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12JCZDJC21500)
- 作品数:34 被引量:230H指数:9
- 相关作者:邵宗鸿付蓉王化泉瞿文刘惠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共刺激信号分子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共刺激信号分子(CD80、CD86)的表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初诊ITP患者30例、完全缓解ITP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健康志愿者25例为正常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9^+CD5^+、CD19^+CD80^+、CD19^+CD86^+、CD41a^+Ig G、CD41a^+Ig M及CD19^+B细胞内Ig G和Ig M的表达,并与ITP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初诊ITP患者B1(CD19^+CD5^+)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初诊组ITP患者CD19^+CD80^+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初诊组ITP患者CD19^+B胞内抗体Ig G和Ig M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完全缓解组ITP患者Ig G和Ig M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难治组ITP患者治疗前后Ig G和Ig M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CD19^+CD80^+细胞数与Th1的表达水平及Th1/Th2的比例呈正相关(r=0.502,r=0.471,P<0.05)。CD19^+CD80^+细胞数与Ig G和Ig M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52,r=0.467,P<0.05),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424,P<0.05)。Ig G和Ig M表达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658,r=^-0.526,P<0.05)。结论:ITP患者外周血CD19^+B细胞共刺激信号增强,导致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介导免疫系统发生紊乱,参与ITP发病。
- 郭莹瞿文王一浩刘惠李丽娟丁少雪吴玉红关晶付蓉王化泉邵宗鸿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B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血小板抗体
- 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患者CD4^+T淋巴细胞中CD70表达水平及其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研究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RP)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70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及CD70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探讨CD70在IR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5例IRP患者(初治组16例,恢复组19例)及15名正常对照,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分选CD4^+T淋巴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CD70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70^+/CD4^+细胞比例,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CD4^+T淋巴细胞CD70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结果IRP患者外周血CD4^+CD70^+/CD4^+细胞比例初治组[(7.46±1.51)%]高于恢复组[(5.95±1.34)%]和正常对照组[(1.83±0.60)%],恢复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IRP初治组、恢复组及正常对照组CD70 mRNA的表达水分别为2.314(0.200~6.084)、1.021(0.135~3.434)及0.353(0.008~2.258),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RP患者CD70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RP患者CD70表达率与CD5^+B淋巴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533,P〈0.01)。结论CD4^+T淋巴细胞CD70启动子区域低甲基化水平导致CD70的过表达可引起其免疫紊乱,可能在IRP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 任悦付蓉王化泉李丽娟刘惠王一浩齐薇薇陶景莲邵宗鸿
- 关键词:全血细胞减少CD4阳性T淋巴细胞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血小板膜补体复合物沉积及其异常活化的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通过检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伴或不伴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小板膜补体复合物(C5b-9)、血小板活化分子(CD62p)表达及血清可溶性C5b-9(sC5b-9)水平探究PNH血栓形成的病理机制.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25例PNH/PNH-AA患者血清sC5b-9、补体C3和C4水平,并以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NH/PNH-AA患者与正常人血小板PNH克隆数(CD59-CD61+/CD61+)、血小板膜C5b-9沉积率(C5b-9+CD61+/CD61+)以及血小板活化标志分子CD62p表达率(CD62p+CD61+/CD61+),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PNH/PNH-AA组患者血清sC5b-9水平为390.27(265.73~676.87)μg/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540.39(344.20~1 576.78)tg/L(P<0.01).②PNH/PNH-AA组患者血小板PNH克隆数[50.58(23.29~81.6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3.57(15.58~29.02)%](P<0.01);PNH/PNH-AA组患者PNH克隆血小板膜C5b-9沉积率[(17.53±6.27)%]与患者正常血小板[(11.33±5.03)%]及正常对照组血小板[(10.88±3.58)%]相比均显著增高(P<0.01).③PNH/PNH-AA组患者PNH克隆血小板CD62p表达率[(61.98±11.71)%]与患者正常血小板[(43.76±11.30)%]及正常对照组血小板[(38.23±8.07)%]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PNH/PNH-AA组患者正常血小板膜CD62p表达率比正常对照组血小板显著增高(P<0.05).④血小板膜C5b-9沉积率与CD62p表达率呈显著正相关(r=0.449,P=0.002).结论 PNH/PNH-AA患者血小板锚连蛋白(CD59)缺失导致补体复合物C5b-9沉积于异常血小板膜并使其激活,这一过程可能参与PNH血栓的形成.
- 孟银苹付蓉刘惠王一浩李丽娟刘春燕张田丁少雪李丽燕阮二宝瞿文王化泉王晓明王国锦刘鸿吴玉红宋嘉邢莉民关晶邵宗鸿
- 关键词:补体膜攻击复合物
- 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患者记忆B淋巴细胞(CD5+CD19+CD27+)亚群的临床意义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 初步探讨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IRP)患者外周血记忆B淋巴细胞(Bm)亚群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86例IRP患者和11名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Bm水平[CD5+CD19+CD27+细胞比率]、骨髓单个核细胞膜抗体类型,分析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①52例初治患者均接受常规免疫抑制治疗(43例明显显效).34例复发患者中16例接受利妥昔单抗(RTX)治疗(14例明显显效),18例接受常规免疫抑制治疗(13例明显显效).②外周血Bm水平比较:复发组患者水平[(23.00±7.04)%]显著高于初治组[(1.81±0.97)%]及正常对照组[(1.75±0.55)%](P值均<0.05),初治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X治疗组和常规免疫抑制剂治疗组患者治疗前Bm水平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明显显效后,RTX治疗组Bm水平[(0.22±0.21)%]显著低于常规免疫抑制治疗组[(22.30±10.09)%](P<0.05).复发组患者经RTX治疗后,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Bm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减低,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患者治疗显效后复发者初诊时Bm水平[(3.22±0.67)%]较未复发者[(1.20±0.58)%]明显升高(P<0.05).③复发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膜抗体类型以IgG(82.4%)为主,初治患者以IgM(69.2%)为主.结论外周血Bm可能与IRP患者病情复发有关;Bm对RTX治疗敏感.
- 王一浩付蓉刘惠王红蕾张田丁少雪张江勃高珊刘春燕王珺邢莉民王化泉李丽娟刘鸿阮二宝宋嘉吴玉红关晶瞿文邵宗鸿
- 关键词:免疫记忆全血细胞减少
- 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被引量:7
- 2013年
- 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mmuno-related hemocytopenia,IRH)是近十余年从骨髓衰竭性疾病中分离出的一类新的疾病体系。其发病机制是由于某种未知病原刺激后,主要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亚群出现异常,引起下游T淋巴细胞调控失衡,导致B淋巴细胞数量、亚群、功能异常,进而产生仅针对骨髓造血细胞的自身抗体,通过介导巨噬细胞吞噬、激活补体原位溶血或封闭造血细胞膜上的功能蛋白,抑制造血细胞增殖分化而导致骨髓衰竭或无效造血〔1-10〕。临床上,IRH常被误诊为不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且疗效欠佳,迁延不愈。因此,正确诊断IRH,将其与其他骨髓衰竭性疾病鉴别开是临床上提高疗效的前提。以往IRH的诊断主要依靠骨髓库姆试验(BMMNC-Coombs试验)或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骨髓造血细胞膜自身抗体,近几年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IRH的诊断亦不断进展,现阐述如下。
- 刘惠付蓉邵宗鸿
- 关键词: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自身抗体流式细胞术骨髓衰竭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NK细胞相关免疫负调控的研究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10、TGF-β的变化。方法以22例初诊ITP患者(初诊组)、20例治疗后完全缓解ITP患者(完全缓解组)为研究对象,以2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三组受试者血清IFN-γ及IL-10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CD3-CD56+)及其Bright亚群(CD3^-CD56^bright CD16^-)、Dim亚群(CD3-CD56dim CD16^+)水平;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NK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FN-γ、IL-10、TGF-β基因mRNA的表达,并将以上测得结果做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初诊组ITP患者血清IFN-γ浓度[(653.0±221.6)ng/L]高于完全缓解组[(484.4±219.5)ng/L]和对照组[(390.9±253.5)ng/L](P值分别为0.022、0.001),血清IL-10浓度低于对照组[(52.09±26.66)ng/L对(79.44±38.43)ng/L,P=0.007]。②初诊组、完全缓解组患者外周血NK细胞比例[(9.53±3.93)%、(9.03±3.78)%]均低于对照组[(13.72±7.42)%](P=0.013,P=0.007);初诊患者外周血Bright亚群占NK细胞的比例高于对照组[(6.85±4.43)%对(4.05±2.81)%,P=0.032];初诊组外周血Dim亚群占NK细胞的比例低于对照组[(93.14±4.43)%对(95.94±2.81)%,P=0.032]。③初诊组、完全缓解组及对照组NK细胞IFN-γ基因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组NK细胞IL-10、TGF-β基因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1.82±1.32对1.02±1.03,P=0.023;2.80±2.31对1.46±1.37,P=0.028)。外周血Bright细胞占NK细胞的比例与NK细胞IL-10及TGF-β基因mRNA表达呈正相关(r=0.424,P=0.001;r=0.432,P〈0.001)。结论NK细胞可能通过加强分泌免疫负调控因子来代偿其数量的不足,在疾病中起保护作用。
- 张玉娇瞿文刘惠王一浩刘春燕李丽娟王化泉付蓉邢莉民邵宗鸿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
- microRNA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6年
- microRNA(miRNA)是一类能够调节基因表达的短单链内源非编码RNA,人体30%编码蛋白的RNA受miRNA调节,这种带有茎-环结构的miRNA主要通过与互补的mRNA结合引起RNA降解或翻译抑制,对基因的表达起调控作用,进而调节细胞发育、增殖、分化、凋亡以及肿瘤的发生。
- 郭莹瞿文王一浩邵宗鸿
- 关键词:MICRORNA自身免疫性疾病基因沉默编码蛋白免疫调控调节基因
- 补体活化与血栓性微血管病血栓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4年
-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类以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机械性红细胞破坏引发溶血性贫血以及微循环血栓栓塞为特征的多脏器损伤性疾病,主要包括溶血尿毒综合征(HUS)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HUS包括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诱导的HUS(STEC-HUS)和与补体调节蛋白基因异常密切相关的不典型HUS (aHUS).TTP主要与ADAMTS-13功能缺失相关.
- 孟银苹付蓉
- 关键词:血栓性微血管病血栓形成补体活化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溶血尿毒综合征补体调节蛋白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异常克隆增殖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4年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后天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引起的溶血性疾病.PNH患者造血干细胞磷脂酰肌醇糖苷-A(PIG-A)基因突变,引起糖肌醇磷脂(GPI)锚合成障碍,从而导致通过锚而连接在细胞表面的膜蛋白缺失,继而引起细胞一系列功能变化.临床上常表现为溶血性贫血、不同程度的骨髓衰竭、血栓形成以及平滑肌功能障碍等.1999年,Araten等[1]发现多数健康人外周血中也存在少量CD55-及CD59-的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并且可检测出PIG-A基因突变,但是这些人并未进展为典型PNH.2005年研究发现健康人与PNH患者PIG-A基因发生突变的细胞阶段不同,健康人的PIG-A突变发生在较晚期的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细胞,而PNH患者的突变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HSC)水平,随着PIG-A突变的HSC扩增和分化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2].但据此仍无法完全阐明PNH病理机制的全过程,且体内外研究也已证实除PIG-A基因突变外尚存在其他因素可导致PNH克隆获得增殖[3].
- 张媛媛付蓉邵宗鸿
- 关键词: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增殖机制多能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集落形成细胞磷脂酰肌醇
- 自身免疫性疾病短端粒T淋巴细胞形成机制及功能研究进展
- 2014年
-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免疫系统功能亢进,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破坏、损伤自身的组织和细胞成分,导致组织受损和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机制复杂、治疗敏感但难治愈、预后差、病程长等特点。端粒(telomere)是线性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近年研究发现,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存在T淋巴细胞端粒的缩短,现就该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张江勃付蓉邵宗鸿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T淋巴细胞细胞形成端粒功能亢进细胞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