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B19B00)

作品数:6 被引量:38H指数:4
相关作者:阎贫王彦林吕修亚郑红波罗文造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震
  • 3篇南海北部
  • 2篇地层
  • 2篇地壳
  • 2篇地壳结构
  • 2篇地震仪
  • 2篇中生界
  • 2篇海底
  • 2篇海底地震
  • 2篇海底地震仪
  • 2篇反射地震
  • 1篇地层速度
  • 1篇地层研究
  • 1篇地形
  • 1篇地震探测
  • 1篇折射波
  • 1篇深部地壳
  • 1篇深部地壳结构
  • 1篇深地震
  • 1篇深地震探测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5篇阎贫
  • 4篇王彦林
  • 2篇郑红波
  • 2篇吕修亚
  • 1篇王嘹亮
  • 1篇张辉
  • 1篇詹美珍
  • 1篇陈洁
  • 1篇温宁
  • 1篇张殿广
  • 1篇姚衍桃
  • 1篇邢玉清
  • 1篇詹文欢
  • 1篇刘海龄
  • 1篇罗文造
  • 1篇张辉
  • 1篇刘再峰
  • 1篇张帆

传媒

  • 4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年份

  • 5篇2009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海区海底地震仪调查实验被引量:12
2009年
潮汕坳陷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良好油气前景的中生代残留沉积坳陷,其中生代地层也被新近的钻井证实。为研究其盆地深部构造,"十五"863课题跨越该区进行了深地质调查。调查采用5台国产海底地震仪记录深部地震资料。处理结果显示本次调查清楚地记录到了来自地壳内部和Moho面的震相,这是国产海底地震仪在南海地区的首次成功实践。海底地震仪记录揭示沿测线的地壳在南海形成过程中减薄程度较低,中生代地层速度较高,代表致密的岩石,这些因素可能不利于油气的储集,需要在勘探中避开。
罗文造阎贫温宁王嘹亮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地壳结构中生界地层速度
折射方法在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中生界地层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09年
潮汕坳陷是中生界地层为主的沉积坳陷,被认为是南海油气勘探的重要勘探领域。潮汕坳陷已有丰富的多道反射地震资料,但是由于多次波干扰严重,获取的反射波速度精度低。潮汕坳陷多道反射地震资料中包含丰富的折射波数据,但是很少人重视多道地震记录中的折射波信息并利用他。在此我们通过编写处理程序拾取了折射层的地震速度。试验测线所在海区的水深在600—800m,测线的最大偏移距为6 250m。测线所测的第三系地震折射波速度为2.0—2.5km.s-1,与潮汕坳陷其他地方的第三系地震波速度基本相等。但是潮汕坳陷西南部中生界的地震折射波速度在3.5—4.2km.s-1,低于潮汕坳陷中东部中生界的地震波速度(4.0—5.0km.s-1),预示潮汕坳陷西南部油气储集物性可能较好。
吕修亚阎贫陈洁郑红波王彦林
关键词:折射波中生界
研究海水温盐结构的反射地震方法被引量:4
2009年
在物理海洋学的研究中,利用CTD(Conductivity,Temperature and Depth sensors)测量方法研究海水温盐结构存在着获取数据时间长、数据横向精度低的缺点,而利用反射地震记录可以获得剖面上连续的水体温盐结构,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反射地震方法研究海水温盐结构是个新的交叉学科方法,称为"地震海洋学"。由于海水水体的物性变化比地层物性变化小得多,造成海水水体的反射地震资料信噪比很低,各类干扰强烈,因而海水水体的反射地震资料处理也和常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有所不同。它处理的重点是振幅补偿,叠前去噪以及叠后处理。笔者通过对"十五"973项目在南海东北部采集的一条高分辨率多道反射地震测线的海水水体部分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压制了强线性干扰波,获得了水体反射图像。地震叠加速度分析获取的3个CDP(Common Depth Point)的垂向速度从1540 m.s-1单调减小到1478 m.s-1,与CTD测量得到的速度变化趋势一致。
郑红波阎贫王彦林张辉张辉吕修亚
关键词:反射地震去噪
南沙海槽断裂带活动性初步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主要讨论了南沙海槽断裂带的活动性和构造演化过程,并对海槽及附近海域的地质稳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南沙海槽有活动断裂、火山岩侵入、海底滑塌和地震等不稳定因素。南沙海槽形成演化过程较为复杂,经历过多期逆冲推覆变形和褶皱隆升等构造活动,其中逆冲和隆升等活动现今可能仍在进行,属于次不稳定区域。另外,海槽西南端有滑塌现象和海底阶梯存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所以,海槽及邻近海区的工程建设需要特别注意这些不稳定因素,应尽量避开不稳定地区或采取工程加固措施等。
张殿广詹文欢姚衍桃刘再峰詹美珍张帆
关键词:活动性
南海海盆地形与NW向断裂被引量:5
2008年
新的2′×2′卫星测高获得的水深数据表明,除了在南海中央海盆扩张脊附近分布有高耸、断续的近东西向海山链外,在南海深海平原上还存在一些北西向的连续线状凸起特征。这些线状特征高约500m,宽10-30km,绵延数百至近千公里。反射地震数据则显示,这些海底线状隆起实际上是宽50—100km的走滑断裂带,在该断裂带内还有一些低幅和隐伏褶皱,它们代表了海盆内部的压性走滑断裂带,反映了海盆扩张停止后台湾-吕宋岛弧向西的构造挤压应力对南海海盆的持续作用。其中一条穿过116°E的北北西向断裂带构成了中央海盆与西南海盆的边界断裂。
阎贫王彦林刘海龄
关键词:反射地震
深地震探测的分辨率分析--以南海北部OBS数据为例被引量:10
2009年
多次深地震探测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在走向和倾向上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些相隔很近的测线上,探测的深部地壳结构却相差较大,为了分析这些探测结果中差异的原因和地壳结构变化的可靠性,本文以东沙东侧海域测线和东沙西侧海域测线为例,对采集的海底地震仪记录进行了时间、位置校正和初至波走时拾取,利用有限差分地震走时层析成像进行了走时反演,获得所在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并分析了模型的横向分辨率,剔除模型中短波长的横向速度变化.分辨率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的横向分辨率随着深度快速下降,0-8 km深度范围可以分辨10 km的横向变化,8-17 km的范围能够分辨10-40 km,而17-33 km的范围只能分辨40-80 km.因此,折射波的横向分辨能力不高,在地壳深部难以分辨较小的横向速度变化,前人探测的南海北部6 km宽、延伸至莫霍面的滨外断裂带并不能清晰的识别.
王彦林阎贫
关键词:南海北部深部地壳结构海底地震仪横向分辨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