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1CB409707)
- 作品数:28 被引量:469H指数:14
- 相关作者:徐兆礼黄良民许战洲黄小平宋星宇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浮游植物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被引量:4
- 2006年
- 光合色素是评价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重要指标,是海洋调查中必不可少的生化参数,而进行色素分析的首要步骤就是将色素从浮游植物中提取出来。色素提取的效率决定于溶剂的渗透力和溶解能力,而不能单单依赖机械破碎。文章综述了浮游植物光合色素的三种主要提取技术:直接浸泡提取法、浸泡研磨提取法和超声波破碎浸泡法,并从提取能力、保真性、广泛适用性、准确性、简单和安全六个方面进行评价。得到将DMF萃取液再超声破碎是最佳的提取方法,所有色素的提取率几乎达到100%。
- 朱晶晶朱明远杨桂朋
- 关键词:色素提取浮游植物
-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磷虾类数量和分布的季节特征被引量:13
- 2008年
- 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9°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磷虾类总丰度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与渔场的关系,丰度的季节差异与水团的关系,分析了优势种的数量变动、对磷虾类的贡献及对环境的适应情况,并与东海外海的生态特征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磷虾类丰度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平面分布变化与盐度有关。平均丰度夏季最高(10.46ind/m3),冬季最低(0.32ind/m3)。本次调查共发现8种,优势种为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小型磷虾(Euphausia nana),其中中华假磷虾四季皆为优势种,太平洋磷虾是春、秋和冬季的优势种,小型磷虾仅仅是春秋季的优势种。中华假磷虾在春、夏和冬季对总丰度的贡献率较高,并占绝对优势,其更适应夏季咸淡水交错水域的环境,而太平洋磷虾和小型磷虾更适应东海近海暖温高盐环境。长江冲淡水势力强弱和中华假磷虾的数量对磷虾类时空分布有重要影响,中华假磷虾对咸淡水环境的适应则是影响该种数量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 陈佳杰徐兆礼朱德弟
- 关键词:浮游动物生态特征长江口
- 东海栉水母(Ctenophora)生态特征被引量:12
- 2006年
-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栉水母数量变化和地理分布特征作了探讨。结果表明,东海栉水母平均丰度秋季(6.3ind·(100m^3)^-1)〉春季(1.6ind·(100m^3)^-1)〉冬季(1.4ind·(100m^3)^-1)〉夏季(0.6ind·(100m^3)^-1)。调查海域鉴定到种的栉水母共有6种,其中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是东海的主要种类;掌状风球水母(Hormiphora palnata)和瓜水母(Beroe cucumis)是常见种;带水母(Cestum sp.)是次常见种;蝶水母(Ocyropsis crystalline)和卵型瓜水母(Beroe avata)是稀有种。东海栉水母系暖水性浮游动物类群,其数量变化与东海暖流势力活动过程中的携带有密切的联系。球型侧腕水母分布较为广泛。是适应环境能力较强的种类;掌状风球水母、蝶水母和卵型瓜水母柑反,仅适应有限的环境;瓜水母和带水母适应能力介于以上两类栉水母之间。
- 徐兆礼张凤英罗民波
- 关键词:浮游动物生态特征
- 珠江口浮游动物的群落动态及数量变化被引量:59
- 2005年
- 根据2002年4月至2003年6月珠江口10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丰水期(4—9月)和枯水期(10—3月)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经鉴定共有终生浮游动物71种和阶段性浮游幼虫7个类群。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是丰水期和枯水期皆出现的优势种。调查区的浮游动物可划分为河口类群、近岸类群、广布外海类群和广温广盐类群。丰水期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1 131 ind.m-3)高于枯水期(700 ind.m-3),枯水期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382 mg.m-3)高于丰水期(203 mg.m-3),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呈明显的斑块状分布。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种类、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主要因素。
- 李开枝尹健强黄良民谭烨辉许战洲
- 关键词:珠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丰度生物量
- 南沙群岛海区上层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与数量的时空变化被引量:12
- 2006年
- 根据1997年11月、1999年4月和7月3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南沙群岛海区上层水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的时空变化以及群落结构.已鉴定出浮游动物244种和浮游幼虫8个类群,其中桡足类种类最多,其次是端足类、介形类、水母类.1997年11月和1999年7月浮游动物的总种数分别为201种和198种,季节变化不大.浮游动物的种数呈外海高近岸低的分布趋势.1997年11月和1999年4月航次平均每站种数为62和61种,大于1999年7月航次的56种,主要与季风漂流引起的外海水或沿岸水推移的影响有关.调查海区的浮游动物属于比较典型的热带大洋性生物群落,大多数种类属于暖水外海生态类群,其次是暖水近岸生态类群和广盐暖水生态类群。每个航次的优势种由5-7个种类所组成,优势种的季节更替规律不明显.主要优势种有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纳米海萤(Cypridina nami)、达氏筛哲水蚤(Cosmocalanus darwinii)、瘦乳点水蚤(Pleuromamma gracilis)、海胆长腕幼虫(Echinopluteus larva)等.3个航次的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和总密度差异不大,分别为31,32和28 mg·m-3及31,39和35 ind·m-3.桡足类的数量居首位,其次为毛颚类.南沙群岛海区浮游动物高生物量区主要分布于西北部,这与该区域存在的海洋锋和上升流密切相关.南沙群岛海区相当稳定的温度动力环境条件是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季节变化不显著的重要原因.
- 尹健强陈清潮张谷贤黄良民李开枝
- 关键词:南沙群岛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海流
- 氮、磷对大亚湾大鹏澳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Ⅰ.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被引量:16
- 2008年
- 根据2005年4-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大亚湾大鹏澳海区表层的现场调查结合营养盐加富实验,探讨了不同季节硝态氮(NO3-)、脲氮(urea)和无机磷(PO43-)等营养元素对该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与初级生产力及它们的粒级结构的潜在影响。调查海区表层海水叶绿素a含量在近岸养殖区较高,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其粒级结构有较大的季节差异;初级生产力的平面分布与叶绿素a含量在春、秋季均较一致,其粒级结构与叶绿素a的粒级结构在春季基本一致,但在秋季有较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NO3-、urea和PO43-对该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及它们的粒级结构有不同的潜在影响,并存在季节差异。尽管磷被认为是该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结果显示氮(NO3-或urea)对浮游植物生长仍有潜在限制作用,其中NO3-和urea作为不同氮源的潜在影响有明显区别。
- 朱艾嘉黄良民许战洲
- 关键词:大亚湾大鹏澳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氮磷
- 氮、磷对大亚湾大鹏澳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Ⅱ种类组成被引量:10
- 2009年
- 根据2005年4—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大亚湾大鹏澳海区表层的现场调查结合营养盐加富实验,探讨了不同季节氮(NO-3或脲氮(urea))和无机磷(PO34-)营养元素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潜在影响。大鹏澳海区浮游植物优势种有明显季节变化,秋季种类组成的平面变化最明显。春季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最高但多样性指数最低。实验结果显示,春季至夏季浮游植物优势种翼根管藻模式变型Rhizosolenia alata f.genuina、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和绕孢角毛藻Chaetoceros cinctus之间的演替可能受氮、磷条件变化的控制。夏季优势种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之间的演替可能受营养条件外的因素控制。尽管磷被认为是该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但夏季无机氮磷比值较高的实验组中未出现磷限制现象,无机氮磷比值的变化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也没有显著影响,而秋季氮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有较明显的潜在影响。
- 朱艾嘉黄良民林秋艳许战洲
- 关键词:大亚湾大鹏澳浮游植物氮磷
- 珠江口柱状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25
- 2005年
- 对珠江口柱状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含量及垂向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磷含量的变化范围为78.20—581.67mg·kg-1,平均为366.37mg·kg-1,垂直分布具有由底层向表层逐渐增加的趋势,峰值多出现在表层或表层以下约 10cm处。有机磷含量最大为234.62mg·kg-1,最小为25.23mg·kg-1,平均为109.43mg·kg-1,其垂直分布与总磷的变化趋势相似,峰值大多出现在表层 5—10cm 处。铁、铝结合态磷含量较高,变化范围为 11. 70—140.70mg·kg-1,平均为55.31mg·kg-1,垂直分布有随深度降低的趋势,但变化不太明显。总磷和有机磷以及铁、铝结合态磷的沉积过程有明显的同步效应,且总磷和有机磷的同步性比与铁、铝结合态磷的同步性更高。各柱样总磷和有机磷的沉积同步相关指数相近,而和铁、铝结合态磷相差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柱样接受的陆源污染情况不同。
- 岳维忠黄小平
- 关键词:磷沉积物珠江口
- 长江口海域浮游糠虾类生态特征被引量:2
- 2008年
- 利用2002—2003年长江口近海(122°00′—123°30′E,29°00′—32°00′N)四季调查资料,研究了长江口近海浮游糠虾类多样性、数量波动过程及其与渔场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近海共有浮游糠虾14种,秋季10种,春、秋季8种,冬季2种.种类组成季节更替明显,其中从秋季到冬季更替率最高(90.9%),春、夏和秋季多样性指数(H′)值均大于2,冬季为1.夏季丰度均值最高[234.70ind.(100m3)-1],秋季为103.34ind.(100m3)-1,春季80.36ind.(100m3)-1,冬季最低12.40ind.(100m3)-1,丰度变化与温度一致.因温、盐适应范围最广,漂浮囊糠虾是春、秋、冬3季的优势种;短额刺糠虾是夏、秋两季的优势种;长额刺糠虾是冬季的优势种.各季节优势种对总丰度贡献均较大.夏季短额刺糠虾的聚集强度最高.长江口近海浮游糠虾类对长江口渔场及舟山渔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 顾孝连徐兆礼
- 关键词:长江口浮游动物生态学
-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毒藻类和赤潮毒素的本底调查被引量:17
- 2007年
- 2004年~2005年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曾发生有毒赤潮13起,约占赤潮总数的15%,引发赤潮的有毒赤潮生物包括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红色裸甲藻(Gymnodinium sanguineum)、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环状异甲藻(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其中曾造成严重危害的有米氏凯伦藻和环状异甲藻。通过连续2年的四季本底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存在多种有毒藻类,主要包括产麻痹性贝毒(PSP)的链状亚历山大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产腹泻性贝毒(DSP)的具尾鳍藻(Dinophysis caudata)、倒卵形鳍藻(Dinophysis fortii);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多列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eries)和多纹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triata);其它有毒有害藻类包括红色裸甲藻、环状异甲藻、米氏凯伦藻等。有毒藻类种类5、6月份较多,产腹泻性贝毒(DSP)和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有毒藻类常年均在该海域出现,这些有毒有害藻类多数密度并不高。与有毒藻类监测同步开展了赤潮毒素检测,长江口贝类赤潮毒素检出时段主要集中在5~6和8~9月份,PSP和DSP检出率分别在5%和12%左右,敏感种类为养殖的紫贻贝,未检出记忆缺失性贝毒。针对目前赤潮的危害中由有毒藻类和赤潮毒素造成的危害较大,建议在长江口贝类养殖海域开展的有毒藻类监测计划,以确保贝类水产品食用安全。
- 王金辉秦玉涛刘材材孙亚伟程祥圣徐韧
- 关键词:长江口有毒藻类赤潮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