细胞功能、TG等因素可以作为IGR逆转为NGT并维持NGT的预测指标。合并的代谢异常项目越少,改善越明显,对于IGR人群逆转为NGT并维持NGT越有益。
- 卢艳慧陆菊明王淑玉李春霖刘力生郑润平田慧王先令杨丽娟张育青潘长玉
- 关键词:糖尿病前期胰岛素抗药性糖调节受损胰岛Β细胞功能
- 探讨诊断微量白蛋白尿在非糖尿病人群的性别特异性切点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分析非糖尿病人群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的测定结果之间的性别差异,为中国制定诊断微量白蛋白尿的性别特异性标准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对北京石景山地区中老年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无糖尿病者行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同时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体检的1580例非糖尿病完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ACR的性别差异及原因。结果非糖尿病人群中,男性尿肌酐浓度显著高于女性(8.1vs5.5mmol/L,P<0.05);男性ACR显著低于女性(2.6vs3.1mg/g,P<0.05)。正常血糖(NGT)人群、糖调节受损(IGR)人群及合并后的非糖尿病人群中男性ACR的95%正常上限均为23mg/g,女性ACR的95%正常上限分别为27、32和28mg/g。结论过夜晨尿(次尿)测定ACR诊断不同性别微量白蛋白尿确实存在差异,不同性别应采用不同的诊断标准。
- 卢艳慧陆菊明王淑玉李春霖刘力生郑润平田慧王先令杨丽娟张育青潘长玉
- 关键词:白蛋白尿血糖性别因素
- 正常糖耐量、糖调节受损人群4年转归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9
- 2010年
- 目的探讨社区非糖尿病人群随访4年糖代谢转归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4年石景山社区的中老年人群1060例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正常糖耐量(NGT)组和糖调节受损(IGR)组。IGR组再分为3个亚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糖耐量异常(IGT)组和IFG+IGT组,其中IFG组又分为IFG1组(FBG5.6~6.0mmol/L)、IFG2组(FBG6.1~6.9mmol/L)。调查研究对象4年后糖代谢指标转归情况,比较组间临床特征、合并其他疾病情况,分析NGT、IGR人群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4年该非糖尿病人群T2DM累积发病率8%,其中NGT组、IFG1组、IFG2组、IGT组、IFG+IGT组4年T2DM累积发病率分别为4.7%、10.8%、20.0%、11.5%、20.9%。IFG2及IFG+IGT组的T2DM累积发病率均明显高于IFG1或IGT组(P<0.01)。IGR组合并高血压、血脂紊乱、微量白蛋白尿、心肌梗死的比例均高于NGT组(P<0.05);其中,IFG+IGT组合并肥胖、脑卒中、周围血管病的比例明显高于IFG、IGT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GT转归为IGR或T2DM的危险因素主要是FBG(OR=3.96,95%CI1.97~7.96,P=0.001)和餐后2h血糖(2hBG,OR=1.37,95%CI1.13~1.66,P=0.002)。IGR转归为T2DM的危险因素是FBG(OR=4.09,95%CI2.32~7.20,P=0.000)、2hBG(OR=1.42,95%CI1.21~1.68,P=0.000)、BMI(OR=1.16,95%CI1.08~1.34,P<0.05)。结论FBG的升高对非糖尿病人群的转归有重要意义;FBG下调至5.6mmol/L提高了对糖尿病的预测价值。
- 李妍妍陆菊明卢艳慧田慧潘长玉王淑玉刘力生郑润平马芳玲邹效漫
- 关键词:糖尿病糖调节受损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