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无)
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无)
-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3
- 相关作者:韩振华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 王船山“裕于情”的“达情”观——以《诗广传》及其文艺批评实践为例
- 2011年
- 《诗广传》是王船山(王夫之)诠释《诗经》的一部重要著作,王船山借此集中表达了"裕于情"的诗学、美学主张。这种主张之提出,显然针对着明末清初汉族士人焦戾峻急的时代氛围,也是传统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精神的典型体现。不过,由于时代"躁竞"风气的影响,王船山在其文艺批评实践中并未完全遵循这种诗教精神,尤其是其对杜甫的苛刻批评。这可以作为王船山思想与学术复杂性之一证。
- 韩振华
- 关键词:王船山诗教
- 从宗教辩难到哲学论争——西方汉学界围绕孟子“性善”说的两场论战被引量:8
- 2012年
- 19世纪末的传教士汉学时代和20世纪末的专业汉学时代,汉学家们围绕《孟子》的人性论展开了两场针锋相对的论争。在第一场论争中,理雅各借道巴特勒主教的良心论来说明孟子性善论的价值,并将孟子的"性善"解释成"性向善",但谢卫楼却抨击孟子和理雅各双双否弃了上帝恩典。第二场论争的焦点在于安乐哲的文化主义与华霭仁的共同人性论之间的分歧,而产生这种分歧的深层原因则是辩论双方对于民主和人权的不同态度。两场论争尽管表现形态各异,但论争的核心观念却高度相关,在理论脉络上可以追溯至四百多年前天主教各修会理解《孟子》人性论的不同态度。
- 韩振华
- 关键词:社会生物学
- 早期儒家与德性伦理学:儒学研究中的相对主义话题——兼与安乐哲、罗思文商榷被引量:8
- 2012年
-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德性伦理学的复兴。万白安、艾文贺、余纪元等西方汉学学者参照德性伦理学视角来重新诠释中国早期儒家伦理学,借以彰显儒家伦理与西方伦理对话的新路径。安乐哲和罗思文《早期儒家是德性论的吗?》一文则持一种与德性伦理学完全相异的视角:他们认为早期儒家伦理是一种角色伦理(role ethics),"儒家不寻求普遍,而是集中关注特殊性"。本文尝试对此问题展开讨论。意在阐明三个论点:其一,德性伦理学是儒家伦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这一点上,早期儒家伦理虽不及宋明新儒家突出,但实备此一面向。故此,以德性伦理为视角来考究早期儒家伦理,不仅并非绝然扞格,而且可以开启理解儒家伦理的新视域。其二,安乐哲、罗思文的观点固然能够启人心智,但其论说与其说阐明了早期儒家伦理的根本特征,莫若说自我指涉性地流露了其自身的理论限域:去本质化的过程哲学、以实践为先的新实用主义。将这一理论限阈视为"奥卡姆剃刀",只会使早期儒家伦理成为一种过度后现代化和单面化的狭隘存在。其三,与角色伦理相关联的文化相对主义极度排斥普遍主义的价值诉求,对相对主义和普遍主义之间应有的张力视若不见。以儒家伦理为价值取向的理论和行为主体若将这种绝对了的相对主义内在化为主体自身的信念内容,则无异于自我设限,从而在根本上使得跨文化交流和融合成为一纸空文,在最低限度上也不能避免或消弭不同伦理体系之间的道德冲突。
- 韩振华
- 关键词:德性伦理学角色伦理新实用主义
- 轴心时期的儒学启蒙——与罗哲海教授谈汉学被引量:3
- 2012年
- 时间:2010年8月16日
地点:德国波鸿大学东亚研究系中国历史与哲学研究部
罗哲海(Heiner Roetz),德国波鸿大学中国历史与哲学研究部主任,德国汉学协会主席。1950年出生于温特贝格(Winterberg),曾在法兰克福大学学习汉学和哲学,1997年至今在波鸿大学工作。
- 韩振华罗哲海
- 关键词:大学学习儒学哲学研究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