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5JA75047-99003)
-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3
- 相关作者:黄宗英张艳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联合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完美的缺憾——弗罗斯特与诺贝尔文学奖被引量:3
- 2010年
- 弗罗斯特曾经说:"就学术而言,我是不完美的……我没有像拥抱老百姓那样,去取悦‘哈佛’。"弗罗斯特无疑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受人们尊崇的作家之一。他一生获得了4次普利策奖、1次柏林根诗歌奖、多次美国大学优秀生诗人奖和世界上44所大学的荣誉学位,而且他还多次成为《时代周刊》和《生活》杂志的封面人物。那么,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与他失之交臂呢?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弗罗斯特选择了一条行人稀少的道路,追求简单深邃的诗歌艺术。
- 黄宗英
-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诺贝尔文学奖
- “离经叛道”还是“创新意识”——罗伯特·弗罗斯特十四行诗《割草》的格律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弗罗斯特认为《割草》是他第一部诗集《少年的意愿》中最好的一首诗歌,评论界一般认为它是一首"出色的十四行诗",但是弗罗斯特诗评家马克森(H.A.Maxson)认为它离经叛道,不像一首十四行诗,因为"它并没有提出一个观点、拓展一个观点、曲折一个观点……[而且]诗中没有一个清晰而又关键的转折"。笔者对这首诗歌进行了格律分析,不仅发现弗罗斯特驾驭十四行诗这种格律最严谨的英语诗歌体裁的娴熟技艺,而且证明了这首十四行诗并没有"离经叛道",而仍然是"一首最先进、最具有创新意识的十四行诗"。
- 黄宗英
- 关键词:十四行诗
- 爱默生诗歌与诗学理论管窥被引量:6
- 2007年
- 爱默生坚信世界是象征性的,自然是人类精神的化身,是个象征体系,具有象征意义。人们可以在自然中发现人的理性光芒。主张人们抛弃惯例和经验,寻求一种超验的自由心智,通过直观去感受世界,追求真理。由于诗人独具慧眼、至高无上,因此惟有诗人才是宇宙的亲知者,才能刻画自然的表象,才能揭示事物的真理。
- 黄宗英
- 关键词:美国诗歌爱默生诗歌理论
- “从放弃中得到拯救”——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彻底的奉献》被引量:6
- 2008年
- 弗罗斯特曾经把他的《彻底的奉献》一诗称为是"一部用十几行无韵诗写成的美国历史"。在他看来,美国人要想真正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并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就必须完全放弃自我,彻底地奉献。当弗罗斯特在这首诗中说美国人"拥有着当时不被我们拥有的东西"时,他一方面指当时他们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被英国所剥夺,而另外一方面指当时的美国人并没有真正爱上这块土地,没有像神圣的爱情那样,做到双方在灵魂与肉体上的完全结合。这种"软弱"只有当美国人真正意识到他们必须像热恋中的情人那样热爱自己的国家时才能够被克服。于是,他们发现他们的"软弱"来自自我的"捆绑"。为了"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他们学会了"放弃"、学会了"奉献",因此"立刻从放弃中得到拯救"。
- 黄宗英
- 关键词:诗歌美国历史
-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创作想象模式管窥
- 2010年
- 罗伯特·弗罗斯特认为:"一首诗以喜悦开篇,以智慧作结。"每一首诗歌都有其形象的运动轨迹。"它始于喜悦,喜欢情不自禁;随着诗人写下的第一行[诗],它就有了方向,然后经历了一连串幸运的事,最后澄清了生命,不一定是一次伟大的澄清……只不过暂时避免了混沌"。本文通过分析诗人典型的静态标志诗与动态标志诗,阐述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想象与思维模式,进而窥见其简单而又深邃的诗歌艺术造诣。
- 黄宗英张艳
-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