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4033)
- 作品数:5 被引量:86H指数:5
- 相关作者:李清河张元生金淑梅孙业君黄耘更多>>
- 相关机构:江苏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 朝鲜半岛南部三维地壳速度结构成像被引量:18
- 2007年
- 对多震相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使用朝鲜半岛陆地和近海的地震记录,对朝鲜半岛南部(34.5°N~39°N,125°E~130°E)进行地震波走时反演,获得了本研究区的三维速度结构成像结果.分析了沉积层、基底、上地壳、康腊面、下地壳和莫霍面的特征.研究了不同地质区的深部结构的主要差别、主要断裂特征、海陆交界的地壳特征等.可以发现京畿山地与沃川褶皱带、太白山褶皱带、临津江褶皱带深部结构的差异尤为明显.
- 李清河张元生So Gu KIM
- 用双子地震相干函数法对常熟震群进行精确相对定位被引量:6
- 2007年
- 采用双子地震相干函数分析法利用江苏区域遥测地震台网数字化资料对2001年11月3-14日发生在江苏省常熟-张家港间的震群进行精确相对定位。主参考地震用区域地壳结构重新定位。结果表明:(1)主参考地震与区域遥测地震台网的定位相比偏离了10.61 km;(2)震群中地震的平面位置更集中;(3)各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体现了震群特征。本文还对震群与构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推测可能与顾山-虞山断裂有关。
- 梅卫萍李清河丁页岭缪发军胡新亮
- 江苏及邻区地震重新定位和构造特征分析被引量:46
- 2008年
- 本文将双差定位和遗传算法定位两种方法相结合,对江苏及邻区1980-2005年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研究.重新定位后大大改善了原地震定位的精度,地震在空间上更加集中分布在某些区域,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结果更加合理.江苏及邻区地震主要发生在上地壳和中地壳;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的震源深度统计分析表明,下扬子断块江苏段、冀鲁断块和豫皖断块的地震震源深度特点相似,在10-11km、15-17km深处存在二个明显的地震优势分布,推测分别在上地壳底面和中地壳;在25km深处也存在一小的地震优势分布面,但地震频次较低.大别山地区地震的震源深度与下扬子断块、冀鲁断块和豫皖断块内的地震震源深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差异为大别山地区10km以上的浅源地震十分发育,在6-7km的深处有一地震优势分布,该深度附近地震波速度可能较高,而在10km以下差异不大.
- 黄耘李清河张元生孙业君沈红会金淑梅
- 关键词:双差定位震源深度
- 江苏中、南部及邻区地震重新定位及在断层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09年
- 本文分析了地震相对定位的双差法和地壳结构与定位联合反演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在联合反演中用遗传算法最优化,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对江苏省中南部和相邻地区进行地震重新精定位.先对研究区进行地壳结构与定位联合反演,然后用得到的地壳结构,用双差法进行相对定位.就该区主要断层的平面分布及与地震的关系,溧阳6.0级地震、南黄海6.2级地震、常熟—太仓5.1级地震的震源深度与发震构造,常熟-张家港间震群的震源深度进行了分析讨论.
- 刘建达李清河张元生金淑梅
- 关键词:双差法遗传算法断层中强地震
- 江苏及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被引量:15
- 2006年
- 根据江苏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和人工地震研究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下扬子地区、郯庐断裂带、大别山东段、苏鲁地块等地区,介绍了利用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及其它地球物理探测等方法对这一地区的深部构造研究结果。其中下扬子地区莫霍面的深度为28~33km,横向不均匀,由西向东逐渐减薄;大别-苏鲁地区地表超高压变质带地壳波速特征主要表现在上地壳顶部的高速层,其厚度一般小于10km;苏鲁地块地壳厚度约在32~33km之间,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大别山地区沿造山带方向莫霍面变化平缓,地壳厚度33km左右;横穿造山带方向起伏变化较大,莫霍面最深达41km左右。天然层析成像研究范围大,分辨率较低。大别苏鲁地区人工地震测深工作较深入,但调查范围较小,主要在浅层,认识相对局部,有待于面上的大范围深部结构图像研究。
- 黄耘李清河孙业君金淑梅
- 关键词:地壳上地幔结构人工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