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6062)

作品数:2 被引量:43H指数:2
相关作者:胡利民郭志刚邓声贵刘勇陈彬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有机碳
  • 1篇生物作用
  • 1篇物源分析
  • 1篇夏季
  • 1篇邻近海域
  • 1篇近海
  • 1篇近海域
  • 1篇颗粒有机碳
  • 1篇海域
  • 1篇
  • 1篇表层沉积物
  • 1篇沉积物

机构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2篇邓声贵
  • 2篇郭志刚
  • 2篇胡利民
  • 1篇范德江
  • 1篇刘勇
  • 1篇陈彬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布与物源贡献估算被引量:15
2011年
依据渤海湾及其邻近海域16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分析数据,探讨了渤海表层沉积物TOC的空间分布与物源贡献。结果显示,渤海湾TOC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TOC与粒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且TOC高含量区与泥质区相吻合,表明TOC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沉积动力环境。TOC和TN之间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TOC和TN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估算了样品中无机氮(IN)的含量,得到了有机氮的校正值(ON)。扣除样品中IN的影响后,本区沉积有机质的C/N值介于4~17之间,平均值为9,显示本区TOC为陆源和海洋自生的混合来源。利用基于TOC/ON比值计算沉积有机质中陆源和海洋源贡献的方法,估算出了陆源有机碳和海洋自生有机碳对本区TOC的相对贡献,陆源有机质的输入在研究区起着主导作用。
陈彬胡利民邓声贵范德江郭志刚
关键词:有机碳表层沉积物
夏季渤海湾及邻近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分布与物源分析被引量:29
2009年
根据2006年8月在渤海湾及其邻近海域41个站位取得的155个样品的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氮(PN)的分析数据,结合同步获得的水文环境要素资料,分析了该区夏季POC和PN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子与有机碳物源.结果表明,夏季水体中POC的浓度为155.9~1363.1μg/L,平均浓度为429.5μg/L;PN的浓度为26.2~225.5μg/L,平均浓度111.5μg/L.POC与PN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呈现近岸高、远岸低、表层低、底层高的特点.生物作用、水体温盐跃层和总悬浮颗粒物(TSM)是影响研究区POC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POC与TSM的相关分析表明,POC与TSM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不同来源的TSM是控制水体中POC浓度高低的重要因素.本区POC/PN的比值范围为3.4~7.0,但这一物源指标的应用受到海水中颗粒无机氮(PIN)的影响.通过建立POC和PN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估算了样品中PIN的含量.扣除样品中PIN的影响后,本研究区的POC/PON(颗粒有机氮)比值范围介于5.5~19.8之间,显示POC除了海洋生物为主要来源外,周边河流的陆源输入也有重要贡献.这一研究方法对认识中国近海的POC物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胡利民邓声贵郭志刚刘勇
关键词:颗粒有机碳生物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