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60216)

作品数:10 被引量:66H指数:5
相关作者:龚良庚喻思思殷亮邹倩吴海龙更多>>
相关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心肌
  • 8篇心肌梗死
  • 8篇梗死
  • 6篇心肌梗死后
  • 6篇死后
  • 6篇成像
  • 5篇心室
  • 5篇张量成像
  • 5篇扩散
  • 5篇扩散张量
  • 5篇扩散张量成像
  • 4篇磁共振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心脏
  • 2篇血管
  • 2篇左心
  • 2篇左心室
  • 2篇MR扩散
  • 2篇MR扩散张量...
  • 1篇蛋白

机构

  • 10篇南昌大学第二...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龚良庚
  • 9篇喻思思
  • 6篇殷亮
  • 5篇邹倩
  • 2篇任海波
  • 2篇吴海龙
  • 1篇夏黎明
  • 1篇郑穗生
  • 1篇周伟
  • 1篇肖江喜
  • 1篇罗丹丹
  • 1篇徐海燕
  • 1篇周丽
  • 1篇杨震
  • 1篇郑甜

传媒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磁共振成像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房重构的常见病因和影像学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5年
心房重构(atrial remodeling)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以往常被忽略,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凡能引起心房扩大或形变和间质纤维化的病变,如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包脂肪增多症及瓣膜性心脏病等,都可以引起心房重构.心房重构与心房纤颤、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而其反过来又加重心房重构,形成恶性循环[1-2].及时控制病因,心房重构早期往往是可逆的,故早期诊断并进行干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喻思思龚良庚
关键词:心房重构常见病因影像学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不良心血管事件瓣膜性心脏病
心脏MRI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区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20年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区(AAR)指梗死相关动脉所支配的心肌缺血区域,其最主要的组织学特点为水肿。准确评估AAR并推算可挽救心肌指数对于治疗AMI及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具有多参数、多模态的成像特点,可定性及定量评估心肌水肿和AAR。本文对CMRI评估AMI后AAR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张鑫喻思思李淑豪龚良庚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病心肌水肿
心肌梗死后微观结构重构的扩散张量成像和血清TSP-1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节点心肌重构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指标和血清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动态演变规律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37只成年雄性兔,分为对照组(n=5)和实验组(n=32)。实验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来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在术后1、4、8及16周(每亚组n=8)时于存活兔(26只)的耳缘静脉采血检测血清中TSP-1的含量,随后处死实验兔获取离体心脏标本进行3.0TDTI扫描,测量心肌梗死区、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动态监测DTI指标和TSP-1的变化,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心肌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在术后第1周时均显著下降,之后下降较缓慢,在第4周时达最低。2心肌梗死区MD值在术后4周内迅速明显上升而边缘区MD值呈缓慢渐进性升高,两者均在第4周时达高峰。3TSP-1在术后4周内迅速显著升高,在第8周时稍下降,之后又轻度升高,在第16周时达到高峰。4在梗死区和边缘区,FA值与TSP-1均呈负相关(rCIZ=-0.542,P<0.01;rPIZ=-0.511,P<0.01),而MD值与TSP-1有正相关关系(rCIZ=0.501,P<0.01和rPIZ=0.436,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演变复杂,主要在术后1周时重构最为明显,4周时达高峰水平。TSP-1可能在重构中发挥调控作用,且对FA值影响较MD值大。
喻思思殷亮李淑豪邹倩唐雪培吴海龙龚良庚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肌重构扩散张量成像血小板反应蛋白-1
心脏MR组织追踪技术评估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心肌应变的价值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 探讨心脏MR组织追踪(CMR-TT)技术在定量分析心肌梗死后左心室整体及节段心肌应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心肌梗死组,18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在3.0T MR扫描仪上行C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快速平衡稳态自由进动(FIESTA)电影序列(左心室短轴、左心室两腔及四腔长轴层面)和延迟强化扫描(LGE).采用cvi42后处理软件分析,计算心肌应变指标,包括整体径向应变峰值(GPRS)、整体环向应变峰值(GPCS)、整体纵向应变峰值(GPLS)以及左心室各节段的径向、环向、纵向应变峰值(PRS、PCS、PLS),并计算心功能指标.根据LGE中各个心肌节段强化程度,将心肌梗死组所有心肌节段分为5组,包括无强化组(0%)、轻度强化组(1%~25%)、中度强化组(26%~50%)、重度强化组(51%~75%)、完全强化组(76%~100%).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间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强化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正态分布资料以xˉ±s表示,偏态分布资料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结果 心肌梗死组的整体各向应变峰值GPRS、GPCS、GPLS分别为15.13% ±8.18%、-8.25% ±3.23%、-7.11% ±2.41%,对照组分别为32.41% ±12.99%、-14.92%±3.32%、-11.50%±2.5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35、7.33、6.44,P〈0.001).随着梗死程度的增加,PRS、PCS、PLS均呈下降趋势,无强化组、轻度强化组、中度强化组、重度强化组和完全强化组的PRS分别为24.87%(10.95%,39.02%)、13.26%(5.94%,24.24%)、9.47%(4.01%,18.40%)、5.98%(-3.74%,11.86%)和-2.65%(-6.62%,8.59%),PCS为-11.84%±5.34%、-8.60%±5.48%、-7.32% ±5.59%、-5.30% ±5.52% 和-2.74% ±5.24%,PLS为-9.47% ±6.82%�
邹倩周淑丽郑甜唐雪培李淑豪龚良庚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肌应变心脏磁共振成像
MRI心功能参数对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心室重塑的评估价值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观察陈旧性心肌梗死后心室形态和心功能参数的变化,探讨MRI测量心功能参数对心室重塑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3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病变组,12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病变组及对照组成员均行MRI检查。MRI测量参数包括: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射血率峰值(PER)、充盈率峰值(PFR)。同时测量梗死心肌面积所占的百分比,以24%为分界值,分为无重塑组(≤24%)和重塑组(>24%),分析各组间的心功能参数的差异,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筛选能独立评估心室重塑的心功能指标。结果:病变组的EDV、ESV、SV均高于对照组,病变组的LVEF、PER和PFR低于对照组。ESV随EDV的增加而增加(P<0.001),PER、PFR及LVEF均随EDV的增加而下降(P<0.05),而SV与各参数均无相关性。PFR、EDV和ESV的ROC分析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5、0.741、0.764,分界值分别为2.27EDV/sec、140.23ml和79.12ml(P值分别为0.036、0.021和0.032)。结论:MRI可以从收缩和舒张功能的不同角度全面地评估心功能变化。MRI心功能指标对评估心室重塑有重要作用。PFR、EDV、ESV可以作为独立因子评估心室重塑,其中以PFR的评估效能更高。
龚良庚夏黎明任海波罗丹丹喻思思吴海龙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心室重塑
3.0T MR扩散张量成像在心肌梗死后微观结构重构中的监测价值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运用3.0 T MR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心肌梗死后梗死区、边缘区及非梗死区的心肌重构进行动态监测,以发现心室重构的规律性和异质性。材料与方法选用50只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5只)和实验组(40只),实验组根据心肌梗死术后1、2、4、8周及16周分为5个亚组(8只)。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术后死亡7只,实验组存活33只。将离体兔心脏标本进行3.0 T DTI扫描,测量梗死区、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on coefficient,MD)值,动态观察DTI指标的演变过程。结果 (1)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在术后第1周时均显著下降,之后下降较缓慢,均在第4周时达最低。之后梗死区FA基本稳定,而边缘区FA小幅度升高至8周时稳定。(2)在术后4周内,梗死区MD呈迅速明显上升趋势而边缘区MD渐进性轻度升高,两者均是在第4周时达高峰。之后梗死区MD基本稳定至8周,在第16周时有小幅度下降。边缘区MD在第8周时轻度下降,之后稳定。结论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是复杂且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心梗后第1周内,梗死区和边缘区组织重构最为迅速且明显,在第4周时重构达高峰,即组织破坏最为严重,心梗长达8周后重构基本稳定。DTI能够揭示心室不同区域重构的规律性,对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喻思思殷亮李淑豪邹倩俞瑶涵熊发奎龚良庚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心肌梗死
3.0 T MR心肌灌注成像定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 利用3.0 T MR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和延迟增强成像定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10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7例HCM患者(HCM组)和21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脏MR检查,包括左心室短轴电影成像、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和延迟增强成像,测量各心肌节段峰值时间(tpeak)、最大上升斜率(Slopemax)、峰值信号强度(SIpeak)和心肌延迟强化(LGE)程度.将HCM按有无强化分为无心肌节段强化组、有心肌节段强化组,将有心肌节段强化组按照强化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强化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多组间SIpeak、Slopemax和tpeak等参数.检验心肌节段的灌注参数和延迟强化程度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无心肌节段强化组(527段)、有心肌节段强化组(225段)及对照组(336段)tpeak分别为(67.0±27.4)、(79.4±27.4)、(59.7±21.6)s,Slopemax分别为17.2±7.0、16.4±7.4、20.4±6.3,SIpeak分别为442.7±143.2、465.1±138.4、521.9±146.7.无心肌节段强化组、有心肌节段强化组较对照组tpeak升高,而Slopemax及SIpeak降低(P值均<0.01),其中有心肌节段强化组较无心肌节段强化组tpeak升高更为显著(P<0.01),而Slopemax和SIpeak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轻、中、重度强化节段中,tpeak及SIpeak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opemax在不同强化程度的心肌节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eak与LGE呈正相关(r=0.237,P<0.01).结论 3.0 T MR心肌灌注成像能可靠显示出无强化心肌节段的微循环功能异常,具有早期显示HCM患者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能力.
殷亮徐海燕郑穗生肖江喜喻思思邹倩周伟龚良庚
关键词:心肌灌注显像微循环
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兔心肌梗死后心室异质性重构的评估价值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运用3.0 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MR-DTI)对兔心肌梗死(MI)后梗死区(CIZ)、边缘区(PIZ)及非梗死区(NIZ)的心肌微观结构进行检测,探索不同区域纤维重构的异质性。方法采用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及MI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兔MI模型。对离体心脏标本行3.0 T MR-DTI扫描,测量不同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并行纤维素示踪成像和重建主本征矢量图,比较不同区域重构的差异。结果 MI后从CIZ向PIZ延展,再到NIZ代偿性重构,平均FA值呈上升趋势,平均MD值呈下降趋势。分别对MI后1 w、2 w、4 w、8 w及16 w组的三个区域进行两两比较,显示在不同时间点三个区域之间的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MD值在术后1 w组的CIZ与PIZ、PIZ与NIZ间,在术后2 w组三个区域之间,以及在术后8 w组的PIZ与NIZ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余比较均有差异。结论 MI从CIZ向PIZ延展,再到NIZ,重构程度呈渐变性,以CIZ最明显。FA值评估重构的异质性可能较MD值更为稳定可靠。
喻思思殷亮任海波唐雪培俞瑶涵熊发奎龚良庚
关键词: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心肌梗死
MR扩散张量成像结合调控因子血管紧张素-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评估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价值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测心肌梗死后梗死区、边缘区及非梗死区的微观结构重构,并结合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探索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机制以及两者的内在联系。方法2015年8至12月,选用34只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n=5),假手术组(n=5)以及心肌梗死术后1、2、4周组各8只。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术后死亡3只(术后1、2、4周各1只),存活31只。所有存活兔在相应时间点处死获取离体心脏标本,在处死前于耳缘静脉采血,获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Ang-Ⅱ及TGF-β1含量,离体心脏标本行3.0 T MR-DTI扫描,测量梗死区、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在心肌梗死不同时间点各测量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DTI指标与血清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结果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术后1周显著下降,分别为0.185±0.012和0.221±0.005,之后下降较缓慢,均在第4周时达最低,分别为0.138±0.012和0.201±0.014,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29.130、38.321,P〈0.01)。梗死区MD值在术后呈迅速、显著升高趋势,术后1、2、4周MD值分别为(0.869±0.085)×10-3、(0.955±0.109)×10-3、(1.113±0.100)×10-3mm2/s,边缘区MD值呈缓慢、渐进性升高,MD值分别为(0.809±0.111)×10-3、(0.830±0.043)×10-3、(0.912±0.100)×10-3mm2/s,两者均在第4周时达高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0.756、6.448,P〈0.01)。Ang-Ⅱ和TGF-β1变化相似,均是在术后第1周内迅速、显著上升达高峰,在第2周小幅下降,随后基本稳定。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和血清中Ang-Ⅱ(r值分别为-0.681、-0.729,P〈0.01)、TGF-β1(r值分别为-0.
喻思思殷亮李淑豪邹倩周丽杨震龚良庚
关键词:心室重构心肌梗塞
MRI在心肌梗死后心室异质性重构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16年
心室重构是在机械、神经-体液及遗传因素共同参与下的复杂调控过程,是对心肌损伤的应答性反应。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坏死和心室负荷的增加,诱导心室发生重构,不仅涉及梗死中心区域,还包括梗死边缘区和非梗死区,不同区域对各种调控因子的应答不同,重构存在着异质性。随着心脏磁共振的发展,采用这种无创性影像学技术评估心肌梗死后心室形态学和功能学重构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就MRI对心肌梗死后不同区域的异质性重构进行综述。
喻思思龚良庚殷亮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扩散张量成像心肌梗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