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GYHY200706004)

作品数:3 被引量:125H指数:3
相关作者:段丽杨波郭虎卞素芬李靖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北京市财政局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篇局地
  • 1篇大雨
  • 1篇数值模拟
  • 1篇台风
  • 1篇强对流
  • 1篇强降水
  • 1篇秋季
  • 1篇微波辐射计
  • 1篇局地暴雨
  • 1篇局地大暴雨
  • 1篇局地强对流
  • 1篇局地强降水
  • 1篇廓线
  • 1篇雷达
  • 1篇降水
  • 1篇风廓线
  • 1篇风廓线雷达
  • 1篇辐射计
  • 1篇暴雨
  • 1篇大暴雨

机构

  • 2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福建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北...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2篇段丽
  • 1篇李靖
  • 1篇卞素芬
  • 1篇郑祚芳
  • 1篇胡江凯
  • 1篇郭虎
  • 1篇杨波
  • 1篇刘红燕
  • 1篇李英
  • 1篇王建捷
  • 1篇陈娟
  • 1篇张进

传媒

  • 1篇气象科技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0679香山局地大暴雨的中小尺度天气分析被引量:83
2008年
利用Doppler雷达、地面自动站、Profile垂直风廓线及GPS水汽分布等多种新型探测资料,对2006年7月9日夜间发生在北京西郊香山附近的局地大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和γ-中尺度强降雨落区形成的动力机理进行了精细分析。对雷达等本地多种探测资料的精细研究表明:地形辐合回波带是造成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地形辐合回波带上中气旋回波块的滚动更迭是大暴雨落区形成的直接原因;近地面辐合对大暴雨落区强降雨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大暴雨落区形成阶段近地面3种辐合同时存在:平原东南风与山区偏北风风向切变辐合、平原东南风在山脉阻挡作用下的抬升辐合、大暴雨落区中心的γ-中尺度气旋性辐合。研究还表明:山前近地面地形辐合扰动,向上传播,引发边界层扰动的动力过程是香山大暴雨落区形成的主要动力源,而来自东南方向近地面层的暖湿平流为大暴雨提供了有效的水汽和能量。
郭虎段丽杨波卞素芬李靖
关键词:局地暴雨
局地强对流天气分析中非常规探测资料应用被引量:42
2009年
应用多种非常规观测资料对2006年6月27日夜间北京地区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直接造成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是两个局地生成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降水主要触发机制之一,城市热岛效应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微波辐射计观测量对降水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液态水含量的急剧增(减)过程,预示着降水即将出现(消亡)。风廓线雷达的连续观测能够部分揭示影响系统的细节特征,从风场配置上可以看到中低层的风切变以及降水前低层的暖平流和小尺度低涡环流,这种系统结构和配置对降水的形成和维持有着重要的意义。
郑祚芳刘红燕张秀丽
关键词:局地强降水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
“罗莎”(0716)台风对071005北京秋季大雨的影响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2007年10月5—6日,北京地区在通常干爽的秋季出现了大雨过程。采用WRF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发现,北京这次大雨天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东南沿海"罗莎"(0716)台风的远距离影响。主要表现在:(1)台风外围环流波动在对流层顶向北传播,在北京上空与西风带波动叠加,形成对流层上层强辐散;(2)台风北侧东风环流将东海和黄海的水汽汇聚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后沿着副高边缘向北输送至40°N附近的北京地区;(3)受"罗莎"台风影响对流层中低层水汽辐合带向北推移1.5个纬距,形成北京地区的水汽辐合。动力分析显示,北京地区上空对流层500 hPa以下强辐合,500 hPa以上尤其是300~200 hPa强辐散,形成几乎整层的上升运动和600 hPa以下水汽的辐合,对大雨的产生十分有利。此外,大雨期间对流层顶长时间强的冷平流和对流层中低层的暖平流,在一定程度上对降水的维持起到了积极作用。敏感性试验同时表明,没有"罗莎"台风的影响,北京地区上空上述动力条件基本不存在。
段丽张进王建捷胡江凯李英陈娟
关键词:台风数值模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