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73156)
- 作品数:17 被引量:377H指数:12
- 相关作者:程名望潘烜史清华黄甜甜刘雅娟更多>>
-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罗格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来自中国的证据被引量:65
- 2015年
- 粮食安全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农村劳动力外流可能对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采用2001~2013年的面板数据,基于扩展的C-D生产函数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的粮食产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而对粮食主销区的粮食产量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充分考虑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的资源禀赋差异和区域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和粮食安全政策,将有利于保障中国的粮食供给安全。
- 程名望黄甜甜刘雅娟
-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外流粮食产量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
- 农民工大量占用城市公共资源了吗——基于上海市1446个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7
- 2012年
- 基于上海市1 446份农民工调查样本,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从公共交通、医疗卫生、子女教育以及文化娱乐等方面,对农民工占用城市公共资源情况做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确实占用了部分城市公共资源或公共服务,但这种占用是有限的,农民工并没有大量占有或公平享有城市的公共资源或公共服务。因此,完善制度设计,逐步实现农民工较公平、充分的享有城市公共资源,对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民工"候鸟式"迁移以及城镇化战略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 程名望史清华张帅
- 关键词:农民工公共资源公共服务民工荒社会制度
- 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对农村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被引量:58
- 2012年
-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利用2003-200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建立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个体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就样本个人特征而言,户主或家庭主要经营者、男性、文化程度较高、身体健康的农民从事农村非农就业的意愿更强,职业教育或培训对于农村非农就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是否农业户口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就样本家庭特征而言,家庭类型会影响农民在农村的非农就业倾向,同时,乡村干部户从事非农产业的倾向性更强,少数民族户和信教户从事非农产业的倾向性较弱,"是否国家干部职工户"、"是否党员户"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重视农民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差异,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非农就业是我国政府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
- 程名望潘烜
- 关键词:家庭特征农村非农就业PROBIT模型
-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基于粮食主销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2
- 2015年
- 粮食安全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环节。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否影响粮食安全,是当前需要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问题。该文基于扩展的C-D生产函数,以我国7个粮食主产区2001-2013年面板数据为例,实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主销区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主销区粮食产量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提高农业资本投资效率、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发展新型农业技术以及合理调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力度,有利于保证我国粮食主销区粮食供给的安全。
- 程名望黄甜甜刘雅娟
-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粮食产量粮食供给安全
- 城镇适应性、技能型收益、精神收益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于2291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基于城镇拉力视角,运用2007—2009年2291份调查问卷所建立的固定效应Probit模型及实证分析显示:城镇生活适应性、技能型收益和精神收益等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有显著影响,是促进或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而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作用,依赖于城镇务工收入水平、教育和年龄等交叉变量,且不同个性特征的农民工,在外出务工决策上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研究同时发现:2008年金融风暴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仅是一次短期波动,并没有改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机理和长期趋势。文章的最大局限在于,受问卷设计和数据可得性的影响,没有充分考虑户籍制度、子女教育及医疗保障制度等非经济因素。该研究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保持农村劳动力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转移,乃至对于农村劳动力从"候鸟式"转移到"生根式"迁移的本质性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 程名望史清华潘烜
- 关键词:非经济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
- 工资收入、消费支出与农民工城镇就业——基于上海市1446个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本文基于上海1446份农民工调查样本,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农民工城镇就业的工资收入和消费支出做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样本农民工月均收入低于当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月均收入,更低于当年上海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的月均收入;样本农民工月均消费占其月均收入总额的33.18%,恩格尔系数是46.49%,达到小康水平,但远高于当年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我国农民工总体需求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物质需求是其第一需求,精神需求还不强烈;不同个性特征的农村劳动力,在工资收入和消费支出上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完善制度设计,消除制度障碍,逐步提升农民工城镇就业的工资收入水平,是城镇企业和相关部门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 潘烜程名望史清华
- 关键词:农民工工资收入城镇就业
- 工作时间、业余生活与农民工城镇就业——基于上海市1446个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被引量:21
- 2012年
- 本文基于上海1446份农民工调查样本,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农民工在城就业的工作时间和业余生活做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平均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国家《劳动法》规定的标准,而业余生活比较单调。较多的工作时间和单调的业余生活表明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和就业环境并不乐观,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之一。完善制度设计、逐步改善农民工在城就业的生存状态和就业环境是城镇企业和相关部门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 程名望史清华潘烜
- 关键词:农民工工作时间业余生活城镇就业
- 互联网对经济增长溢出的门槛效应研究被引量:29
- 2018年
- 基于门槛回归模型,采用2008~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ICT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ICT发展和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正向关系,随着人力资本和创新水平提高,ICT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影响效果。因此,中国应该理性、科学地发展"互联网+"战略,优化信息化对经济增长溢出的门槛结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红利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 张家平程名望潘烜
- 关键词:互联网ICT经济增长门槛效应
- 农民工就业满意度与市民化关系的实证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本文基于上海1446份农民工调查数据所建立的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市民化和农民工就业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民工市民化与就业满意度显著相关,市民化程度越高就业满意度也就越高;户籍制度和农民工自身素质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变量;农民工对市民化既有一定诉求和向往,又存在一定的恐惧和鸿沟,其诉求不是表现在经济收入方面,更多地表现在基于政策因素的社会保障、权益平等、城市融入等方面。因此,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根本政策取向是消除政策不平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农民工平等享有基本权益。
- 潘烜程名望
-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满意度市民化
- 市场化、政治身份及其收入效应--来自中国农户的证据被引量:42
- 2016年
- 本文采用2003~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住户数据,以党员和干部身份作为衡量指标,运用双差法建立计量模型,研究了政治身份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政治身份户比非政治身份户的人均收入高19.38%,其中有5.84个百分点来自于政治身份的贡献(收入效应)。乡村干部户的收入效应最高(7.73%), 其次是国家干部户(6.05%),最弱的是党员户(3.94%)。政治身份对农户总体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为0.48%,并不是造成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政治身份的收入效应主要来源于国家职工工资,以及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支付收入等非劳动性收入。市场化水平的提升,仅仅改变了政治身份在各结构性收入上的收入效应,对总收入的收入效应没有显著影响。构建和培育更完善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规范和改革农村的政治治理结构和模式,抑制政治身份户、特别是乡村干部户的权力寻租及其收入效应,是中国乡村治理乃至农村稳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 程名望史清华Jin Yanhong盖庆恩
- 关键词:政治身份中国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