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09B03) 作品数:36 被引量:451 H指数:12 相关作者: 贾志宽 韩清芳 丁瑞霞 杨宝平 张鹏 更多>> 相关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生物学 更多>>
锰素浸种对小麦幼苗光合特性及其根系形态与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6年 采用盆栽试验,以小麦品种‘西农979’为材料,设置对照(0g/L)、低(0.03g/L)、中(0.06g/L)和高(0.12g/L)4个锰浸种浓度,探讨锰素浸种对小麦苗期光合作用、根系形态指标及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0~0.06g/L锰浸种浓度下,随着锰浓度的增加,小麦幼苗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气孔导度增大,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并在0.06g/L浓度时效果最佳;当锰浓度高于0.06g/L时,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胞间二氧化碳均呈下降趋势。(2)0.06g/L锰浸种处理小麦幼苗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活力均达到最大,并显著高于对照。(3)小麦幼苗的地上部、根系和整株干重以及根冠比均随着锰浓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并在0.06g/L处理下达到最大,且显著高于对照。研究表明,适宜浓度锰素浸种能够有效提高小麦苗期的光合特性,促进根系发育,进而促进小麦出叶和冬前分蘖,但过高浓度的锰素浸种则会抑制小麦生长;综合考虑小麦幼苗光合特性、根系和生物量的表现,当地缺锰地区可通过适当浓度锰素(0.06g/L)浸种有效促进小麦苗期生长。 孟祥萍 李春霞 国海燕 丁瑞霞 杨宝平 蔡铁 韩清芳关键词:浸种 小麦 苗期 根系 半干旱区玉米根域集雨种植模式下的施肥效应研究 被引量:4 2015年 为集成完善旱作农田根域集雨种植技术,实现水肥耦合叠加效应,本研究设置了4种化肥施用量梯度,即高(H:1 279 kg·hm^(-2))、中(M:919 kg·hm^(-2))、低(L:460 kg·hm^(-2))和不施肥(CK),对不同处理条件下的春玉米产量、养分利用效率及化肥偏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春玉米产量显著提高,提高幅度4.70%~39.48%。与不施肥CK处理相比,施肥处理增加了玉米植株对氮素和磷素的吸收量,最高增幅可达101.51%。养分利用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抛物线型变化。土壤养分贡献率和化肥偏生产力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均呈降低趋势,综合经济产量和化肥投入成本分析,在试验区域根域集雨种植模式下中量施肥较适,即每公顷纯N施用300 kg、P2O5施用150 kg左右。 李博宇 李玉玲 张鹏 贾志宽 王俊鹏 任小龙关键词:养分利用率 半干旱地区 玉米早期根系构型及其生理特性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被引量:69 2016年 为了探明玉米早期根系结构及其对土壤水分的生理响应,揭示玉米幼苗的抗旱机理,以蠡玉18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轻度胁迫(LS)、中度胁迫(MS)、重度胁迫(SS)和正常供水(CK)4个水分处理,系统研究从播种开始持续水分处理对夏玉米苗期根系形态结构及活力、保护酶系统及生理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玉米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干重等各形态指标较CK下降幅度逐渐增大,不同水分胁迫使夏玉米苗期根系结构存在差异。轻度和中度胁迫显著增加了细根(0.05—0.25 mm)根长和根表面积比例,重度水分胁迫显著降低粗根(>0.50 mm)根长与根表面积比例。玉米苗期根冠比、根系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强而上升,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根冠比逐渐降低。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随土壤水分含量的下降而下降,MS、SS处理较CK显著降低(P<0.05)。夏玉米根系中SOD对水分胁迫较CAT、POD更敏感,轻度水分胁迫下主要依赖CAT、中度水分胁迫下主要依赖POD、重度水分胁迫下主要依赖SOD来降低氧化伤害;且重度胁迫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保护酶活性下降。苗期玉米通过增加根冠比、增强根系活力和不同保护酶活性及降低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来协同减少水分胁迫的危害。 张旭东 王智威 韩清芳 王子煜 闵安成 贾志宽 聂俊峰关键词:水分胁迫 玉米 根系 构型 生理特性 条带休闲轮种对坡地水土流失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012年 为提高宁南旱区坡耕地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于2007—2010年在10°~15°坡耕地上,以传统无条带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条带隔年休闲轮种模式对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水土流失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4年休闲轮种,条带处理比传统无条带种植处理显著增加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4.9%~7.0%;条带轮种比无条带模式有效保蓄雨季休闲期降水,明显改善了作物生育前期的土壤水分状况,条带处理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比对照显著增加5.4%~8.5%.与对照相比,条带休闲轮种处理地表径流减少0.7~3.2m3.hm-2,泥沙量减少0.2~1.9t.hm-2,土壤全N损失量减少42.1%~73.3%,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6.1%~24.9%,降水利用效率提高6.3%~15.3%. 侯贤清 李荣 韩清芳 贾志宽 王维 严波 杨宝平关键词:坡耕地 土壤水分 水土流失 水分利用效率 夏闲期种植不同绿肥作物对土壤养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2014年 为探明种植绿肥作物对关中土壤肥力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效果,在夏闲期种植光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var)、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和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等四种绿肥作物,以免耕休闲为对照,分析了冬小麦主要生育时期的土壤速效养分动态变化及其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夏闲期种植绿肥的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加量主要受绿肥的养分含量以及生物量影响。与对照相比,种植并翻压光叶苕子、毛叶苕子、紫云英和草木樨,均可显著提高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冬小麦依次增产21.1%(P<0.05)、24.3%(P<0.05)、6.0%和11.6%。 张春 杨万忠 韩清芳 王丹 张坤 丁静 乔灵芝 贾志宽关键词:绿肥 夏闲期 土壤养分 冬小麦 三种水稻栽培模式对主要害虫种群发生动态的影响 轻简化和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本文于2013—.2014年连续进行了常规人工栽插、机械直播、机械栽插等3种栽培模式对水稻主要害虫种群发生动态的影响研究,旨在为农业轻简、机械化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田间主要调查了... 吕亮 张舒 常向前 杨小林 袁斌 程建平 赵锋关键词:水稻 栽培模式 害虫 文献传递 半干旱区沟垄集雨种植谷子的肥料效应及其增产贡献 被引量:10 2018年 研究沟垄集雨种植施肥水平对谷子生长的影响及其对产量的贡献,为完善集雨种植技术理论体系及半干旱区谷子的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在宁南旱农区进行了2个年型的二因素大田试验,研究了沟垄半覆膜集雨(R)和传统裸地平作(T)2种种植模式下4个施肥水平(高量N 270 kg hm–2+P2O5 180 kg hm–2,H;中量N 180 kg hm–2+P2O5120kg hm–2,M;低量N 90 kg hm–2+P2O5 60 kg hm–2,L;不施肥对照,CK)对谷子株高、叶面积、光合指标、干物质积累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了集雨模式下的增产贡献来源。结果表明:(1)集雨模式有效促进了边行谷子光合生理和生长,在各施肥水平下谷子株高、顶三叶叶面积、Pn(净光合速率)、Tr(蒸腾速率)和生物量较平作模式分别提高7.1%~23.5%、1.7%~22.7%、10.4%~20.3%、8.0%~55.9%和9.8%~30.0%;中行各指标较平作模式均下降不显著。(2)集雨种植模式显著提高了谷子的水肥利用效率,配施氮磷肥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在丰水年高肥处理显著高于中、低肥处理,欠水年中肥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高肥处理,与低肥处理差异不显著;肥料利用效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在丰水年低肥处理的肥料利用率显著大于高肥和中肥处理,欠水年各施肥水平间差异显著。(3)施肥对谷子的增产贡献大于种植模式。施肥对产量的贡献率在丰水年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高、中、低施肥处理间差异显著,达27.8%~49.3%,欠水年各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19.2%~23.7%);种植模式贡献率在2年中各施肥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综合考虑,集雨模式在丰水年施高肥、欠水年施中肥可实现谷子高产高效生产。 陈雪娇 张旭东 韩治中 张鹏 张鹏 贾志宽 连延浩关键词:垄沟集雨 施肥 谷子 沟垄集雨种植补灌对冬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3 2015年 为探明沟垄集雨种植技术在灌区对作物光合作用和产量的调控及节水效果,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两种宽度的沟垄集雨种植结合不同补灌量处理对冬小麦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集雨处理下Pn较平作不灌水处理(CK)提高57.1%~84.4%,较平作灌水处理提高25.3%~50.3%;Fm、Fv、Fv/Fm、Fv/Fo、qP和籽粒产量也均高于平作处理,qN低于平作处理;两种宽度沟垄集雨种植较CK增产74.6%~124.9%,沟垄集雨补灌处理较平作灌水处理增产0.3%~18.9%,随灌水量增加产量增加,宽垄沟优于窄垄沟;在降雨较少的年份,60 cm沟垄集雨种植在灌溉量减少50%的条件下,光能转化效率比平作灌水处理提高44.1%,说明沟垄集雨种植可显著提高光能的转化效率及其量子产额,提高光合效率,维持较高的籽粒产量。 张玉 丁瑞霞 韩清芳 贾志宽 任小龙 聂俊峰 杨宝平关键词:冬小麦 补灌 叶绿素荧光参数 宁南旱区沟垄集雨结合补灌对土壤水分利用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018年 为探明沟垄集雨结合不同时期补灌措施的集雨保墒效果,2013-2015年在宁南半干旱区设置不同补灌模式(全生育期不灌溉、前期(拔节期)补灌、后期(抽穗期)补灌、前后期均补灌)结合补灌方式(集雨补灌和传统畦灌),研究集雨补灌措施对土壤水分、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集雨补灌模式可有效改善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尤其对0~40 cm土层提高较为明显。在2013-2014年(枯水年)灌水量减半的情况下,前期补灌和全生育期不灌溉处理的小麦产量均高于相对应的畦灌处理,分别提高了2.6%和6.2%,其余处理和对应的畦灌处理相比无增产效应;在4种补灌模式下,集雨补灌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对应的畦灌处理,其中前期补灌最为显著,分别提高8.5%和105.1%。2014-2015年(丰水年),除集雨前后期均补灌处理外,前期补灌、后期补灌和全程不灌溉处理的产量均高于对应的畦灌处理,分别提高4.5%、7.4%(p<0.05)和4.9%;在四种补灌模式下,除集雨前后期均补灌和不灌溉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对应的畦灌处理相差不大外,其余各补灌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相对应的畦灌处理,最大增幅分别为3.8%和114.7%。可见,沟垄集雨结合适量补灌措施可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杨震 董昭芸 卫婷 卫婷 张鹏关键词:补灌 冬小麦 土壤水分 轮耕对冬春休闲旱地土壤结构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 2017年 为了探索半干旱区合理的耕作制度,改善旱地土壤结构,提高农田生产力,于2007—2010年在宁南旱区进行了冬闲期免耕/深松/深松(N/S/S)、深松/免耕/免耕(S/N/N)、连年免耕(NT)及连年翻耕(CT)4种不同耕作模式试验,研究了轮耕对土壤孔隙度、团聚体结构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S/S轮耕处理较CT和NT显著降低了冬春休闲旱作农田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降低幅度2.5%~3.1%,较S/N/N轮耕处理20~4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提高了2.8%(P<0.05);NT处理与S/N/N轮耕处理0~40 cm土层>0.25 mm机械稳定性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高于翻耕处理。连续两年以上免耕处理(NT和S/N/N)能够促进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增加了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的破坏率,提高了土壤的结构稳定性。 赵冀 王维 王维 张鹏 侯贤清 贾志宽关键词:轮耕 团聚体 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