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73107)
- 作品数:28 被引量:368H指数:13
- 相关作者:张智光郑永贤陈岩杨加猛褚家佳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金陵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林业局林业软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森林食品生态化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以安徽省六安市3县区的191户林农为样本,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林农森林食品生态化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是否了解生态化生产经营扶持政策、是否参加技术培训、是否加入专业合作社及林农的森林生态功能认知和生态化生产认知状况等5个因素对林农生态行为决策具有显著影响。这表明,进一步促使林农实行生态化生产经营,提高林农生态认知、加大林农技术培训以及加强政策帮扶尤为重要。
- 褚家佳张智光
- 关键词:森林食品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影响因素
- 污染物排放量增长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评价研究被引量:34
- 2013年
- 污染物排放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本质之一就是污染物排放减量化直至去污化,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共生。选择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烟尘作为污染物指标,GDP、工业增加值和消费支出作为经济指标,进行脱钩分析。结果表明:1998—2010年,污染物排放量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总体上处于增长弱脱钩和强正脱钩,但是部分污染物排放量脱钩状态出现短暂的恶化情形。结构性分析发现:生活领域的废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对废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体脱钩影响显著;工业SO2排放直接决定着SO2总量脱钩状态;生活烟尘对烟尘脱钩状态产生扰动性影响。
- 郭承龙张智光
- 关键词:脱钩污染物排放经济增长生态安全
- 中国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研究——生态与产业共生视角被引量:16
- 2017年
- 基于生态和产业共生理论,应用林业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和算法对我国东北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3个国有林区1993—2014年的林业生态安全动态变化进行测度研究。通过森林生态和林业产业间的共生度指数S(k)的大小、森林生态受力指数SE(k)和林业产业受力指数SI(k)的正负号对内蒙古、黑龙江、吉林3个省区22年来的林业生态安全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三个省区从2000年天然保护林一期工程实施开始,经过几年的红色或橙色等预警交替出现的状态,到了2008年以后基本上都开始出现健康级绿色安全状态。通过这三个省区的动态变化趋势可见,我国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陈岩张智光廖冰
- 关键词:国有林区
- 基于共生空间的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演化理论
- 从产业-生态复合系统的视角,研讨了人类文明演进与生态安全变化的一般规律。根据人类文明史和共生理论,将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拓展为完整的模式谱系,揭示出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演化的本质属性——共生属性。其中,生...
- 张智光
- 关键词:生态经济学生态安全共生理论
- 文献传递
- 中国16省域林业产业总量、结构与区位竞争力动态研究——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方法被引量:9
- 2017年
- 采取动态偏离-份额方法对中国16省域2008—2014年林业产业总量、结构与区位竞争力进行动态研究,并筛选了林业优势产业以揭示林业发展变化规律及差异,为林业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借鉴。结果表明,东部大多省域既有结构优势又有区位优势,而西部多数省域既无结构优势又无区位优势;安徽、湖北、湖南、广西林业一产无结构优势而有区位优势,其余12省既无结构优势又无区位优势;安徽、江西、广西、云南林业二产既有结构优势又有区位优势,其余12省有结构优势而无区位优势;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林业三产既有结构优势又有区位优势,其余8省有产业结构优势而无区位优势。由此得出,中国林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呈现"中间重两头轻"的现象,不利于林业绿色供应链和林业绿色循环经济的形成;林业发展对森林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的依赖度较高,呈现由东、中、西、东北部逐级递减趋势;林业产业结构和区位竞争优势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动趋势;就东、中、西、东北而言,区位竞争效应要大于产业结构效应。
- 廖冰张智光
-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
- 林业生态与产业体系共生协调机理与模式研究被引量:26
- 2014年
- 文章以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与森林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为基础,借用生态学中共生的概念,分析林业生态与产业共生协调的基本原理,提出林业生态与产业共生协调的3种模式,即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互害共生,为进一步构建林业生态与产业共生协调的定量模型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 谢煜张智光
- 关键词:林业生态林业产业
- 林业生态安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DEA-Tobit模型分析——基于生态与产业共生关系被引量:32
- 2021年
- 林业生态安全的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利于实现林业生态安全建设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林业生态—产业系统的共生发展。运用DEA-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5~2014年间我国31个省份的林业生态安全效率进行时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PSR模型构建了林业生态安全效率的影响因素体系并利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林业产业发展更依赖于规模的扩张而不是技术水平的提升,这不利于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安全效率的动态波动较大且技术进步指数偏低,林业生态与林业产业的协调发展存在较大困难。在林业生态安全效率的影响因素体系中,城市化水平、森林消长比,生态林面积、单位面积森林蓄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财政支出等对林业生态安全效率的提升作用明显;人均资源总量,科研经费投入强度等对林业生态安全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最后,提出了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业规模集约高效发展、加强创新提升技术效率促进林业生态与产业一体化发展、实现林业资源总量提升和公众生态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等对策。
- 吴远征张智光
- 关键词:影响因素共生理论DEA-TOBIT模型
- 从产业与生态的共生关系审视生态文明被引量:18
- 2014年
- 从产业与生态共生关系的视角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规律,从而揭示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通过对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界线、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的相互关系等深入研究,发现产业与生态的共生关系才是人类文明演进规律中的本质属性。于是,根据共生理论构建了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完整共生关系谱系及其与各文明阶段的匹配关系。据此,沿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研究了人类文明和生态安全的演变路径、共生特性和科学属性。研究表明,生态文明的门槛是产业偏利共生,进而达到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的双赢阶段。前者的科学属性是天然超生物文明,属于防病式生态文明阶段;后者的科学属性是人工超生物文明,属于健康式生态文明阶段,这时生态安全将达到稳定的健康状态。
- 张智光
- 关键词:人类文明生态文明生态安全共生理论
- 基于目标-组织-过程框架的林业供应链协作特性分析——与制造业供应链比较被引量:5
- 2015年
- 林业供应链协作是突破单个林业企业管理局限、提高林业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关键。以制造业供应链为比较对象,基于供应链协作特性分析框架,从协作目标、协作组织和协作过程三方面分析林业供应链的协作特性。结果表明:在林业供应链的协作目标方面要关注克服资源瓶颈制约、优化多元价值取向、保障林业生态安全等特性;在协作组织方面要把握组织结构多层次性、核心企业主宰性、营林主体高度分散性、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互利共生性等特性;在协作过程方面要充分考虑自然生产和社会生产交织性、区域跨度广泛性、响应需求时间滞后性和高风险性等特性。
- 谢海涛张智光
- 关键词:制造业供应链供应链协作
-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研究被引量:7
- 2014年
- 为了客观准确地衡量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和水平,构建了包含资源能源文明、环境保护文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科技文明、生态精神文明和生态社会文明六大类,共计22项统计指标的评价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评价法对江苏省2003—2011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行了动态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呈平稳上升态势,其中资源能源因子对生态文明的贡献最大,生态经济因子几乎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变动,而生态环境因子的波动较大。
- 杨加猛魏尉张智光
-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